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进入“唐风时辰”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广州进入“唐风时辰”
广州进入“唐风时辰”// //
广州进入“唐风时辰”// //
遗址出土的唐代木屐有十几只 , 保存完整 , 是广州首次出土的木屐 。
广州进入“唐风时辰”// //
广州进入“唐风时辰”// //
出土器物展示 。
广州进入“唐风时辰”// //
易西兵展示一个完整的四系青釉罐 。
广州进入“唐风时辰”// //
现场展示的一只莲花纹插座 , 造型精美别致 。
广州进入“唐风时辰”// //
广州进入“唐风时辰”// //
一个莲花瓦当 。
扫我 ,
看考古成果视频
大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 让精致富雅的“唐代风”火了一把 。
我们无需穿越千年长安 , 在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的考古遗址里 , 闹市之中就能觅得一丝唐风古韵 。
7月10日下午 , 大雨滂沱 。 数十件大小不一的罐、壶、碗、杯 , 静立在展示台前—晚唐五代一批精美文物在解放路悄然“亮相” 。 这只是数千件出土文物中的一小部分 , 超两千件的晚唐出土文物已被移送至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待研究 。
2018年8月 , 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建设工地的考古工程启动 。 历时半年 , 考古发现了大量晚唐陶瓷器和丰富的晚唐五代至宋代建筑基址 。 本次出土的晚唐遗物数量 , 在广州城市考古工作中仅次于南越国宫署遗址 。 出土的十几只木屐创历年广州考古之最 , 其中多件保存基本完好 , 相当难得 。
广州解放南路和惠福西路交界处的“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唐宋遗址” , 被列为20 18年广州五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 该遗址临近广州传统中轴线和北京路商圈 , 2018年7月开始发掘 , 发掘面积8 0 0平方米 。 在遗址范围发现了近40眼晚唐五代至民国时期的水井 , 反映了这一区域自晚唐以来人类居住活动频繁 。
器物精美大件
或是“大户人家”专属
站在解放中路的天桥上 , 800平米挖掘现场清晰可见 。 据悉 , 这是2014年以来广州城市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项目 , 工地位于解放中路以东、惠福东路以南 , 是一处藏于闹市的神秘遗存 。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易西兵介绍 , 2018年8月 , 为配合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工程建设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工程建设范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 “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 考古发现唐、五代、宋、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 清理建筑基址、灰坑、水井、路面等遗迹 。 这可以说是此次考古发掘的意料之中 。 ”
何为意料之外?易西兵坦言 , 此次出土的晚唐、五代南汉及宋代遗物数量之丰富 , 让考古队员们也颇为惊讶 。 “目前有编号的文物就有两千多件 , 器型普遍偏大、精美 , 看上去有大户人家使用的可能 。 ”
经推测 , 此次出土的这批陶瓷器 , 来自长沙窑、邢窑、越窑等多个窑口 , 可能是经多个地区转运到广州对外进行销售或供给广州蕃坊中的外国人使用 。
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全洪在点评该考古项目时曾表示 , 此处出土瓷器之精美 , 同样预示着其主人的“大户”身份 。 “目前的研究观察还在继续 , 这些"有钱人"究竟是当时在唐的汉人还是蕃人?他们的神秘身份 , 也指明了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全洪表示 。
近40眼水井“横跨”晚唐五代至民国“这个地方 , 在唐代处于广州城西南、宋代的广州城西城东部 , 再往西就是唐宋时期的蕃坊 。 在唐代 , 这里还不属于广州城 , 宋代以后因为扩建西城 , 这片区域被逐渐纳入广州城内 。 通过这个发掘我们也希望从城市考古的角度 , 了解唐代广州城和宋代广州城发展的脉络 , 以及唐宋广州城与蕃坊之间是如何进行联络的 。 ”易西兵说 。
所谓蕃坊 , 即是唐宋外国商人在广州居住并且从事商业贸易的地方 。 易西兵推测 , 目前按照出土文物来看 , 此区域在唐代应是“商住混合区” , 和蕃人对外贸易的关系密切 , 而至宋代 , 基本确定为住宅区 。 “因为在遗址中 , 宋代的建筑基址非常的丰富 。 ”
采访人员发现 , 在发掘现场的坑底 , 一处高6米的地层堆积处 , 可以清晰看到暗色的砖砌墙基痕迹 , 其中部分残高将近1米 。 据悉 , 这些墙基 , 有的经过多次加固修葺 , 有的则沿用到了明代甚至更晚时期 。
“另一个意外收获 , 就是这高达6米的地层 。 ”据了解 , 本次考古发掘表明 , 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最厚超过6米 , 自下而上包含晚唐、五代南汉、两宋、明清及民国等各时期的堆积 。 遗址最下部为灰黑色河相淤积堆积 , 平均厚度近2米 , 淤积堆积下部是五花土原生堆积 , 表明遗址所在区域历史上长期为河涌或湖泊 , 很可能是珠江水道范围 。
在遗址范围还发现了近40眼晚唐五代至民国时期的水井 , 反映了这一区域自晚唐以来人类居住活动频繁 。
“今天的珠江岸距离我们这个位置有900米 , 很难想象 , 一千年前的脚下就是珠江水 。 ”这处位于解放中路的神秘考古点 , 是从唐代到民国 , 广州城变的历史见证 。
十几只晚唐木屐
数量创广州考古之最
伴随此次考古发掘 , 几件重磅藏品也“隆重亮相” 。
现场展示的一只莲花纹插座 , 造型精美别致 。 易西兵推测 , 它的外形似“柱础”(柱础 , 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 , 可隔开木架结构房屋里的落地柱与地面的接触 , 起到防潮的作用 。 )但由于器型比常见的柱础更小 , 怀疑应是在室内使用的日常用具 , “也可能拿来插帘帐 , 用于四角固定” 。 另有一只完整的黑色执壶 , 保存完整 , 十分难得 。 “除了材料、形制和今天我们的日常用具略有差异外 , 其实和今天农村随处可见的瓶子、罐子很相像 。 ”
在出土遗物中 , 还有多个器型巨大的烛台 , 做工精致 。 专家比对后发现 , 这些烛台在南越国宫的唐代地层反而不多见 , 由此猜测这批烛台有可能是外销品或者专供蕃坊地区使用 。
藏在这一批日常用具中的 , 还有十几只“不得不提”的晚唐木屐 。 “保存得很完好 , 从没有在广州出土过这么多的木屐 , 相当难得 。 在南方的酸性土壤中 , 能存留下如此完好的木屐并不容易 。 ”采访人员观察发现 , 这些木屐表面花纹清晰可见 , 鞋头有类似“如意”的装饰 , 鞋底设计有木齿 , 已经有明显磨损使用痕迹 , 起到防滑的作用 。 “我们甚至从这十几只木屐中 , 还能发现古人也有"外八字"脚的痕迹 , 十分有趣 。 ”
除了陶瓷器 , 出土遗物中还有鹿角和牛、猴等动物骨骸 。 这会是当时这片区域“老广”的盘中餐吗?据判断 , 鹿角锋利或是作为工具 , 牛骨则可能是从其他地方搬运过来、丢弃在当时的珠江滩涂上的 。 易西兵笑言:“这些都还只是推测 , 需要进一步的考古研究来证实 , 有兴趣的市民朋友也可以一起考证为我们提供线索 。 ”
你家门口可能有古董
去年广州5大重要考古项目
广州是一座悠久历史的古城 , 你每天走过的路 , 经过的建筑下 , 或许就埋藏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 2018年 ,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全年完成考古调查项目182项 , 发现了5大重要考古项目 。 除了这次发布的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工地唐宋遗址 , 还有四个项目 。
广州黄埔茶岭新石器遗址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汤村 。 发掘面积3113平方米 , 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的墓葬174座 , 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小件文物500多件 。
广州市胸科医院综合住院楼工地汉六朝唐宋墓群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横枝岗路 。 发掘面积980平方米 , 清理古代墓葬96座 , 其中西汉墓葬14座、东汉墓葬5座、西晋墓葬1座、东晋墓葬3座、南朝墓葬5座、唐代墓葬16座、五代墓葬1座、明代墓葬13座、清代墓葬38座 , 共出土铜器、陶瓷器等各类文物774件(套) 。
番禺唐代曾边窑遗址 番禺唐代曾边窑遗址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曾边村 。 完成发掘面积450平方米 , 根据遗址的出土器物 , 初步判断遗址年代为晚唐 , 性质为民窑 。
增城明代莲花书院遗址 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 。 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 , 出土牡丹纹瓦当、滴水、青花瓷碗、刻字残碑等文物标本80件(套) 。
链接
与广州木屐颇为相像的“谢公屐”
木屐源于中国 , 后传入日本 。 中国是木鞋文化的发祥地 , 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 , 类似的还有荷兰木屐 , 约有800年的历史 。
屐最初有男女之分 , 为“妇人头圆 , 男子头方 , 圆者顺之义 , 所以别男女也” 。 但到西晋太康初年 , 木屐发生了形制上的变化 。 “妇人屐乃头方 , 与男无别” 。 高齿屐出现 , 屐底的齿变得高度与宽度兼而有之 。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人们对木屐的喜爱更盛 , 木屐成为风靡各地的时尚之物 , 尤其各家名士们更是颇为“钟情” 。
据《南史》记载 ,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喜游山涉岭 , 特制活络木屐“谢公屐” 。 谢公屐设计巧妙 , 拆卸方便 , 大受人们欢迎 , 将之沿袭至后世 。 “寻山陟岭 , 必造幽峻 , 岩嶂数十重 , 莫不备尽登蹑 。 常著木屐 , 上山则去其前齿 , 下山则去其后齿” 。
在唐代 , 谢公屐便吸引了诗仙李白并留诗为证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一句“脚著谢公屐 , 身登青云梯” , 广为流传 。
据悉 , 元嘉十年(433年) , 谢灵运被流放广州 , 此次出土的木屐 , 最长超过40公分 , 或是作为雨具、鞋套使用 , 晚唐有类似的使用记载 , 与著名的谢公屐在形制上颇为相像 。
采写:
南都采访人员 董晓妍
实习生 张晓杰
摄影:
南都采访人员 谭庆驹
作者:董晓妍 谭庆驹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