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一门入蜀来··德阳晚报数字报刊平台


苏氏一门入蜀来··德阳晚报数字报刊平台

苏氏一门入蜀来··德阳晚报数字报刊平台// //

苏易简(958—997):北宋官员 。 字太简 , 梓州铜山人(今四川中江) 。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 , 状元 。


苏氏一门入蜀来··德阳晚报数字报刊平台

苏氏一门入蜀来··德阳晚报数字报刊平台// //


苏氏一门入蜀来··德阳晚报数字报刊平台

苏氏一门入蜀来··德阳晚报数字报刊平台// //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书法家 , 字子美 , 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 , 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 。 苏易简之孙 。

苏舜元书法《时相贴》(局部) 。 苏舜元(1006—1054):北宋初期文学家、书法家 。 与祖父苏易简、弟苏舜钦并称为“铜山三苏” 。

梅冬

中国历史上 , 家族迁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 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 但后人们在意 , 特别是荣耀之人 , 恨不得是拉挂成自家祖先 。 历史上苏门似乎是得天独厚的一族 , 眉山有三苏 , 铜山亦有三苏 , 二苏皆“昆吾受封而姓出” , 即因昆吾之子封于苏 。

入蜀前是陕西武功县人

苏舜钦《先公墓志铭》有语:“汉将军建起杜陵 , 武葬武功 , 世遂名其籍 。 ”可知苏氏入蜀前是陕西武功县人 , 又有“文宪公之曾孙传素 , 广明乱 , 以孥逊蜀”句 , 文宪公即苏舜钦《先公墓志铭》中提到的“四至大丞相”之四苏颋 , “四大丞相”是指西魏大统年间官至度支尚书、隋朝初年追封为邳国公的苏绰 , 隋文帝时官至仆射、隋炀帝时进封房公的苏威 , 唐中宗、睿宗朝宰相、封许国公的苏環以及开元年间有贤相之称并谥文宪的苏颋 。 文宪公苏颋之曾孙苏传素避“广明乱 , 以其孥逊蜀” , “广明乱”之乱 , 是指黄巢起义 , 可推知为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 , 因是年黄巢军占领长安 , 唐僖宗幸蜀 , 苏传素“以其孥(妻子儿女)逊蜀” , 就是说苏传素是携妻子儿女“逊”蜀 , 苏传素即为苏氏一门的入蜀始祖 , “逊蜀”的落脚点 , 是为入川第一代居住地 , 是第一要明确的 , 关系到苏氏由陕西武功至“何地”的问题 , 也就是入蜀后的籍贯问题 。

铜山是入蜀第一定居地

我们在苏舜钦《先公墓志铭》里寻找到:(传素)“生三子 , 捡、拯、振 。 孟还相唐 , 仲以策擢 , 官至容管经略使 , 唐命革 , 刘岩奄有南海 , 独完圉不与岩 , 容民于今祠之;季留为铜山令 , 即我先公之高祖也 。 ”由“季留为铜山令”得知 , 苏振留下来了 , 没有离开原居地 , 然后 , 为铜山令 。 我们解读一下“留”字的意思:1.停止在某一个处所或地位上不动;不离去;2.留学;3.使留;不使离去;4.注意力放在某方面;5.保留;6.接受;7.遗留;8.姓 。 据此推知 , 苏振留在铜山 , 即入蜀后的第一居住地 。 也就是说 , 苏传素一家入蜀的第一定居地是铜山 。 可以确定:苏氏一门由陕西武功迁至梓州铜山 。 此句如果是“为铜山令 , 季留” , 则又是另一番理解 。 而这个“如果”是不成立的 , 历史没有假设 , 以苏舜钦《先公墓志铭》中“季留为铜山令 , 即我先公之高祖也”为事实依据 。

由铜山至左绵再至开封

《先公墓志铭》里接着说:“曾祖寓 , 剑州司马 , 夫人龚氏 。 ”苏寓(苏振之子)当了剑州(今剑阁)司马 。 又据《永乐大典》卷2401《苏易简》条引苏舜钦《父祖家传》文称苏寓“遍游名山 , 遇胜辄留 , 至左绵 , 尤喜其地物爽润 , 遂葬亲青溪 , 占数盐泉居焉” , 明《永乐大典》卷2401《苏协》条引《绵州志》苏易简祖父苏寓文:“至左绵(《方舆纪胜》:以绵水经其左 , 故谓之左绵) , 喜其地物爽润 , 逐迎父丧 , 葬盐泉之清溪 , 因家籍(家籍:整个家庭的户口册)焉”;苏寓遍游名山 , 至左绵 , 喜欢这里 , 才葬亲清溪 。 那么苏寓的父亲苏振是死在清溪而葬于清溪 , 还是苏寓喜欢清溪才将苏振坟墓迁葬于清溪?“逐迎父丧”、“因家籍”句已明白告知 。 苏舜钦原话中“遍游名山 , 遇胜辄留 , 至左绵”一句 , 苏寓是游览了其他更多地方才选择了清溪 , 还是第一处游览地就是清溪?“遍游名山” , 说明选择清溪作为居住地之前 , 苏寓是游览了其他地方的 , 然后“至左绵” ,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苏传素携妻儿入蜀 , 第一居住地不是左绵 , 不是清溪 。

又有张宗政先生考据得出:“苏寓字适之 , 后蜀进士 , 任剑州(今四川剑阁)司马 , 后定居绵州盐泉清溪 , 并迁父于清溪安葬 。 ”(2016年版《中江历史文化研究文集》第36页)苏寓先前并不居于绵州盐泉清溪 , 也不出生于此地 , 也不成长与此地 , 而是随父母生长于梓州铜山 , 他是任剑州司马后 , 遍游名山之后 , 选择了定居于此地 , 且是“迁父于青溪安葬” , 由此可知 , 苏寓定居绵州盐泉清溪 , 还是“因家籍”而“逐迎父丧” , 乃客居 。 他将父辈的坟墓迁至绵州盐泉清溪 , 绵州盐泉清溪是不是就可以算作是苏振苏寓的籍贯 , 或者说是入蜀后的第一故乡呢?如果可以 , 那么居住铜山这许多年 , 于苏传素苏振苏寓三代人来说 , 铜山算作是什么地方?

据《潼川志》载 , 苏易简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东京开封应乡试 , 因是异地参考 , 其籍贯写的是“寄应梓州” , 一个“寄”字 , 如果说这就说明苏易简已不以梓州为籍贯了 , 那是站不住脚的 。 应该理解为:苏易简已经不以陕西武功为籍贯 , 而恰恰是寄应籍贯于梓州了 。 此时 , 他没有写籍贯是“陕西武功” , 更没有写籍贯为“左绵清溪” 。 应该说 , 苏氏一门由“陕西武功”入蜀定居 , 陕西武功就不再应以籍贯 , 而是寄应于梓州 , 正是合情合理的 。 苏易简在他的考卷上写“寄应梓州”恰好是以他自己的笔墨印证了他寄应于梓州的事实 。 那么除了“陕西武功” , 可以称为苏氏原籍 , 入蜀的第一站——梓州铜山是事实上的苏氏寄应的籍贯 。 而左绵清溪 , 是继铜山之后苏氏苏寓的下一个居处 。

苏寓之子苏协 , 字表微 , 据苏舜钦《父祖家传》 , “年十五丁父艰 , 既葬 , 卒制 , 往成都 , 以文谒薛鍨侍郎 , 薛器异之 , 授馆门下 。 ”后“中进士甲科 , 任陵州判官 , 孟氏朝京师 , 谪怀州司寇参军 , 雍熙中召对 , 授光禄寺丞 , 知开封府兵曹事 , 累赠刑部侍郎 , 大王母薛氏 , 封河东郡太夫人 。 ”(《先公墓志铭》)至苏协这一代 , 年十五丁父艰 , 即往成都 , 后又至河南开封 , 据此 , 年十五的苏协 , 还不会生下儿子苏易简吧?丁忧期间婚娶生子更是不可能 。 或者就算他十五岁就生下儿子苏易简吧 , 自己孤身往成都 , 去往开封上任 , 留下崔氏与苏易简母子于左绵清溪 , 也未可知 , 但不足信 。

苏耆(公元987年—1035年)宋史无传 , 但有其子苏舜钦在《先公墓志铭并序》里记其事略 , 文称先公(苏耆)乃大令(苏易简)次子 ,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进士 , 迁大理丞 , 出知乌程县、开封县 , 转尚书祠部员外郎知明州 , 疏浚唐季坏漏之钟水以溉旱 , 防四百里 , 自是境无凶年 。 回京升度支使 , 又判户部 , 复出使契丹 。 初出疆 , 每舍必作诗 , 山漠之险易 , 水荐之美恶 , 备然尽在 , 归而集上之 , 人争布诵 。 出为京西、河东、陕西转运使 , 劬劳终于任所 , 年四十九 。 “考龟筮得宝元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之吉 , 葬于开封县宰辅乡中书村之先域”(苏舜钦《先公墓志铭》) , 先域 , 即祖先的墓地 。 说明苏耆的父辈苏易简祖父辈苏协等也已经葬于开封县宰辅乡中书村 。

至此 , 苏氏一门 , (入蜀)由铜山至左绵再至开封的居家变化路径是清晰的了 。

苏舜元、苏舜钦、苏舜宾 , 三兄弟才华横溢俱登进士第 , 尤以苏舜钦个性最为突出 , 又以苏州沧浪亭为著名 。 此处不宜多说 。

铜山乃难离之故土

后来又有魏了翁作《苏伯起墓志铭》 , 可以管窥于《中江县志》(民国18年版) , 列苏伯起为本土隐逸之士 , 敦孝悌 , 睦乡邻 。 而其事略唯见于魏了翁《渠阳集》里的《苏伯起振文墓志铭》 。 从文中可看出:苏伯起 , 苏易简九世孙 , 一生未注生卒年 , 其始居梓州铜山 , 后迁合州铜梁 , 再终老于遂宁 。 无功名 , 喜藏书读书 , 尤善谈辩 , 虽抱珍蕴异 , 而老不见用 。 由此还可洞见:苏氏一门在梓州铜山老家一直有苏氏后人存在 , 苏氏一门是以铜山为“家”的 , 铜山乃故土 , 故难离 , 虽有离 , 但终又回至故里 。

距离苏氏当时年代最近的《宋史·苏易简传》和《宋史·苏舜钦传》等文字信息 , 当更接近于当时现实及事实 。 其中“梓州铜山人”一句 , 是不应当被质疑的 。 遗憾的是 , 当今在铜山一带已经难于找寻苏氏后代印迹 , 大约张献忠四入四川 , 两克中江 , 加之戊子(1648年) , 乙丑(1649年)连年旱涝 , 中江人饱受了战乱和天灾摧残 , 百里无人 , 虎患成祸 , 苏门一族也早已销声匿迹于历史长河之中了 。

历史长河星光璀璨 , 万象人间世事变迁 , 苏氏一门虽人才辈出 , 也算得上是颠沛流离 。 至于籍贯何处 , 就不必去争抢了 。 后人若能汲取苏门养子教子的经验 , 则更有现实意义和久远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