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温馨提示

本头条号专注于历史、国学、古典文化艺术相关内容 , 定期会推出不同系列的文章 , 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右上方红色按钮关注 , 方便阅读后续更多精彩内容 。

宰相 , 又称丞相 , 是百官之长 , 群僚之首 , 是整个帝国官僚集团的领袖和代表 , 可以说是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 。 随着历代政治制度的不断演变和改革 , 宰相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从大的方面来说 , 主要包含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宋代的两府三司制 , 明清的内阁制和军机处 。 从历史趋势来看 , 一部中国的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相权不断削弱而皇权不断强化的历史 。

从法理上讲 , 明代的内阁首辅 , 虽然权力很大 , 但不是宰相 , 至少不是真宰相 。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谈一谈 , 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 , 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内阁制的由来 。

内阁制的由来

相权和皇权的冲突历来都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 , 皇帝为了避免大权旁落 , 往往不断地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 , 特别是一些精力旺盛和个性雄强的君主 , 更是大权独揽 。 所以 , 到了明洪武十三年 , 朱元璋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一案发难 , 借机废除了宰相制度 , 不再设立 。 同时严令后代子孙永远不准再议立丞相 。


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

朱元璋

这样一来 , 就引出一个严重问题——以前本该有宰相过问的许多政务问题 , 现在都得由皇帝亲自处理了 。 问题是能办得到吗?我们先来看一组统计数据 , 据史料记载 , 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 , 先后共计8天时间 , 朝廷内外各部门先后送来1160件奏章 。 这些奏章里面 , 有讲一件事情的 , 也有讲多件事情的 , 最终汇总的事件总数是3291件 。 做一个简单的算术运算 , 8天要处理3291件事情 , 相当于1天要处理411件事情 , 1个小时要处理17件事情 , 这自然是一个十分夸张的数字 。 如果不能按时处理完毕 , 不仅误了大事 , 还会越累越多 。 如果按照现代的评奖标准 , 朱元璋同志绝对是一个全国劳模 , 甚至完全可以评选为全国十大感动人物 。

然而 , 偌大的一个中国 , 如果件件事情都要皇帝亲自过问 , 核实批准 , 实际上是极其困难的 。 明朝的天下是朱元璋打下来的 , 以前老朱在皇觉寺当过和尚 , 每天挑水扫地 , 能吃苦 , 精力旺盛 , 每天处理政事到很晚 , 做个独裁皇帝还可以 。 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 虽然是篡了自己侄儿的位置 , 但是天下也是自己亲自从北京打到南京拿下来的 , 所以精力也还算可以 , 大部分事情还是能够亲力亲为的 。 然而 , 再接下来的皇帝就不行了 , 他们从小生长在宫中 , 锦衣玉食 , 没吃过什么苦 , 精力逐代萎缩 , 每天熬夜处理奏章 , 肯定扛不住 。 所以 , 老朱算是开了一个很坏的头 , 自己虽然是过足了权力瘾 , 但是可苦了后世的这些孙子们 。

不管怎么说 , 每天的政事还是要及时处理的 , 特别是有些大事比如荒年救灾、盗匪作乱 , 边关告急等不及时处理 , 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 , 甚至威胁到大明帝国的安危 。 每天的政务确实多 , 皇帝精力有限也是事实 , 在这种极为矛盾的境地下 , 内阁制便应运而生了 。

内阁 , 即大内之阁 。 因其办公的殿阁在大内 , 故而得名 。 在内阁办公的是一群饱读圣贤之书的大学士 , 又称“内阁学士”或者“内阁大学士” 。 在明太祖时 , 内阁大学士不过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 皇帝有遇到不太清楚的事情 , 可以随时询问他们 , 听他们的意见 , 作为皇帝的参考 。

后世的皇帝由于不够勤政 , 所以干脆就把政务交付给内阁处理 。 于是 , 内外一切奏章 , 先交给内阁大学士预处理 , 内阁大学士看完之后 , 就将他们的处理意见写成一个小纸条 , 附贴在公文之上 , 送进宫里 , 再由皇帝阅览定夺 。 这在当时叫做“条旨” , 也叫“票拟” , 也就是在一张小纸条(票)上拟具意见 , 送给皇帝参考和定夺 。 对于内阁拟定的意见 , 皇帝看过之后 , 如果不表态 , 叫“留中” , 内阁也没什么办法 。 如果认可 , 就把条子撕了 , 然后用红笔批下 , 这就叫“批红” 。 遇到特别懒或者荒唐的皇帝 , 就连“批红”的事也交由太监代劳 , 这个代劳的太监一般称为“秉笔太监” 。 批完红的奏章便是正式的谕旨 , 然后由“掌印太监”盖上印 , 就可以交由执行部门执行了 。 这就是明朝中后期的中央政务运转模式 , 称为“内阁制” 。


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

明代中央行政

内阁制和宰相制

从上面来看 , 内阁由于掌握了中央政务的预处理权限 , 大部分情况皇帝也不会表示反对 , 通常都会照样批下 , 所以内阁的权势还是非常大的 。 然而 , 无论内阁的权势有多么大 , 明代的内阁制和前代的宰相制还是有天壤之别 。

其一 , 宰相位极人臣 , 地位很高 , 而作为阁臣的内阁大学士官阶品级却很低 , 只有正五品 , 最低的甚至只有从七品(副县级) , 直到明代灭亡时 , 大学士还是一个五品官 。 但明朝的大学士一般都由尚书兼任 , 尚书的品级相对就比较高 , 比如明初名臣杨士奇 , 官衔则是“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 少傅和尚书都比大学士的级别高 。 所以上朝时 , 以尚书身份兼任大学士的官员 , 是站在其他尚书前面的 。 如果按照制度来说 , 他尊在其本官 , 而不尊在其兼职 。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 从官制上论 , 是无法和明代之前的宰相相提并论的 。

其二 , 明代之前的宰相 , 从制度上来讲 , 是政府的首脑 。 按照现在的话说 , 就是他有自己的一套班子 。 不仅如此 , 他还统摄六部 , 六部官员都是宰相的下属 , 听命于宰相的 。 而明代的内阁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处 , 既没有自己独立的行政机构 , 也不能指挥中央各部门 。

其三 , 明代之前的宰相 , 是有决策权和执行权的 。 很多事情宰相都可以按照既定方针自作主张 , 先斩后奏 , 甚至斩而不奏 。 比如唐代 , 一切政令都是由宰相拟定的 , 这是正式的处理意见而不是给皇帝的参考意见 , 只不过最后需要皇帝画敕批准 。 而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 他不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 从政制法理上 , 内阁并无必须预闻政事之职权 , 只是皇帝要他预闻才预闻 。 实际上 , 内阁的票拟也不是正式的处理意见 , 只是给皇帝的一个参考意见 。 而且内阁也无权干涉六部的事务 , 六部只须听命于皇帝 , 而无须听命于内阁 。 说简单点 , 明朝内阁只不过是皇帝处理政务的一个辅助机构 , 而不是独立的行政机构 。 如果要打个比方 , 明朝的内阁首辅只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 , 而明代之前的宰相则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

总而言之 , 按照宰相制度 , 主权在君 , 治权在相 , 皇帝有国 , 宰相相国 , 明代内阁制却并非如此 。 明朝的内阁不是政府 , 内阁大学士也不是宰相 , 充其量只是皇帝的“大秘书” 。


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

内阁大学士

参考材料《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帝国的惆怅》——易中天《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李治安、杜家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