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7 月 6 日 , 丙安古镇葫芦街尾 , 73 岁的马国友老人在老屋里为游客介绍古镇的历史、文化 ……

这个曾担任过丙安武装部长、乡长、人大主席的老人 , 曾与丙安古镇三次结缘 , 让他成了今天丙安为数不多的老街坊之一 , 也成了古镇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与记述者 。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

相亲:那年的温情记忆

马国友跟丙安的第一次结缘 , 还是在 1968 年 。 那时 , 根正苗红的他还在部队服役 , 是个干部 , 家里人打算给他介绍一个丙安的姑娘处对象 。

回乡探亲时 , 他和几个亲友 , 搭船从赤水出发 , 逆水而行 。

赤水河航道狭窄 , 行船不易 。 几个小时后 , 马国友才到达丙安集镇下的码头 。 那时候 , 赤水河沿岸大多数乡镇 , 尤其是在赤水河靠四川一侧的乡镇没有公路 , 群众出门 , 给县里送公粮、往乡镇运送农资、百货 , 全靠船 。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

赤水河上行船不比长江 。 滩多、水急 , 没有十几年的行船经验 , 不敢在这条河上跑船 , 尤其是遇到涨水的时候 , 就连行船几十年的老船工 , 看到打着旋的河水 , 也不敢轻易开船 。

因为远 , 加上水路艰险 , 很多人不太愿意往赤水河谷里的乡镇跑 , 但马国友必须去 。

马国友在丙安码头下船 , 踏着当年红军走过的石阶 , 爬上河岸 , 穿过太平门 , 从 " 一线天 " 处的杨家餐馆门口走过 , 再转过葫芦街 , 就到了相亲的姑娘家 。

" 一线天 " 和葫芦街转角处 , 有一栋两层楼的房子 , 给马国友留下很深印象 。 " 那是当时集镇上最气派的房子 。 " 他说 。

杨家餐馆 , 是丙安镇上迄今营业时间最长的个体工商户 。 现在的老板娘 , 是将近 80 岁的杨奶奶 , 她一直生活在丙安集镇 , 从母亲的手里接过了百年吊脚楼 , 还有这个餐馆 。

杨奶奶从母亲手中接过的 , 还有老丙安的岁月记忆 。

" 我家门口的石板街上 , 都睡过红军 。 " 她说 , 听母亲讲 , 红军还帮门口摆着水缸的居民挑水 。

但那时候 , 马国友只知道红军来过丙安 , 更不知道离 " 一线天 " 杨家餐馆很近的二层楼大房子的来历 , 也不认识杨奶奶 。 只是觉得能住在这个房子里的人 , 一定不简单 。

后来 , 他成了丙安女婿 , 从岳父一家人口中得知 , 红军来时 , 这里成了一军团指挥部 。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

转业:古镇的峥嵘岁月

从部队转业后 , 经过多次组织调动、工作调整 , 马国友到丙安担任了武装部长 。

这期间 , 他把家搬到了丙安街上 , 就在古镇原先最宽的葫芦街上 , 距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 " 二层楼大房子 " , 不到 50 步的距离 。

更凑巧的是 , 马国友在丙安的住所对门 , 住的竟是一位老红军 。

这个老红军名叫刘鸿发 。 1935 年农历 2 月中旬 , 一队红军经过丙安地界时 , 因为同行的伤病员去世 , 他被迫留在丙安 , 并由当时的乡长郗仁永牵线 , 被镇上没有男孩的雷家收养 。

在丙安任职时 , 马国友认识了丙安乡原乡长郗仁永 。 郗仁永的来历不简单 , 去世前担任过赤水县政协副主席 。 1935 年 , 红军到丙安时 , 他在乡公所任职 , 还是丙安的 " 舵爷 " 。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

" 红军来时 , 他跟下面的保甲长们打招呼 , 要给红军杀猪慰劳 , 还要组织一些妇女帮红军打草鞋、炒干粮 。 " 马国友说 , 红军走时 , 带着丙安乡亲们送的 1000 多双草鞋 , 还有干粮 。

杨奶奶听大人们说 , 郗仁永组织大家帮红军时 , 就有人怀疑他的身份 , 是不是跟在赤水宝源、大同和四川合江交界处闹事的人有关系 。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

1935 年 3 月 10 日 , 川黔交界处发生石顶山起义 。 后来确认 , 早在 1929 年 , 赤水境内就有了地下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 , 而且 , 在红军离开前后 , 还有一支红军游击队 。

这次起义 , 是活动在赤水、合江等地的地下党组织策划的 , 目的是为了策应中央红军转移 。 合江方面的党史资料称 , 这是红军长征期间策划的唯一一次地方武装起义 。

马国友说 , 郗仁永确实是地下党员 , 据说还做过地下党川黔两省五县的联络站负责人 。 " 这个联络站 , 就设在丙安街上 。 " 他说 。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

旧时丙安 , 不通公路 , 但大河的此段航道过险 , 船只载货无法通过 , 货物需卸载后 , 人力转运至上游重新装船 。 由此 , 这个川黔两省的通道上的大码头 , 是川盐进山、山货出山的聚集地 , 也是各色人流密集交往之所 。

而郗仁永是丙安的乡长 , 还是 " 舵爷 " , " 黑白 " 两道都有不错的关系 , 尽管有人怀疑 , 但就是没人敢动他 。

因为当过丙安乡的乡长 , 郗仁永对马国友这个 " 新乡长 " 很有好感 , 两人成为忘年交的朋友 。

接触过程中 , 郗仁永跟马国友讲了很多丙安往事 , 这也为马后来搜集、整理丙安文化资料 , 甚至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经济工作 , 提供了很大帮助 。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

退休:老丙安的新希望

如今 , 丙安古镇已是赤水旅游公路上最具人气的景点之一 。 到赤水谷旅游的人 , 在河对门的公路上 , 看到古镇的吊脚楼后 , 大多要停车 , 走过赤水河上的吊桥 , 进古镇上逛一逛 。

吊桥下 , 就是丙安的老渡口 。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

2000 年 , 丙安通了公路后 , 这个渡口就没再用过 。

赤水河边的丙安 , 是整个赤水市最后通公路的乡镇 。 "2000 年以前 , 全镇没有一寸公路 。 " 马国友说 , 每年全乡将近 7 万斤公粮 , 要通过人背马驮 , 几经转折 , 才能装船运往赤水 。

甚至 , 他还利用到县城开会的机会 , 帮信用社背钱回来 。 " 几万块钱 , 十元、五元、两元、一元、两分面额的都有 , 要装一大口袋 。 " 他说 。

那时候 , 马国友再次被调回丙安 , 担任乡长 , 后来转任乡人大主席 , 直到 2006 年退休 。

对于公路的期盼 , 是丙安人几代人梦想 。 因此 , 当上级决定修通到丙安的公路时 , 乡里的干部一宣传、发动 , 有的沿线村民连征地补偿都不要 。

公路连接起了丙安与外界 , 并给这座古镇注入活力 。 丙安镇政府的数据显示:2018 年 , 有 50 多万游客进入丙安 , 全镇旅游综合收入 5600 万元 。 现在 , 红军走过的渡口旁 , 飞瀑、古树 , 是游客站在丙安古镇外廊道上 , 拍摄与赤水河合影照的背景 。 主营豆花饭、腊肉、香肠、筒筒笋的杨家餐馆 , 受益不小 。 全镇因旅游兴起的农家乐、乡村旅馆、餐馆有 80 多家 。

不仅如此 , 19 年前还没有一寸公路的丙安 , 已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 。 而且 , 仍在继续优化乡镇路网 , 打算通过通村、通组路的优化 , 把游客引向丙安的竹林深处 , 也帮助每年上千万根楠竹 , 还有竹林乌骨鸡、泉水鱼走出大山 。

马国友退休后 , 没跟儿女们进城居住 , 而是继续留在古镇的老屋里 , 偶尔为游客介绍古镇的历史、文化 。

他们 , 只想守住古镇的这份温情与岁月记忆 。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赤水丙安的红色记忆: 一位老人眼中的古镇峥嵘岁月// //

■长征印记

草鞋 · 丙安

千里赤水河 , 沿岸有上百个不同的寨子 。 赤水丙安 , 是其中之一 。

丙安的建筑 , 大多建在河岸崖壁的巨石上 , 是传统的木构吊脚楼 。 这些建筑 , 多是清代中后期一场大火后 , 人们在短时间内重建的 。

沿河边山崖近年来开出的步道 , 从太平门进入古镇 , 街道窄如 " 一线天 " , 仅能容两三人并排行走 。

" 一线天 " 之后 , 是 " 豁然开朗 " 的葫芦街 。 街上最庞大的建筑 , 是一座纪念馆——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 , 以及耿彪将军纪念馆 。

1935 年 1 月 25 日 , 作为先遣队的一小支红军部队 , 从上游不远处的陛诏村渡过赤水河 , 顺河而下 , 迅速进入这座古镇 , 解除地方民团武装 , 控制丙安 。 这座两层楼的建筑 , 被穿草鞋的红军先遣队收拾出来 , 作为后来的红一军团指挥部 。

彼时 , 中央红军决心拿下下游的赤水县城 , 打通红军北渡长江的通道 。 红一军团接受了这项任务 。

1 月 27 日 , 红一军团向赤水县城方向一路艰难进攻 。 身后尚在土城的中央红军 , 与川军激烈交火 。 1 月 28 日 , 土城红军处于劣势 。 在丙安与土城之间的红一军团一部 , 迅速跑步回援 。

1 月 29 日 , 中央红军渡过赤水河 。 红一军团也随之离开丙安 。

这段故事 , 在今天的丙安镇妇孺皆知 。 镇上的中小学生大多都能编织草鞋等 , 这是学校课外兴趣活动的重要一课 。 今天 , 孩子们编织的草鞋 , 既是传承红军精神 , 也是为自己练就一门手艺 。

贵阳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黄黔华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