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龚炜斌
硬笔临帖作为继承传统的必经之路 , 到底如何来继承 , 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别开生面 , 我觉得是很有必要说说的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我认为硬笔临帖如果不能选准题材 , 那么再大的努力也只能像依葫芦画瓢 , 既贻误了时间 , 也与事无补 。 坦率地讲 , 我以为无论是仇先生临的米芾的《离骚经》 , 还是诸之先生所临的《天际乌云帖》 , 在择帖方面都存在着不妥之处 , 诸之先生如果能够临临苏东坡的《洞庭春色赋》或者是《中山松醪赋》的话 , 那我相信肯定是其功非凡的 , 然而诸之先生没这样做;庆幸的是 , 这回曹老先生粉墨登场 , 眼光独具 , 将米芾的《苕溪诗帖》列人了硬笔临帖的范本 , 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 苏、黄、米诸拟之者贵细” , 但也一样地要“达其情性 , 形其哀乐” , 唯其如此 , 我们才能继承到我们想要继承的东西 , 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 也唯其如此 , 我们才能将硬笔临帖真正发挥出他的作用 , 高扬起硬笔书法的旗帜来 。 而看不到这一点 , 那么即便继承了 , 但这种继承也是不完全的、肤浅的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说清楚了以上几点 , 我们再来讨论曹先生的大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情了 , 曹先生临习的作品是宋人的 , 那么我以为看问题就集中起来看两点 , 其一 , 临作中有没有体现出宋人书风中的“尚意”精神 , 其大家在构建宋代书风中不可埋没的功绩 , 而中国书法史上 , 宋代又实在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 这个时期 , 书法家们自身独特的人文精神和高昂的人格力量 , 使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曾经那种似是而非的古法 , 摆脱了唐人尚法的风格 , 充满了土大夫阶层所特有的郁勃“文气” , 这就是有別于以往任何时期的尚意书风 , 而作为这种书风的代表人物 , 苏、黄、米他们自身的因素是一个怎么也不能忽视的关键 , 而米芾更值得我们注目 , 他不像苏、黄一样在政治上、文学上享有盛名 , 他一辈子官场上可谓极其失落 , 人生的舞台上郁郁不得志的他时时处处表现出与世格格不入的性格 , 处处不得不压抑着自己真实的个性 。 我以为先生的取势上 , 在表现米芾的“刷”风上有其独到的一面 , 做得相当令人叹服 , 然而在精神的控制与把握上就做得差强人意了一点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一个很奇怪的原因 , “硬笔临帖”专栏中刊出的诸家作品 , 大都喜欢用那种笔划较粗 , 弹性较大的粗头钢笔书写 ,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精确地表现出原帖的意境 , 事实上这样做反倒有些弄巧成拙 , 不客气地说 , 这是我们今天的硬笔书法家缺少自信的表现 , 具体接受的“怪、癫、狂”来 , 仕途的不遇使他只能通过书法来淋漓尽致地表达一下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 书法在他不仅是为书而书 , 而是一种生命的信息和符号 , 是他自我意识高度显扬的工具 , 书法表现自我 , 我以为这是我们今天临写米芾的必要前提 。
临写米芾首先就必须理解米芾 , 在精神上与他接近 , 在情感上与他同感共应 , 了解他的书学思想、他的个人感情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硬笔临帖就不再是小事一桩了 , 它的意义并不在于硬笔书家随便地拿来一本帖 , 凭着自己敏锐的眼光 , 依样画葫芦式地用硬笔来表现毛笔书法的形态 , 不!不是这样的 。 我以为硬笔临帖 , 实际上与毛笔临帖没什么大的差别 , 它一样的要“察之者尚精” , 表现在 , 他们太执着于原作中形上的把握 , 却偏偏忽视、回避了作品中内含的原作者人格力量的把握 , 这样就使得他们的临作 , 表现了一些 , 但终于又疏忽了好多 。 从诸之先生的作品来看 , 他所表现的正是后人极力驳斥的苏字中“扁”与"涨”的一面 , 而这恰恰是硬笔书法所忌讳的 。 而曹先生呢?他为了表现米书的“刷”势 , 努力地用了很粗的笔划来显现着米芾的“刷”势 , 甚至在有些场合故意参以黄山谷的“抖”笔 , 比如“故”等字 , 然而效果如何呢?我以为不佳 , 曾经有个笑话 , 是说苏东坡与黄庭坚说笑话 , 一位说你的字就好象是被压在了大石下的蛤蟆 , 一位说你的字就象挂在树梢上的长蛇 , 而我发现这个问题在二位先生的临作中都有所体现了 。 古人在书诗中体现自已的情感世界 , 把书法作为表现自我精神的工具 , 而我们今天的硬笔临帖却仅仅是把眼光放在表现毛笔书法的形态、结构甚至是点画上 , 这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呢?所以硬笔临帖 , 好象为了达到真正继承而对于毛笔书法的内容不敢有须臾的违背和抛弃 , 步步紧随 , 不敢越雷池半步 , 事实却总是难以尽如己意 , 必须在硬笔临帖中体现出原帖的精神 , 契合原作者的创作心态 , 刻求神上的似而不囿于形上的束缚 , 唯有如此才能使硬笔书法跨入个新的巅峰 。 我以为 , 就硬笔临帖来讲 , 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 就拿米芾来讲 , 只要你在临帖中充分理解米芾的人格因素 , 那么自然明白他的作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风貌 ,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本人的精神因素 , 所以硬笔临帖就应该在米芾顿挫沉猛的书作中在他变幻多姿、淋漓尽致的用笔与结体中 , 契合他深层的创作心灵和思想动态 , 从而力求与其内心的交流 , 这就绝不是一个表面现象了 , 硬笔临帖必须现硬笔自身的特点 , 不客气地说 , 我以为曹先生的临作尽管写得颇为相似 , 然而有些地方写得非常得生硬、做作、牵强 , 这或许是曹老先生对于米帖的毛笔字写法耳熟能详 , 而这回却又是用了毛笔不一样的硬笔工具之故 , 一些字如米芾惯用的撇弯钩 , 被曹先生处理的难以飞扬 , 而另一些字如“人”字结构 , 则处理得过于简单 , 还有一些字的起笔部份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钉头” , 这些都是硬笔书法中可免而未免的 , 正好有违于米带本身的书学观念 , 他主张要“率真可爱” , 所谓“无刻意做作乃佳 。 ”
当然 , 就我刚才谈到的两个问题 , 只能是限于理论的范围加以讨论 , 也只能是硬笔临帖进入一定阶段的硬笔书法家们才能钻研的 , 我写到这儿的时候 , 也已经作好了准备以接受这样的质问:“神似神似 , 至境至境 , 你自己试试看?”曹先生是前辈了 , 临作中的过人之处有许多 , 但这些我想不用我来多说 , 感谢曹先生的临作 , 使我说出了一直想说的话 , 尽管还是有些言不能尽 , 语言有时候真的很无能 , 但正因为曹先生临到了米带 , 使我顿悟在中国书法史上 , 正是米芾 , 才使北宋书法真正打破了唐法 , 丰富了宋人尚意的理论 , 解决了书法与作者结合的问题 , 所以立足点
在米芾面前 , 尽管他是那么的嬉笑怒骂着 , 痴颠狂放着 , 然而临习他的时候 , 我们应该对他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情怀 , 全面而且准确地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来 , 也只有这样 , 我们的硬笔临帖才是完美的 , 书法表现自我 , 这一点 , 无论是毛笔还是硬笔都是一样的 , 硬笔临帖中 , 无论是线条的选择、结构的取法、内容的舍取关键的一点还是自我 , 这个自我包含两个方面 , 一个是硬笔作为一种工具的自我 , 一个是硬笔书法家的自我 , 唯其如此 , 我想我们才能真正走入硬笔临帖的至境 , 这一点不知曹先生同意否?也不知广大的硬笔书法同仁同意否?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跨进硬笔临帖的至境// //
- 程景宣隶书临帖 四屏立轴
- 甘肃武张义堡遗址发现一个神秘竹管,证明了国内竟有硬笔的存在
- 米芾书法“三进阶”
- 王献之行书欣赏,临帖必须,传承不息
- 硬笔书法老师钢笔字行书作品欣赏,潇洒漂亮
- 写好硬笔,做到这三点就够了吗?本采练字教你写字!
- 临创结合——书家毕生之功课
- 清朝王爷“不务正业”,临帖功夫远超乾隆
- 集字书法《和气致祥》临帖前的读帖指导
- 西汉未央宫里的“硬笔”书法,让甲骨文有了新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