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夜宿荒坟,不可旅居古刹”,啥意思?因有一个制度存在
民间有句老话儿:“宁可夜宿荒坟 , 不可旅居古刹”道理很深 。
古代出行非常不容易 。 比如赶考 , 走两三个月甚至半年都是常事儿 。
夜晚住宿就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
古代旅店不象现在这样遍地都是 , 从《商君书》看 , 至少在秦朝执行的是废除旅店和靠连坐保甲制度千方百计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 不让他们随意走动 。 一般保留的是为官方服务的驿站 , 即使少数有客栈 , 住店的人也必须拿出被批准走动的介绍信 。 商鞅当年逃跑时就因为没有官方的介绍信住不了秦国的客栈 , 哀叹自己定的制度竟然要了自己的命 。 因为客栈少 , 想住店并不容易 。
古时候 , 地广人稀 。 更难的是常走着走着很多时候会前不着村 , 后不着店 。
天黑了住哪儿?在大路边上一躺肯定不合适 。 睡着了 , 行李被路过的人拿走都不知道 。
古代出行一去就是几个月 , 随身带的银两不少 。 需要有个稳妥的地方保证财产和人身安全能踏实睡觉就很必要 。
于是就有了坟地和古刹两个选择 。
古刹常在野外比较偏僻的地方 。 古刹又分有人和没人的古刹 。
“宁可夜宿荒坟 , 不可旅居古刹” , 啥意思?因有一个制度存在// //
一、有人的古刹 。 如果被允许住宿 , 当然好 。 但也有风险:
有的出家人本身就是恶僧恶道 。 比如《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 那里面提到的飞天蜈蚣那种恶道 。 一旦住进去会如羊入虎口 。
寺门一关 , 倘若遇到几个日日憋得难受的恶僧 , 夜晚男孩子也要注意安全吧?何况有人出行带着女眷 。 更有甚者 , 侵犯后杀死一埋 , 恶僧继而分赃 , 荒山古刹外人也难察觉 。
二、无人的古刹风险就更大:
1、无人的古刹往往破败不堪 , 但总算能遮风挡雨 。
同样照地方住的路人也会爱来这里过夜 , 人多事就多 。 彼此不知根知底 , 知人知面不知心 。 遇到歹人把自己的行李偷了、抢了都可能 。
2、强盗匪徒地痞无赖也爱在无人的古刹聚集 , 以便一同策划罪恶勾当 。 行人自己送上门岂不成了砧板上的肉?
3、野兽蛇虫也爱在无人的古刹里躲藏和居住 。 行人去了容易被伤害 。
4、无人古刹往往年久失修 , 随时可能倒塌 , 多了种风险 。
5、古刹暗夜里的塑像有的会看起来很吓人 , 胆小的不免吓得魂飞魄散 。
6、迷信的说法就更多了 , 比如有的说古刹破败后 , 孤魂夜鬼狐狸精等常会去那里 , 使活人的阳气受损;有的说在古刹里一旦人们有什么不敬的举动玷污了寺庙会霉运连连 , 受到神明的惩罚 。 只为了住一晚招各种晦气实在不划算 。
古刹既然不选 , 那荒坟呢?
“宁可夜宿荒坟 , 不可旅居古刹” , 啥意思?因有一个制度存在// //
凡是强盗等做黑道生意的往往比常人更迷信 , 最怕触各种霉头 , 一般躲开荒坟这种所谓阴气重的地方 。
迷信里还有个说法 , 鬼魂欢迎有人来看他 。 只要对他们恭敬 , 鬼魂们就非但不害人反而保护人 。 传说有一个人在荒坟过夜 , 梦到两个人争着拉他做客 。 天亮他醒来一看 , 自己就身处两坟中间 , 看来是墓里所葬的人在争着招待自己 。
鬼 , 信则有不信则无 , 强盗歹人不来 , 荒坟则正是可以踏实睡觉保证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好地方 。
“宁可夜宿荒坟 , 不可旅居古刹” , 啥意思?因有一个制度存在// //
在古代有一个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 , 叫丁忧 。 具体就是: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 , 朝廷官员在位期间 , 如若父母去世 , 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 , 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 , 必须辞官回到祖籍 , 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
“丁忧”又叫“守孝“ , 按照古礼 , 丁忧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 , 也不能住在家里 , 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 , “晓苫枕砖” , 也就是睡草席、枕砖头块 , 要粗茶淡饭不喝酒 , 不与妻妾同房 , 不听丝竹音乐 , 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 。
古代不光是做官的这样守孝 , 普通的孝子也有的人在父母坟前搭个棚子照着做 。
于是走夜路的人去荒坟就往往能遇上守孝的人 , 可以做伴过夜 , 运气好他们还会被提供些食物 。
即使没遇上孝子 , 荒坟里也可能留有小棚子 , 能遮挡风雨 。
如此看来 , 民间一句“宁可夜宿荒坟 , 不可旅居古刹”真是包含了古人许多经验和智慧 , 不服不行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