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李鸿章 , 一个生不逢时的晚清重臣 , 作为“中兴四大名臣”的他 , 如生盛世 , 必有作为流芳百世 , 然而在行将就木的清末 , 独臂难支 , 虽有“丈夫只手把吴钩 , 意气高于百尺楼”的豪气 , 无奈“秋风宝剑孤臣泪 , 落日旌旗大将坛” 。

有人说他卖国求荣 , 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 , 血腥的镇压太平军和捻军 , 大肆贪污受贿 , 任人唯亲、只为自己升官发财 , 不管民族大义等 , 也有人说他开办洋务、立志图强、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等 , 这些评价亦可 , 亦不可 , 为何呢?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

李鸿章的平生:

李鸿章字少荃 , 因后官至中堂丞相(清无丞相一职) , 世人多以李中堂称呼 ,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出生于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

20岁时被庐州府选为优贡;

22岁入京会试落榜 , 以年家子身份受业于曾国藩门下 , 习经世之学;

24岁中进士 , 列二甲十三名;

27岁授翰林院编修;

30岁时因天平军声势浩大席卷全国 , 上奏回籍协助吕贤基主持团练事宜;

35岁率其团练收复泸州、巢县、和州等地名声大噪 , 因遭嫉妒 , 自行退出 , 为父丁忧守制;

36岁在入曾国藩幕府 , 参与湘军军政大事;

37岁因与曾国藩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之事发生矛盾;

38岁由于江南大营被天平军再次攻破 , 应上海豪绅请求及曾国藩推荐开始筹办淮军事宜;

42岁署理两江总督 , 被赐封一等伯爵 ,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金陵机器局;

47岁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 位居九位封疆大吏之首;

51岁授武英殿大学士 , 为大清汉官之首 , 代表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52岁签订烟台条约 , 并着手组建北洋海军;

57岁设立电报总局 , 开办天津水师学堂;

62岁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

65岁北洋海军正式成立;

72岁甲午海战失败 ,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 赴日谈判 , 签订马关条约;

73岁访问欧洲诸国;

78岁奉命签订辛丑条约 , 同年11月病逝 , 谥号文忠 。

观其一生 , 少年科第 , 中年戎马 , 晚年洋务 , 一路扶摇 , 头半生为了名利仕途 , 后半生不说其于国贡献 , 但也竭力维持着腐朽不堪的清政府 , 围剿太平军、捻军、倡导洋务运动、开办新式机器局、创立北洋海军、创立水师学堂等 , 如不以清政府为背景的话 , 李鸿章绝对是可以名垂千古 , 成为一代名相 , 可惜所奉之国过于腐朽 , 对外对内均无力支撑 , 李鸿章一次又一次的修补这艘即将沉没的木船 , 也终无力让其逆风前行了 。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

李鸿章自诩“生平不解空言高论 , 只知以实心办事” , 虽言过其实 , 但也是其行动的真实写照 。

甲午中日战争可能是世人对李鸿章误解最深的一次 , 多数人认为李的避战自保 , 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 , 殊不知未战之时胜负已定 ,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职 , 不深入了解当时的敌我实力对比 , 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 而李少荃以战略的眼光预见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 只是不为世人接受罢了 , 当时大清手握亚洲第一舰队 , 面对蕞尔小国 , 按照常理思考根本没有失败的理由 , 可到底输到了哪里呢?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

甲午中日战争 , 李鸿章“背锅”经历的开始!

李鸿章作为大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亦是北洋海军的统帅 , 对于他管辖之下的北洋水师最为了解 ,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北洋水师是亚洲第一强水师 , 但是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

最初成军之时 , 北洋水师无愧于亚洲第一强 , 但也就是因为这亚洲第一强严重的刺激了邻国日本 , 1886年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大舰停泊长崎进行维护补给时 , 日本人第一次直接接触到了大清即将成军的北洋水师战舰 , 当时就引起了日本朝野一片恐慌 , 在北洋水师离开后不久 , 日本立即制定了未来九年的海军发展方案 , 他们以北洋水师为目标 , 开始大肆购买和建造能够与其抗衡的舰船和武器装备 , 并全民总动员 , 文武官员抽出薪资的10%作为造舰的经费 , 全力追赶北洋水师 。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

反观大清 , 1888年正式成立之后 , 引入了大量先进战舰 , 用了2000万两白银堆起了一个亚洲第一舰队 , 第一到手了就开始飘了 , 在李鸿章政敌翁同书等一干书生的建议下 , 日后的几年当中禁止北洋水师添置一切新的舰、炮和军火 , 老佛爷也打起了水师经费的主意 , 挪用军费给自己过生日等等诸如此类 , 好端端的一个亚洲第一渐渐的就变成了一个吓人的纸老虎 , 舰船得不到保养 , 炮弹得不到供应 , 训练没有经费 , 不跟进武器发展潮流 , 死守手里这点家当 , 各级官员中饱私囊 ,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前 , 曾经的亚洲第一早已名存实亡了 。

与这些相比 , 技术落后也是导致北洋水师战力严重不足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 在当时海军装备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 , 单就火炮来说 , 大清买来的铁甲舰上的主炮为后膛炮 , 射速偏慢每分钟一发 , 而且普遍使用的是实心弹或者黑火药弹丸 , 威力不足 , 随着技术进步 , 在开战之前的日本已经装备上了速射炮 , 每分钟可发射5-6发 , 并且是所有舰船都有装备 , 在射速方面北洋水师就吃了大亏 。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

除了射速 , 舰船的机动性太差也是导致北洋水师无法与之抗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 北洋水师的舰船平均航速在10-15节左右 , 而日本方面则达到15-19节 ,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差距 , 在战场上确实致命的 。

至于传闻的北洋水师炮弹里掺沙子打不响等 , 这些其实也就是为了诋毁李鸿章 , 政敌们散布的谣言而已 , 作为李鸿章自己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 为自己的舰队提供弹药会出现这种情况吗?当然不会 ,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火药威力的问题 , 当时的日本已经使用威力巨大的装有苦味酸炸药开花弹了 , 而北洋水师使用的主要是实心弹(装沙子那种)或者以黑火药装填的开花弹(没有钱买不了 , 自己生产不出来开花弹 , 只能生产实心弹) , 两种弹药的杀伤效果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舰虽然中弹很多但没有沉没 , 而北洋水师舰船大都沉没的主要原因了 。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

这些其实在李鸿章的心里早已了然 , 奈何朝廷一帮无知的人在不断攻击李鸿章 , 实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战斗怎么打 , 打 , 全军覆没 , 不打 , 政敌诽谤不断 。

避战求和 , 看似懦弱 , 实则意味深远 , 奈何无人能懂!

李鸿章因为避战 , 在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其在保存自己私有军队的实力 , 殊不知打既败 。

纸老虎一般的水师根本不是日本针对性建立起来的海军的对手 , 以震慑吓阻远比一败涂地的结果好的多 , 水师在 , 日本会有顾忌 , 一旦打没了 , 那么大清就是门户大开任人宰割的鱼俎而已 。

李鸿章对于日本的认识其实较其他人远见的多 , 在1871年时 , 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之后 , 迟早会对中国造成威胁 , 而且与中国相邻 , 应先以联日为上策 , 在日本吞并琉球后其狼子野心充分暴露 , 此时防日应作为第一要务 , 甲午海战之后 , 日本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 , 李鸿章又主张联合西方列强抗日 , 这些态度上的变化和认识在当时的统治阶层几乎没有人会意识到 , 而在签订马关条约之时 , 李鸿章老泪纵横的对随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 , 只有迁都陕西 , 和日本长期作战 , 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 , 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 。 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 ”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

李鸿章需要的就是和平安定 , 然后加速增强国力 , 他深刻体会到大清的国力有多么的孱弱 , 竭力避战无非是不给日本消灭这唯一可以吓阻的资本 ,

这些认识体现出了一个战略家的眼光 , 虽然不被认可 , 但是在几十年之后的抗战中得到了印证 。

至于保存自己的实力 ,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 但是可以想一想 , 这场战争的输赢对李鸿章都是没有好处的 , 赢了翁同书等政敌更加有理由节制它的权利和海军的经费 , 最好的结果就是将其从北洋水师剥离 , 输了还需要它出来擦屁股 , 因为是主要负责人 , 必须要承担失败的后果 。

大清最后一块“挡箭牌”

1895年4月马关条约正式签订 , 历史书中明确说明了赔偿白银2亿两 , 但是没有记载李鸿章遇刺受伤之事 , 虽然传闻日本索要3亿两赔款 , 因遇刺事件李鸿章以此力争到2亿两无法确认 , 可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在遇刺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此血可以报国矣 , 这绝非“卖国汉奸”的表现 。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没落帝国”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 //

因为马关条约的签署 , 李鸿章从此正式升级为“卖国贼” , 撤除一切职务 , 投置闲散 , 赋闲在家 , 本欲了此一生 , 奈何慈禧自大 , 向所有列强宣战 , 最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 李鸿章再次被推上了签字台 , 以更加屈辱的辛丑条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

功过是非

李鸿章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 功在见识 , 思想和洋务上 , 过在性格、利己上 , 最大的败笔就是打算放弃新疆 , 除此之外可谓名臣也 。

补:李鸿章死后的家产颇丰 , 这也是因为其创举实业 , 官私杂糅的缘故 , 在当时的环境下身居高位 , 不贪不敛的也只有曾涤生、左季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