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独立就是赵魏两国最大软肋,也是秦国绞杀赵魏两国的绞索


韩国独立就是赵魏两国最大软肋,也是秦国绞杀赵魏两国的绞索

韩国独立就是赵魏两国最大软肋 , 也是秦国绞杀赵魏两国的绞索// //

以国力论 , 韩国其实不能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 因为还有燕国 。 当时的燕国靠近边塞 , 和中原诸国交往比较少 , 人口比较少 , 经济也不发达 , 两边的齐国和赵国的实力都在燕国之上 , 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 。 到战国中后期 , 燕国已经是七雄中国力最弱的国家了 , 除了和齐国有过纷争之外 , 燕国基本上并不主动参与各国的斗争 , 多数都是被动的 。 燕国既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 , 也不想与其他大国结盟 , 一心只想自保 。

燕国不仅国力弱 , 而且还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折腾 , 先是燕王要效法尧舜禹 , 把王位禅让给宰相 , 之后早就对燕国怀有野心的齐国以此为理由 , 马上进攻了燕国 。 燕昭王登基后 , 招贤纳士 , 招来了乐毅 , 最后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 。 燕国一开始很顺利 , 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 , 但这时候燕昭王中了反间计 , 撤换了乐毅 , 齐国乘机反攻 , 最后又复国了 。

经历了一番折腾后 , 燕国和齐国都恢复到了折腾之前的状态 , 谁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 燕国的实力大损 , 倒是无所谓 , 因为燕国本来就是弱国 , 在抗秦的时候并无太大作用 。 但五国伐齐让齐国从此和其他各国的关系比较紧张 , 相互不信任 , 齐国也不再主导关东各国共同伐秦了 , 楚国又忙于在长江以南扩张 , 对救援中原国家并不积极 , 剩下的只有三晋独立应付已经羽翼丰满的秦国 。 也就是说 , 燕国和齐国一番折腾之后 , 受损最严重的其实是三晋 。

韩国从立国开始 , 除了申不害为相那段时间 , 之后秦国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就要大规模进攻韩国一次的记录 , 而且每次都是斩首韩国几万人到十几万人 。 这对本来就处在秦国 , 赵国和魏国之间的韩国来说 , 当然是定期放血 , 让韩国长期处于血气亏损的状态 , 无法恢复到满血状态 。 也就是说 , 韩国始终处于比较弱的状态 , 秦国随时都可以进攻 , 而且来去自如 , 韩国毫无反击能力 。


韩国独立就是赵魏两国最大软肋,也是秦国绞杀赵魏两国的绞索

韩国独立就是赵魏两国最大软肋 , 也是秦国绞杀赵魏两国的绞索// //

虽然韩国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 但除了燕国 , 也就是韩国最弱了 。 韩国是无力独自抵挡秦国的进攻的 , 必须依赖于魏国和赵国的救援 。 如果赵国和魏国不救援 , 秦国可以随时通过韩国 , 来进攻赵国和魏国 。 所以三晋虽然分家了 , 但在地缘政治上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 , 是分不开的 , 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 。 只有捆绑在一起 , 他们才能够对付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 。 否则 , 无论齐国还是秦国 , 都够三晋喝一壶的 。

而在战国初期 , 魏国比较强大的时候 , 韩国主要依附于秦国和赵国 , 以抵抗魏国 , 否则魏国也不会留着韩国让秦国当成进攻魏国的前进基地 。 到秦国和魏国强弱对比形势翻转之后 , 韩国就基本上和赵国与魏国捆绑在一起了 。 但在纵横家的时代 , 韩国受秦国的蛊惑 , 不断的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秦国 , 以避免秦国的进攻 , 也就是赂秦 。 这对赵魏两国来说 , 是非常糟糕的 , 但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 , 所以也只能听之任之 , 而韩国一旦被秦国进攻 , 赵魏两国为了自己的安全 , 又不能不全力救援 。

虽然韩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但三晋之间也并不团结 , 经常被秦国分化瓦解 , 尤其是国小力弱的韩国 , 经常在赵魏与秦国之间来回摇摆 , 这也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 。 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 韩国成了秦国以逸待劳的打击和削弱赵魏两国的诱饵 。 因为秦国总是先进攻韩国 , 吸引赵魏两国来救援 , 然后击败并削弱赵魏两国的实力 。 这个状态下的韩国 , 对秦国最有利 , 而对赵魏两国都非常不利 。


韩国独立就是赵魏两国最大软肋,也是秦国绞杀赵魏两国的绞索

韩国独立就是赵魏两国最大软肋 , 也是秦国绞杀赵魏两国的绞索// //

这个局面就好比欧盟的状态 , 虽然统一了货币 , 但是并没有统一财政 , 所以形成了德国必须维持欧元 , 所以必须不断救助欧盟各国 , 但其他欧盟国家并不完全受德国控制 , 从而形成了其他国家挖坑 , 德国被动来填坑的局面 。 一旦德国不肯填坑 , 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就要爆发 , 对欧元的冲击就会非常大 。 也就是说 , 欧盟各国自行其是 , 并不受德国控制 , 但是德国却必须为他们兜底 , 承担最后责任 。

韩国也是这样 。 虽然韩国必须依赖于赵魏两国才能存在 , 但是赵魏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的行动 , 所以韩国经常挖坑 , 而最后却必须由赵魏两国来填 , 尤其是赵国 。 秦赵长平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 , 韩国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 上党郡又主动提出宁可归附赵国 , 最后赵国不得不出动大军来和秦国进行战略决战 。 而当赵国战败后 , 魏国也必须全力救援 , 否则三晋都要被秦国消灭 。

反过来说 , 如果秦国在国力尚不能对三晋合起来也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 , 如果贸然彻底吞并韩国 , 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 因为这就等于秦国必须在韩国的地盘上长期驻扎大量军队 , 随时准备与赵魏两国打仗 , 而且有可能是关东六国的联军 。 对秦国来说 , 在潼关防御 , 显然比在韩国的地盘防御的胜算要大得多了 。 在这个意义上说 , 留着韩国是有利于秦国的长期利益的 , 可以不断削弱三晋 , 而自己又处在可进可退的状态 , 掌握着主动 。

这个做法很像后来1958年金门炮战时中国的绞索政策 。 也就是说 , 在当时国民党军已经撤退而美军也已经不敢再来骚扰的情况下 , 解放军如果要登陆攻占金门 , 可谓易如反掌 。 但中央却决定不攻占金门 , 而是把金门留着 , 作为一个诱饵 , 当有需要在台海方面有所动作的时候 , 就可以在金门做文章 , 而台湾方面一定会来救援 。 只要台湾来救援 , 美军就不能作壁上观 。 这就是当时中央所说的 , 让金门成为美国和台湾的一根绞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