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县套子”新解
“黄县套子”、“黄县嘴子”和“黄县人的头发梢都是空的” , 是近自胶东人、远至山东人乃至国人贬低嘲讽龙口人的口头禅 , 仿佛“套子”、“嘴子”和“空头发梢”是龙口人身上的顽症 , 是难以切除的三大毒瘤 。 真是冤枉也哉!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黄县嘴子》文章 , 这篇小短文再说说“套子” 。
“套子”一语 , 究竟是贬低还是褒奖 , 是嘲讽还是赞许?为什么在胶东十数县、山东百多县市中 , 唯独对龙口冠以“套子”之称?要了解这个问题 , 还真得从历史上说说明白 。
旧黄县县志记载 , 黄邑“地狭人稠 , 有田者不数家 , 家不数亩 , 养生者惟贸易为计”;又载 , 黄民“勤学业 , 敦名义 , 善经营 , 急输赋 。 ”这就是说 , 龙口人崇尚的是读书 , 从事的是经商 , 讲究的是礼让 。 由于买卖人多和生意场上的需要 , 所以比较起来 , 龙口人更注重公关交际中的一套辞令 , 影响到社会上 , 就是重视培养子弟能写会算 , 讲究礼节 , 灵活机变 , 以适应经商 。 随着世代传授延续 , 祖先们在处世谋生的实践中 , 逐渐摸索出一套振兴事业的“商人宝鉴” , 加之一些漂洋过海的生意人和读书人 , 又把各地的开化之举和文明之风带回故乡 , 便形成了一套精明强干、文雅谦和的民风 。 这民风在那些淳朴有余开化不足的外地人看来 , 是务虚不尚实的“套子” , 这 , 大约就是“黄县套子”的由来 。
不要小看这“黄县套子” , 龙口人正是用此一套领先开拓、齐家治业 , 始有“金黄县”之美誉 。 商家们尽管蒙受旧社会的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官吏盘剥、内外战乱 , 仍能顺应时代潮流 , 颠簸浮沉 , 最终独占外埠一方 。 “先有‘老天合’(龙口人在沈阳开设的买卖) , 后有奉天城”以及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等地的“黄县一条街” , 在东三省是赫赫有名的 。 毫不夸张地说 , 若论开发关东 , 龙口人的功劳当数一数二 。 最近几年 , 由于龙口沿海优势的吸引和东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 数以万计的“客籍东北人”一批批返回故乡 , 而想当年他们的祖先都是开发关东的先驱者和功臣 。
“黄县套子”用于生意场 , 带来了兴旺发达;用于公关交际 , 增进了团结友谊 。 龙口人在亲朋之间的迎来送往中 , 举止不卑不亢 , 言辞文雅谦逊;路遇熟人 , 点头躬礼、抬手示意已成为自然习惯;谈吐中的“赐教”、“惠顾”、“拜访”、“回见”、“打扰”等文雅辞令耳熟能详;就连呀呀学语的孩子 , 家长们首先教会的也是“再见”、“谢谢”这些文明用语 。 看来 , 如今倡导的语言美 , 正是“黄县套子”早就形成的社会风情 。 “黄县套子”由语言环境延伸到生活领域 , 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讲究系列成套 。 如宴请宾客的一套是:主人努力把平素的节俭 , 用于请客中的丰满 , 开宴前先上烟茶糖果 , 宴席中必备各类名酒 , 然后以配花冷盘领先、山珍海味当头、汤碗大盘和平盘热菜穿插其间 , 力求色、香、味、型(造型)、器(餐具)一应俱佳 , 饭后再辅之以应时水果解酒清胃 , 直到客人说“酒足、菜丰、饭饱”时 , 主人方为宽心 。 在男娶女嫁中的一套是:家长平时就为儿女置备安家用品 , 从小小的化妆品 , 到头戴脚穿、七铺八盖、桌椅橱柜、摆设挂饰 , 应有尽有 。
发展至今 , 又追求成套高档家俱和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设备 , 如此等等 , 不一而足 。 这种系列成套 , 即是华夏文化的精髓之一——礼仪 。
若说“黄县套子”全是精华 , 毫无糟粕 , 那也不符合事实 。 但是 , 用愚昧的目光去挑剔文明之“瑕” , 以落后的嘴巴去讥笑先进之“疵” , 不是别有用心 , 就是浅薄无知 。 (陈学连)
“黄县套子”新解// //
“黄县套子”新解// //
“黄县套子”新解// //
“黄县套子”新解// //
“黄县套子”新解// //
“黄县套子”新解//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