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横行的元朝军制


骑兵横行的元朝军制

骑兵横行的元朝军制// //

元朝鼎盛疆域

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 , 实行部落兵制 。 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 , 下马牧畜 , 上马攻战 。 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 。 进入中原后 , 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 , 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

1206年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各部 , 把卫队扩充至万人 , 编成名为“怯薛”的禁卫军 , 平时轮番值宿 , 战时充“大中军” , 随大汗出征;并将各部落按千户、百户统编 , 成年男子均有出军之义务 , 上马备战斗 , 下马屯聚牧养 , 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 , 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 。 1260年 ,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 , 政治重心南移 , 军事制度也深受中原前代王朝的影响 , 加强中央集权 , 组建侍卫亲军 , 但仍保留了蒙古部族军队的许多成分 。

军事机构

皇帝统驭军事大权 。 下设枢密院 , 专掌军政 , 为最高统军机构 , 其要职多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 , 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等均由其秉承皇帝旨意统一管理 。 元初和元末征战较多 , 往往分设行枢密院 , 就地节制军事 。 行枢密院常冠以地域的名称 , 多为临时设置 。 中书省设兵部 , 管理屯田牧养等事 , 有时并管领驿站 。 各地军政则由行省丞相负责 , 通常也由蒙古、色目人担任 。


骑兵横行的元朝军制

骑兵横行的元朝军制// //

军队构成

军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蒙古军 , 由蒙古人包括部分色目人组成的部队;探马赤军 , 初指从蒙古诸部抽取精锐组成的前锋、重役或远戍部队 , 后来也有色目人、汉人等加入;汉军 , 即由原金朝地区的汉人和部分女真人、契丹人组成的部队 , 还包括早期改编的南宋降军;新附军 , 即灭南宋前后改编的原宋军 。 此外 , 侍卫亲军中还有不少按族属组编的色目人部队 。 军队按十进制编制 , 分为万户府(统兵3000~7000人)、千户所(统兵300~700人)、百户所、牌子(10户)等4级 , 分由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统领 。 非蒙古军的万户府、千户所又置“达鲁花赤” , 是为监军官 , 专由蒙古或色目贵族担任 。 万户府上设都万户府、大都督府等 , 侍卫亲军在千户所上设指挥使司 。

蒙古军(包括色目人部队)主要是骑兵 。 汉军、新附军大多为步军 , 也配有部分骑兵 。 水军编有水军万户府、水军千户所等 。 炮军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组成 , 编有炮手万户府、炮手千户所 , 设有炮手总管等 。 一部分侍卫亲军中 , 还专置弩军千户所 , 管领禁卫军中的弓箭手 。

军队依承担任务的不同 , 区分为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 。 宿卫又分为皇帝直辖的“怯薛”军和由枢密院统领的侍卫亲军 , 平时主要护卫宫廷 , 守卫京畿 , 战时也出京征伐;镇戍诸军 , 屯戍於全国冲要地区 。 北方是蒙古军、探马赤军的重点戍防地区;淮河以南主要由汉军、新附军屯戍 , 并配置部分蒙古军和探马赤军 。 边境地区由分封或出镇其地的蒙古宗王所部和土着部族军配合镇守 。 各级军官一般实行世袭制 , 但朝廷能调动和另行任命 。

被划为出军当役的人户称军户 , 父子相继 , 世代相袭 , 不准脱籍 。 蒙古军、探马赤军和汉军军户 , 占田地4 顷以内的可免交地税 , 一般可免除科差杂役 。 对上述3种军户 , 分别设立专门的管领机构 , 称为“奥鲁”(见图) , 负责监督军户出丁当役 , 保证战时有充足的兵源 , 并要向军户徵发其当役亲属所需的钱物 。 蒙古军、探马赤军的家属多随军迁徙 , 与屯驻地点相隔不远 , 其“奥鲁”隶属於当役军人所在的万户府、千户所之下 。 汉军出征 , 家在乡里 , 其“奥鲁”由所在州县管民官兼领 。 新附军多未设置“奥鲁” , 军户由所在地区管民官与本军协同治理 。

元朝极其重视对马匹的管理 。 中央设太仆寺专掌马政 , 在水草丰盛地区设养马千户所监牧 。 民户养马30~100匹 , 须抽取1匹入官 。 此外还经常强徵民马 。


骑兵横行的元朝军制

骑兵横行的元朝军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