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听长征路上的“初心”故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 听长征路上的“初心”故事

87岁的王秀林老人 , 每天的日子依然安详平淡 。 而这份日子却来之不易 。 80多年前 , 就在赤水河畔的二郎滩 , 他在母亲的怀抱中 , 突然 , 敌机飞来向人群扫射 , 瞬间 , 站在他母子身边的红军战士 , 全都扑在他们身上 , 飞机飞走了 , 他的哭声仍在 , 而7条年轻的生命却永远消失了 。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 , 每天都被那些“初心”故事深深打动 。 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那些曾经的普通百姓 , 一旦加入到这支队伍 , 为何就会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通过一个个“初心”故事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

红色特工冷少农

“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这是革命烈士冷少农家书中的话 。 在烈士的家乡贵州瓮安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冷启中向我们讲述了“红色特工”背负家人误解 , 投身革命的故事 。

1923年 , 23岁的冷少农从贵州法政专门学校毕业 。 1925年前往广州投身革命 , 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任秘书 , 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 大革命失败后 , 冷少农奉周恩来指示潜入南京 , 开展地下工作 。 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的何应钦是贵州人 。 冷少农利用与何应钦的师生和同乡关系 , 打入国民政府军政部任秘书 , 巧妙周旋在国民党高层中间 , 获取了不少重要政治军事情报 。 为中央苏区的三次反“围剿”胜利立下了巨大功劳 。 后由于叛徒出卖 , 冷少农被捕 , 在南京雨花台刑场英勇就义 。

他从25岁投身革命 , 一直到32岁牺牲 , 之间从未回过家 。 他的母亲以为他在南京贪图荣华富贵 , 忘了家中的妻儿老小 , 于是写了一封长信骂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 。

收到来信后 , 冷少农给母亲写了5000多字的长信 , 他不能说出实情 , 只能在信中委婉地说:“你老人家和家庭一切人过去和现在的痛苦 , 我是知道的 , 但是无论怎样的苦 , 总不会比那些挑抬的讨田种地讨饭的痛苦……我因为看着他们这样的痛苦 , 心里特别难过 , 我想使他们个个都有饭吃 , 都有衣穿 , 都有房子住 , 我要这样干 , 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贯注着 , 非得把生命贡献 。 ”

在狱中 , 他给家乡的独子冷德昌留下了一封家书:“一个人除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外 , 还须顾及到社会人类 , 而且个人问题须在解决社会人类整个的问题中去解决 。 ”家书中的字字句句 , 表达了一位知识青年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情怀 。

独腿将军钟赤兵

娄山关战斗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 。 娄山关地势险峻 , 群峰如剑 , 在这个“一夫当关 , 万夫莫开”的地方 , 红军的英勇顽强从钟赤兵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

采访人员在娄山关纪念馆里 , 听讲解员讲述了团政委钟赤兵的故事 。 他在战斗中腿部负伤 , 但他坚决不下火线 , 带伤指挥战斗 , 直到战斗结束 。 事后 , 医生发现他被子弹击中的腿部骨头都被扭碎了 。 当时红军医院没有医疗条件 , 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 , 就靠砍柴刀和锯子完成了三个多小时的截肢手术 , 但术后不久伤口感染了 , 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手术 , 过后 , 伤口再度感染 , 第三次手术医生从大腿根部做了截肢手术 。 手术后 , 他坚决不同意留下来养伤 , 硬是咬着牙坚持拄着双拐用一条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

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拥有如此顽强的意志?在长征路上 , 像这样铁骨铮铮的红军战士还有很多 。 心中有信仰 , 脚下就会有力量 。 这就是一个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 , 他们为理想而来 , 为信仰而战 。 以这种信仰武装起来的军队 , 就拥有无法战胜的力量 。

强渡乌江骑“水马”

1934年12月 , 中央红军由黎平向西进军贵州 。 敌人此时凭借乌江天堑 , 在江上数百公里各渡口设防 , 将沿江100多公里以内的所有渡船全部沉入江中 。 他们认为 , 乌江天险 , 就是神仙相助也难飞渡 。

1月2日 , 红军在贵州瓮安县江界河渡口实施强渡 。 此渡口是通向遵义的咽喉 。 没有船 , 红军就用竹子扎成竹排 , 冒着密集的炮火一排排向对岸冲过去 。 在我军仅有5发炮弹的掩护下 , 在先期偷渡过去的战友的火力支援下 , 强渡的红军硬是冲上了对岸 。

事后 , 敌人非常震惊 , 以为红军是神兵天降 , 说红军爬碉堡不用梯子 , 穿戴着子弹打不透的盔甲 , 过乌江骑着“水马” 。 以至遵义的市民争着来看红军的“水马” 。 其实 , 哪有什么“水马” , 神奇的“水马”就是那些普通的竹筏子 。

在我们采访的长征沿线 , 不少地方保留了当年的作战指挥室 , 我们看到 , 一个个红色箭头 , 就像滚滚铁流 , 标向哪里 , 红军就会打向哪里 , 展现出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屈服的气势 。

在这里 , 你会感受到一种无比的力量 ,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 , 红军仿佛有超越体能的能量 , 缺吃少穿 , 缺医少药 , 行军打仗都不在话下 , 面对生死考验 , 毫不畏惧 。 而且每到一个村庄宿营 , 就会立即投入写标语、做宣传 , 发动群众 , 帮助乡亲扫院干活 。

人无精神不立 , 国无精神不强 。 我们这支英勇的红军队伍 , 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站出来的英雄 , 为国为民 , 他们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 , 甚至宝贵的生命 , 这就是他们的精神高度 , 是力量的源泉 , 这就是初心 , 也是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

(本报贵州遵义7月14日电 本报采访人员 金振蓉 李睿宸 张青 孙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