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的四大卫

明代四大卫分别为:天津卫 , 威海卫 , 金山卫 , 镇海卫 。 明朝初年 , 多次对蒙古用兵 , 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 , 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 , 都是明朝边防重地 。 明代四大卫是其中最为著名的 , 在保卫国家、抗击倭寇的战斗中 , 发挥了巨大作用 。 按照明代的军事编制 , 5600人为卫 , 1120人为千户所 , 112人为百户所 , 所下设总旗2名、小旗10名 。

1、天津卫


明代著名的四大卫

明代著名的四大卫// //

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 , 称“天津卫” 。 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唐中叶以后 , 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 宋金时称“直沽寨” , 元朝改称“海津镇” , 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后 , 为了巩固王朝权利 , 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 , 分别驻守各地 。 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 , 驻守北京 。 1398年 , 朱元璋病死 。 因为太子早年夭折 , 所以由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继位 , 史称建文帝 。 燕王朱棣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 , 在诸王中实力最强 。

由于建文帝平庸无能 , 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 , 朱棣在1400年以“靖难”为名 , 发兵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 。 朱棣率兵从天津的前身-直沽出发 , 偷袭沧州 , 并经过几年的战争 , 最终攻陷南京 , 夺取皇位 。 1402年 , 朱棣即位 , 是为明成祖 , 年号“永乐” 。

为了纪念开始发兵的“龙兴之地” , 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 。 “天”是天子的意思 , 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 天津得到赐名后 , 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 。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 。 天津卫也开始了筑城建设 , 初建时的天津城其实是个土城 , 这座土城周长9里多 , 城高3丈5尺 , 宽2丈5尺 , 城的形状是东西长、南北短 , 很像一把算盘 , 所以当时人们也把它称为“算盘城” 。

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 统称三卫 。 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 , 就是从此而来 。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设卫筑城600年的纪念日 。 天津卫即为现在的天津市 。

2、威海卫


明代著名的四大卫

明代著名的四大卫// //

中国北方军港 , 清朝北洋水师基地 。 位于今山东半岛东北端威海市 , 濒临黄海 , 西连烟(台)蓬(莱) , 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 , 共为渤海锁钥 , 拱卫京津海上门户 。 威海卫原为滨海渔村 , 汉称石落 。

明洪武二年(1369年)便在辛汪设寨(今寨子村)防倭 , 称“宁海州文登县辛汪巡检司” , 首任巡检孙谅被授为“进义校尉” , 领有弓兵100名 。 同时在赤山(今荣成境)、温泉(今温泉汤村)亦设军寨 。 自设寨驻军后 , 确实起了镇慑作用 , “倭人虽不时徜徉波涛中 , 而不敢登陆者六年” 。 在孙谅离任赴京时(洪武八年—1375年) , 即由弓首、弓兵、司吏、本境耆宿、天妃宫住持等人发起 , 请人撰写《创立营寨记》 , 并刻碑留存(碑现藏市博物馆) 。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 , 境内还设若干小寨 , 有双岛、长峰、海埠等土寨 。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全国都司卫所 , 在山东设山东都司 。 此前在东部地区已设有登州卫、莱州卫、安东卫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 , 特命魏国公徐辉祖和都督朱某 , 垛集本处之民置立沿海卫所 , 于文登县辛汪都三里之地域设威海卫 , 卫辖地南至接官亭(今戚家庄南山) , 西至初村 。

按明廷之原规定 , 数县间设一卫 , 而今胶东半岛却还设有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大嵩卫(今海阳凤城) 。 卫下设所 , 威海卫辖有左所、右所;成化元年(1465年)又设百尺崖后所 。 威海卫卫城修成不久(永乐四年) , 便同来犯的倭寇展开了一场保卫战 , 终将倭寇击败 。 威海卫即现在的威海市 。

3、金山卫


明代著名的四大卫

明代著名的四大卫// //

金山卫的建城始为春秋时期 。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 , 周康王已在大金山岛之北麓筑有城堡 , 为金山城 , 亦称康城 。 五代以前 , 大小金山附近为古金山港 , 福建等地航商 , 经常在此泊船贸易;五代吴越时 , 曾在古金山港口筑城堡戍守;南宋驻金山水军 , 拱卫京都临安 。 南宋时 , 金山沦海以后 , 海港移至小官镇旁青龙港 , 更显繁荣 。 由于海岸坍陷后退 , 约在南宋淳熙与绍熙间即12世纪80年代后期沦入海中 , 康城辉煌不在 。

随着杭州湾的形成 , 金山海岸不断内坍 , 风潮海溢频繁 , 常使内陆成为斥卤之地 , 至清雍正年间才基本稳定 , 千余年间海岸后退近20公里 , 大片平原沃野被吞噬入海 , 大小金山成为海中岛屿 。 杭州湾的形成 , 又使金山成为太湖流域重要的海运港口和军事要冲 。

沿海海氛不靖 , 鉴于金山沿海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 ,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 , 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与安庆侯仇成偕方鸣谦巡视浙江沿海 , 找一个地方建城 。 几经筹备 , 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滨海的盐业集镇小官镇筑城设卫 , 因与海中金山相望 , 故名金山卫 , 人们称小官镇为卫城 。

明代的金山卫统领7个干户所 , 辖境东起宝山 , 西达乍浦 , 左右策应 , 绵亘几百里的沿海地带 , 堡墩林立 , 防务整肃 , 并有巡海船40艘驻卫 , 屹然为太湖流域东南之屏障 。 明成化年间 , 堵塞青龙港口 , 加固海塘 , 增强了对海潮灾害和外敌入侵的防御力量 。 尤其在明代抗倭战斗中 ,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因为太湖东南出海口从此完全封闭 , 水流北出黄浦 , 境内河道流速减低 , 钉螺革生 , 成为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 。 海思虽有减轻 , 而南旱北涝则加剧 , 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 。 金山卫也因失去海港条件而日趋衰落 , 县城遂于清乾隆二十四年移治朱泾镇 。 加之金山海岸继续不断内坍 , 风潮海溢频繁 , 常使内陆成为斥卤之地 , 至清雍正年间才基本稳定 , 原先卫所也已沦海 , 至此一蹶不振 , 成为江浙边陲的一个海滨小镇 。 金山卫即现在的金山区金山卫镇及石化地区 。

4、镇海卫


明代著名的四大卫

明代著名的四大卫// //

镇海卫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 系江夏侯周德兴筑以备倭 , 它比漳浦赵家堡还早180余年 , 其规模也比赵家堡大一倍多 。 据《海澄县志》载:其周长 873丈 , 城脊宽1丈3尺 , 高2丈2尺 , 有女墙1660个 , 窝铺20个 , 垛口720个 , 开东西南北四门和水门 , 门各有楼 。

登高府视 , 城下陡绝 , 以海为壕 。 城墙历经战火 , 岁久倾圯 。 明正纺十三年(1448年)卫指挥同知桂福 , 弘治年间卫指挥袁侯 , 隆庆三年(1569年)明总兵张元勋等先后重修 。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对沿海实行迁界政策 , 卫城在界外 , 遂废 。 康熙二直年(1681年)再修 。

现在的卫城遗址 , 便是当时重修的故垒 。 四个城门岿然矗立 。 南门和水门较为完好 , 尚有石墙数丈 。 南门建有两重城门 , 人城门两侧筑一半月形城墙 , 俗称月眉城(简称月城) 。 内外城门错开 , 便于藏兵纳将 , 防御进犯之敌 , 足见古人建城用心之细 。

据《镇海卫志》载:此卫原有官宾5300名 , 历任指挥使18名 , 辖陆鳌(今漳浦) , 铜山(今东山)、悬钟(今诏安)3千户所 , 清朝时仅留旗军1042名 , 相当于一个千户所兵力 。 迁界后废除卫的建制 , 改隶漳浦县二十三都八图 , 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划归海澄县管辖 。 城南门有教场 , 中有演武亭 , 坐山面海 。 亭之左有将台 , 每年春秋两操 。 建城后又建有望高楼 , 用以望海面 , 监视敌情 。 同时置有九座烟墩台 。 以上军事设施 , 今已无存 。

镇海卫城 , 历尽六百年风云 , 故垒雄风 , 至今犹存 。 镇海卫城 , 即现在龙海市隆教乡镇海村 , 是四大卫中保存最好的卫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