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一篇问答里 , 我发现了这样一条充满“怨气”的评论: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悟空问答截图

这种句式 , 我想喜欢读点史书的朋友都经常遇到 。 比如:

《国语》: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左传·襄公三十年》: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 。

《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 , 岁在大火 。

这个“岁在XX”句式 ,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史书

喜欢阅读古代文学的朋友会发现 , 这种用法不仅仅是在史书当中 , 一些文学作品里也时有应用 。 如果不能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含义 , 那么就会对古典文化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扰 。

这是一种流行在战国时期的纪年法 , 是干支纪年之前的主要纪年方式 , 一直到西汉时期还在和干支混用 。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中国最早的纪年法是年次纪年 , 比如周平王元年、襄公三十年一类的 , 旧君不退 , 数字就一直排下去 。 然而这种方式有问题 , 比如公元前770年 , 既是周平王元年 , 也是秦襄公八年 , 这样在记述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显得十分错乱 。

于是 , 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们就发明了天象纪年 , 即通过观察星象的移动来确定年代 。 这就是我们要着重讲的星岁纪年法 。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星就是岁星 , 最初是通过观察岁星的轨迹来纪年的 , 所以也叫做岁星纪年

古人认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不动的 , 太阳绕着地球在旋转 。 因为一年中地球处于公转的不同位置 , 所以古人看到太阳照在地球上的位置是不同的 。 他们把太阳这一年的轨道起了一个我们现在仍在用的名字 , 叫做黄道 。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而为了观察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行 , 确定节气变化 , 就把这个黄道由西向东分成了十二等分 , 叫做“十二次” 。

有人会说了 , 这怎么和西方的黄道十二宫这么像?没错 , 两者的用意其实是相同的 , 差别只是开始和结束的星象有些微差异而已 。 西方起的名字叫什么“摩羯宫”、“宝瓶宫”一类 , 中国同样也给他们起了很有韵味的名字 。 由西向东依次是:

星纪、玄枵(xiāo)、诹訾(zōu'zī)、降娄、大梁、实沈(chén)、鹑首(chūn'shǒu)、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xī'mù)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黄道时钟

古人通过观察岁星(就是现在的木星)运行的轨道 , 以此来纪年 。 岁星绕黄道一周需要十二年 , 一年处于一个星次 。 即 , 如果岁星在星纪这一区域 , 那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如果岁星运行到了大梁区域 , 就记为“岁在大梁” 。 以此类推 , 十二年一轮回 。

星象十二次与十二地支结合 , 形成了一种更方便的纪年方式 , 即太岁纪年

古人把黄道一周天由东向西分成十二等分 ,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子丑寅卯”十二地支 , 并且与同样等分的“十二次”逐一对应 。 如下表: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但由于岁星的运行是由西向东的 , 与这十二地支正好相反 。 所以 , 为了纪年、纪时的方便 , 古人假想出来一个天体——太岁 。

太岁其实就是“假岁星” , 与岁星的运行轨迹正好相反 , 是由东向西运行的 , 与十二地支同向 , 这样用太岁纪年就更为方便一点 。 比如岁星运行到了星纪这一区域 , 太岁就在析木区域 , 而析木对应的地支是寅 , 于是这一年就被记为“太岁在寅” 。 其他与此同理 。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既然岁星有自己的区域 , 那么 , 古人也就为太岁运行的区域另外取了十二个太岁年名 , 即:

摄提格、单阏(chán'yuān)、执徐、大荒落、敦牂(dù'zāng)、协洽、涒滩(tūn'tān)、作噩、阉茂(yǎn'mào)、大渊献、困敦、赤奋若

比如《离骚》中有这么一句:

摄提贞于孟陬兮 , 惟庚寅吾以降

这个“摄提”就是指太岁年的“摄提格” , 即为“太岁在寅”之年 。 孟陬就是夏历正月 , 也属寅 , 庚寅是日期 , 即屈原的生日是寅年寅月寅日 , 十分的吉祥 。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地支有天干来匹配 , 太岁年自然也有匹配的名称

就像甲子、乙丑、丙寅一样 , 天干地支匹配为六十个单位 , 与十二太岁年相匹配的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十“岁阳” , 匹配方式和天干地支相同 , 也是六十个单位 。

“岁阳”的名称有争议 , 这里取《尔雅·释天》的说法 , 与十天干对应如下: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因为十二星次与十二地支对应 , 十二太岁年名就也与十二地支对应 , 其关系如下: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所以 , 知道了这两个表格 , 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太岁年与岁阳的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

比如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下注:

起阏逢执徐 , 尽著雍涒滩 , 凡五年 。

对照来看 , 翻译过来其实就是甲辰到戊申共五年而已 。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昔武王伐殷 , 岁在鹑火” , 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古人的一些作品经常使用这种纪年方式 , 让人一看就知道很有学问的样子 。 所以 , 如果想去学习古典文化 , 这些细节的常识性知识点如果不了解 , 就会造成极多的困扰 。

比如清代朱彝尊《谒孔林赋》有这样一句话:

粤以屠维作噩之年 , 我来自东 , 至于仙源 。

对照太岁年、岁阳和天干地支的关系表 , 就能很容易地明白所谓的“屠维作噩之年”具体事指哪一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