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连三国”边境小城展新颜


“一城连三国”边境小城展新颜

“一城连三国”边境小城展新颜// //

罗发祥展示边民互市证 。 人民网 程浩 摄

出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 , 沿林间小道往东北方向走不到一个钟头 , 山神庙丫口阻击战遗址便到了 。 站在丫口远眺 , 县城尽收眼底 。

1950年2月 , 一支南逃的国民党军队奔江城县城而来 , 县临时政府组织民兵在山神庙丫口阻击 。 此次战役 , 在解放云南的历程中不可磨灭 。

参加过这场战役的陈文昌常把这段历史讲给子女们听 , “生在边疆 , 就得守好边境 , 把边疆发展好 。 ”每次讲完 , 老人会说 。

怎么发展?尽管“打开门”就是老挝、越南 , 坐拥“一城连三国”区位 , 但对于民族人口多、交通不发达、发展基础差的江城来说 , 考验依然不小 。

如何守着“聚宝盆” , 领着全县25个民族的12万人民过上好日子 , 作为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江城县 , 这些年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下 , 合力攻坚 , 攻城拔寨 , 边境小城旧貌展新颜 。


“一城连三国”边境小城展新颜

“一城连三国”边境小城展新颜// //

每到赶集日 , 龙富通道人流很多 。 人民网 程浩 摄

靠“边”吃“边” 靠着口岸做生意

7月13日 , 中越龙富通道边民互市赶集日 , 街上人挤人 , 上百家门店里 , 越南人争着抢着买集市上的蔬菜、猪肉、禽蛋 , 还有百货 。 53岁的刀华斌算了算 , 一天毛收入1000多块 。 “多少?”妻子问 。 “还可以!”他抿嘴一笑 。

龙富通道与越南奠边府省勐念县箐头乡相连 , 中越3号界碑就在附近 。 多年前 , 中越两国常有边民在此零星做些小生意 , 经双方政府努力 , 2010年3月开始 , 每月的3日、13日、23日被定为龙富通道边民互市赶集日 。 打那时起 , 江城县国庆乡人刀华斌在那租了门店 , 除了卖日用品 , 还卖些哈尼族风味的小吃 。 “每月收入四五千块 , 比种地好多了!”

数据显示 , 龙富通道边民互市赶集日每日人流量超过5000人次 , 日交易额40万元左右 。 2018年 , 龙富通道边民互市交易额达855万元人民币 , 出入境货物流量达3463吨 。

这些数字足够震撼 , 可与勐康口岸一比 , 却是小巫见大巫 。 勐康口岸是国家级一类口岸 , 与老挝丰沙里省约乌县小寨乡接壤 。 今年1—5月 , 勐康口岸边民互市交易货物流量39937.412吨 , 货值达1.5亿余元 。

江城县康平镇勐康村离口岸10公里左右 , 全村4000多人 , 80%都会通过边民互市做点小生意 。 村民们根据季节不同 , 到口岸或卖野菜 , 或卖菌子 , 或卖稻谷 , 年收入增加千元不是事 。

54岁的罗发祥在边境做生意已20多年 , 起初做贩牛的生意 , 把老挝的牛贩卖到国内 , 一头可以赚五六百元 。 管理慢慢规范后 , 罗发祥转型做猪饲料生意 , 专门向老挝批发猪饲料 。 “每袋20公斤 , 能赚10多块钱 , 一个月下来 , 能赚四五千块 。 ”罗发祥心里美滋滋的 , “家里还开着饭馆 , 加起来月收入七八千块 。 ”

这两年 , 儿子罗大顺中专毕业后也跟着父亲做生意 。 按照国家政策 , 边民每人每日通过互市贸易进口商品 , 价值人民币8000元以下的 , 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 借助政策红利 , 罗发祥家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

勐康口岸边民互市的正常开展 , 为当地老百姓创造了就地做生意的机会 , 使不少建档扶贫户通过参与边民互市贸易增加了收入 。 特别是勐康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后 , 每周末的市场赶集日 , 赶集人数近千人次 , 交易额每周达10万余元 。

不止勐康口岸和龙富通道 , 位于云南省南部的江城县 , 与老挝、越南接壤的边境线长达183公里 , 是云南唯一与老挝、越南两国接壤的县(市) , 还拥有中老牛洛河通道、中老曼滩通道等另两个边境通道 。

结合“一城连三国”的区位优势 , 江城县摒弃长期窝在山里的闭塞思想 , 把“口岸活县”作为全县的重点发展战略 , 更加重视与老挝、越南的经贸合作 , 从靠山吃山 , 靠水吃水 , 慢慢到靠着口岸做边贸生意 。

如今到江城 ,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参与到边民互市贸易中 。 当地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通过边境贸易经济转型升级等办法 , 拉动江城县工业加工、商业物流、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 最终实现边民得益、财税增收的预期目标 。


“一城连三国”边境小城展新颜

“一城连三国”边境小城展新颜// //

曼滩村委会老五连易地扶贫搬迁点 , 一片依山而建的白色精美民居格外醒目 。 人民网 程浩 摄

从旧土瓦房到精美新居 “生活本该如此”

在江城县整董镇曼滩村委会老五连易地扶贫搬迁点 , 一片依山而建的白色精美民居格外醒目 。

午后 , 蔡文忠和老伙计坐在新家前 , 品着自家地里采的茶 , 悠闲地聊着天 。 可若是在以前住的地方 , 他们可没这个心情……

“住了半辈子土坯房 , 整个屋子都黑压压的 , 碰到下雨 , 屋里漏个不停 , 出门都是泥巴路 。 ”蔡文忠倒着苦水 。

还不止 , “村里经常有野象出没 , 它们白天不来晚上来 , 把地里的包谷、芭蕉糟蹋个稀碎 。 去年七八月 , 家里养的一头猪还被野象踩死了 。 如果踩到人 , 后果不堪设想……”蔡文忠苦水没倒完 , 一起聊天的村民朱志祥插话说 。

今年4月 , 来自曼滩村14个村民小组的97户建档立卡户搬到15公里外的老五连易地扶贫搬迁点 , 开始新生活 。

刚搬进来 , 折扇、盆栽、地毯……蔡文忠就把75平米的新家布置得妥妥当当 。 “房子这么好 , 不布置怎么行!”蔡文忠笑着说 。 地里种着的包谷已有半人高 , 四五亩茶明年就可以采了 , 两个娃儿都已挣钱了……想到这些 , 他觉得好日子就要来了 。

为帮搬迁群众早日适应新身份 , 村里的活动广场、卫生室、文化室也已建好 。 晚饭后 , 欢快的音乐响起 , 活动广场热闹起来 , 老老少少尽情舞动 , 一向腼腆的蔡文忠也加入其中 , 跳得起劲 。 “生活本该如此啊!”他感慨道 。

“从旧房到新居 , 居住环境变了 , 人的心情也变了 。 ”江城县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 2016年至2018年 , 全县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78人 , 共建设集中安置点76个 , 建设安置房2782套 , 完成76个集中安置点的道路、水电、公厕、垃圾池等附属设施建设 , 投资2.97亿元 。

搬得出 , 还要稳得住、能致富 。 为此 , 江城县通过技能培训、龙头企业链接、合作社带动、劳务转移、公益岗位聘用等形式 , 算清“收入账” , 丰富搬迁户收入构成 , 提升收入质量 。

去年12月 , 建档立卡户罗玉石搬进曲水镇坝伞村国门寨小组易地扶贫搬迁点 , 住进90平米的新家 。 平日农闲时 , 驻村工作队员会帮她瞧哪里可以打零工 。 这几天 , 一香蕉种植大户招工 , 罗玉石和儿媳去了 , 每人每天100元 。 “离家近 , 骑摩托车几分钟就到了 , 自家地里的活计也不耽误 。 ”罗玉石挺知足 。

蔡文忠的日子更舒服 , 经驻村工作队员介绍 , 他的一双儿女都出去打工了 。 “我守好家就行!”他笑呵呵地说 。


“一城连三国”边境小城展新颜

“一城连三国”边境小城展新颜// //

刘海英展示她的割胶技术 。 人民网 程浩 摄

产业带动百姓增收 “后半辈子有了保障”

凌晨0点刚过 , 天乌漆墨黑的 , 哈尼族妇女刘海英和丈夫骑着摩托车出发了 。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 , 是3公里外的一片百亩橡胶林 。

这片橡胶林 , 两口子得3天割完 , 然后花3天时间再割一遍 , 周而复始 , 一直割到11月份左右 。

这片林子归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江城有限公司 , 几年前 , 在政府帮扶下 , 建档立卡户刘海英和丈夫到公司务工 , 主要负责一片百亩橡胶林的管护工作 。

每年4、5月到11月左右是割胶期 , 两口子每天凌晨出发割胶 , 天没亮时割完 , 回家休息一会 , 再拿着塑料桶、胶刮 , 开着三轮车返回地里收胶 , 之后把胶水交到公司十三车队 。 这一趟忙活完 , 时间往往到了中午12点多 , 如此能换回每月六七千元的工资 , 占全家年收入的绝大部分 。

10分钟后 , 橡胶林到了 , 刘海英和丈夫戴上头灯 , 胶箩斜挎着 , 再把随身带的蚊香点着 , 拿起胶刀 , 开始割胶 。

顺着橡胶树斜45度 , 刘海英用胶刀割开薄薄一层胶皮 , 白色的胶水瞬间涌出 , 顺着凹槽流到固定在树上的瓷碗里 。

这是一门技术活 , 胶皮如果割开太厚 , 会缩短橡胶树的寿命;如果割开太薄 , 胶水流不出来 。 刘海英割胶的技术 , 是在公司多天培训及自己无数次实操后换来的 。

橡胶产业是江城的支柱产业 , 种植面积达50万亩 。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江城有限公司又是江城橡胶产业中的龙头企业 , 种植面积达12.31万亩 , 公司2018年橡胶销售收入超过3.3亿元 。

挂钩帮扶以来 , 包括刘海英在内的338户建档立卡户长期在公司务工 , 除此之外 , 公司还带动了365户建档立卡户种植橡胶 。 数据显示 , 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 , 公司为338户建档立卡户发放工资531万元 , 为1191户农户发放土地租金620万元 。

今年以来 , 公司在橡胶产业发展助推扶贫工作中再升级 , 商定了公司与江城县委县政府和当地23个橡胶合作社的利益链接工作 。 通过利益链接工作 , 公司获得融资4650万元用于橡胶产业发展 , 将在3年时间里支付当地4650户涉胶建档立卡户利益链接资金1674万元 , 确保贫困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 截至今年6月底 , 公司已兑付23个专业合作社产业利益链接资金837万元 。

产业帮扶下 , 刘海英家2017年底脱贫出列 。 “公司带动下 , 我靠着技术 , 自己种了40亩橡胶 , 三四年后就有收入;公司还帮交了养老保险 , 让我们后半辈子有了保障……”看着自家盖了三四年的二层小楼 , 刘海英开始憧憬更好的日子 。 “过两年往上再盖一层 。 ”说完 , 这个农村妇女“呲溜”笑出了声 。

类似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江城有限公司“公司+基地+基层组织+合作社+农户”“土地租赁+技术培训+返聘务工”的扶贫模式 , 如今正在江城铺开 。 目前 , 除50万亩橡胶外 , 江城县还发展种植澳洲坚果30万亩、茶叶17万亩、香蕉13万亩、咖啡7万亩、沃柑4万亩;建成3个橡胶加工厂、10个规模养殖场、12个标准化茶叶生产车间、18个扶贫车间;扶持带动全县42个贫困村 , 9613户贫困户 , 36534名贫困人口从事橡胶、茶叶、咖啡、坚果、香蕉、沃柑种植及黄牛养殖等产业 , 实现老百姓稳定增收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江城县副县长马如青表示:“江城是2019年云南31个计划脱贫摘帽县之一 , 时间紧、任务重 , 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 , 唯有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问题 , 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 才能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 兑现我们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 。 ”

今年5月 , 作为参加过山神庙丫口阻击战的最后一名生存者 , 87岁的陈文昌老人过世 。 老人生前常说 , 生在边疆 , 就得守好边境 , 把边疆发展好 。 如今 , 这一目标正在“一城连三国”的江城一步步实现 。

(责编:木胜玉、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