头发里的政治:《叫魂》里的头发巫术,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头发里的政治:《叫魂》里的头发巫术 , 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
(东汉墓中的髡刑图)
头发在古今历史中一直有着十分特殊的意涵 , 在父权社会的古代 , 毛发更是男子气概的象征物 , 它作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 , 被放大了与人之间的联系 , 更由此与政治(尤其是刑制)产生了深刻的纠葛 。 在汉学家孔飞力那本著名的《叫魂》里 , 头发更是被赋予了巫术的力量 。 现在 , 就跟着文史君一起来看看历史上“头发”的故事吧!
一、“头发”中的历史故事
在《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一章中 , 描写了曹操因误踏百姓良田 , 违反了自己所定的军纪 , “本当斩首”而“割发权代”的故事 。 这一情节并非罗贯中子虚乌有的演义 , 裴松之所注的正史《三国志》中的《曹瞒传》的“割发自刑”一事 , 即是这一故事的文本原型 。 这种“割发代首”的行为所代表的意义远比我们今人想象中的要重要得多 。
头发里的政治:《叫魂》里的头发巫术 , 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
二、毛发刑的三种“套餐”
古代有这么一群刽子手“托尼” , 将“剪头修面”作为一种惩罚性手段 , 在触犯刑法的罪犯身上 , 积极开创古典洗剪吹事业 , 并随历史的发展 , 形成了三种毛发刑“套餐”——髡刑、耐刑和完刑 。 有关于毛发刑的最早文字记录出于西周《周礼?秋官?掌戮》的“髡者使守积” , 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刑法典籍中也仍有毛发刑的踪影 。
头发里的政治:《叫魂》里的头发巫术 , 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
(髡[kūn]刑造型一览)
早期施行于先秦的髡刑 , 多是犯罪贵族的“专属发型” 。 《周礼·秋官司寇》云:“髡者使守积” , 郑玄对此注道:“髡者 , 必王之同族 。 不宫者 , 宫之为翦其类 , 髡头而已 。 守积 , 积在隐处宜也 。 ”即郑玄认为髡刑的适用人群 , 为“王之同族”——贵族 , 是作为宫刑的替代刑来实施的 。 此外 , 选择髡刑的犯罪贵族同时要“守积(看守仓库)” 。 《文献通考·刑考一》也说:“髡者使守积” , 郑众注云:“髡当为完 , 谓居作三年 , 不亏体也 。 ”其中点明了髡刑是有其固定期限的 。 及至秦汉 , 髡头替代刑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 走出了贵族的圈子 , 逐渐成为劳役之上的附加刑 。
髡刑在操作上是剔剪头发而留鬓鬃 , 具体是个什么造型呢?《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八)引王隐《晋书》所载:“诸重犯亡者 , 发过三寸 , 辄重髡之 。 ”说明在服刑期间 , 一旦犯人的头发长过三寸 , 就要重新修剪一遍 。 由此说来 , 经受髡刑的头顶 , 大概是有些凉快 。
相比之下 , 套餐二——耐刑则是剔去鬓鬃而保留头发 。 从秦及汉初法家以刑止刑的法意思想盛行的层面考虑下 , 可以认为 , 作为同样的犯罪行为刑处手段 , 耐的惩罚力度不可能与髡刑有太大差距 。 学者连宏认为耐刑的惩罚力度约等于“耐为隶臣妾(为奴隶)” , 并认为“耐”很可能就是“耐为隶臣妾”的省略语 。 而在完刑中 , “完”字本身意为保留身体的完整 , 即为不施予肉刑 , 同时也不施予髡刑 , 即不施肉刑 , 不剃头发 。 但有时 , 完也作“完为城旦舂(男性筑城 , 女性舂米)”的省略语 。
头发里的政治:《叫魂》里的头发巫术 , 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
(汉代淘舂米俑)
东汉以后 , 秦及西汉以来已成体系的劳役刑刑制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 此时髡、耐、完已失去已有的含义 , 逐渐成为劳役刑的通称 。 据可考记录 ,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大力发展 , 受其观念因素及鲜卑民族旧俗“髡发”的影响 , 至“北齐流罪髡而刑罪不髡”、“北周以后 , 并无髡之名” , 髡刑正式被弃除 , 完刑则在晋以后再无明文记载 。 至隋以后 , 毛发刑为徒刑所取代 。
头发里的政治:《叫魂》里的头发巫术 , 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
少数民族的髡发形象
三、毛发刑作为刑罚的观念依据
从现代人的眼光看 , 三种毛发刑相比于肉刑而言 , 伤害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 然而毛发刑作为刑罚 , 则必然能在相当程度上给受毛发刑者带来身体或心理上的痛苦 。 显而易见 , 这种刑罚对受刑者的伤害更侧重心理层面上的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 , 对于“发”的解释是“根也” 。 《康熙字典》中则用“肾之体在发 , 血之荣以发”来突出“发”重要性 。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 , 依附头颅而无限生长的头发 , 通常被视为一种储存人体特殊力量的神秘又危险的器官 。 此外 , 受传统伦理道德中“孝”观念的影响 , 对于“受之父母”的头发的爱护 , 是孝道使然 。 《孝经·开宗明义》中明确写道:“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不敢毁伤 ,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 扬名于后世 , 以显父母 , 孝之终也 。 ”
头发里的政治:《叫魂》里的头发巫术 , 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
(二十四孝图之扇枕温衾)
由于头发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过分放大 , 并融入了传统伦理因素 , 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 , 毛发刑不仅是一种对犯罪者的刑罚 , 相反的 , 对伤及他人毛发的行为同样可视为犯罪 。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有记载:“或与人斗 , 缚而尽拔其须麋(眉) , 论可(何)(也) , 当完城旦 。 ”“士五(伍)甲斗 , 拔剑伐 , 斩人发结 , 可(何)论 , 当完为城旦 。 ”对“拔其须眉”、“斩人发结”等伤害他人毛发的行为是要作为犯罪行为判处“完城旦”的刑罚的 。
头发里的政治:《叫魂》里的头发巫术 , 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
子路剧照
“头可断 , 血可流 , 发型不能乱” , 这一戏语在某种程度上透露着一种非凡的自律与气概 , 子路就因过于注重头发形象 , 在“君子死 , 冠不免”的壮烈宣言中被砍成了肉酱 。 而在孔飞力的《叫魂》中 , 迟至1768年清帝国发生的 , 用偷偷剪下的发辫进行“叫魂”的“民间妖术”所引起的社会大恐慌 , 虽无实在的依据 , 但从中依稀可见头发即生命力的观念仍未消弭 。
头发里的政治:《叫魂》里的头发巫术 , 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
孔飞力与他的代表作《叫魂》
四、头发政治的余波
清兵入关后 , 清朝廷颁布了“留发不留头 , 留头不留发”的“雉发令” , 从“头”彰显对大明子民的绝对征服 。 对此 , 大明遗民还发展出了因正月剪头发而怀念先朝的旧国情节“正月剪头思旧”(雉法令于清顺治四年正月实行) , 但在历史的发展中 , 这一语意被误解成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剪头禁忌 。
针对雉法令 ,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中推出了“留辫不留头”的口号 , 以示对清政府统治的反抗 。 后来的辛亥革命以及张勋复辟闹剧中的“辫子军” , 也都多多少少受到这种“头发政治”的影响 。
头发里的政治:《叫魂》里的头发巫术 , 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
晚清民众雉法照
现我国的监狱管理中通常会在犯人入狱后对其头发进行修剪 , 但此时这一做法已不具有以往种种的惩罚性意味了 , 而是出于经济、方便管理、淡化个人意识、卫生安全、增加辨识度等多重的考虑 。
文史君说:
头发作为精神力量的象征 ,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 头发中所蕴含的价值意象 , 是其在政治中充当重要角色的思想基础 。 从先秦到隋朝毛发刑的兴衰演变 , 是社会历史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结果 。 然而 , 头发作为人体政治视域下的重要表征 , 这青丝缠绕里的政治故事从未就此停更 。
参考文献:
1.连宏:《秦汉髡、耐、完刑考》 , 《古代文明》2012年第2期 。
2.李俊强:《从佛教史的角度看髡刑的废除》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
3.刘洋:《“髡刑”探源:以法人类学为视角》 , 《北方法学》2009年第5期 。
4.高惠娟:《由〈三国演义〉论头发与古代刑罚》 , 《殷都学刊》2012年第1期 。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一笔丹青)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 , 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 , 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 , 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 , 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 , 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