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破烂王”想给数万老物件找个“家”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晋城“破烂王”想给数万老物件找个“家”


晋城“破烂王”想给数万老物件找个“家”

晋城“破烂王”想给数万老物件找个“家”// //


晋城“破烂王”想给数万老物件找个“家”

晋城“破烂王”想给数万老物件找个“家”// //

从老式农具、老锅碗瓢盆、老式收音机和电视机、老式乐器 , 到各类旧毕业证、结婚证、合影照片、古书古籍……面对堆满了几间房屋的各式各样的“老物件” , 晋城市的韩忠平想给它们找一个永久的“安身之处” 。

带着对父亲的思念 , 开始收集与部队相关的物件

中等个头的韩忠平 , 今年46岁 。 提起收藏各种老物件的经历 , 韩忠平说和父亲有很大关系 。

韩忠平老家在武乡县韩北乡北上合村 。 北上合村虽然没什么名气 , 但却与当年的武乡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峪村相邻 。 “也就相距1公里路程 。 ”韩忠平记得 , 他父亲韩全香在世时 , 经常向家人提起早年的生活经历 。 “父亲说他是1941年14岁时就跑到王家峪村参加了八路军 , 当时就跟着彭德怀行军打仗 。 后来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 ”韩忠平说 , 当时家里人对老人说的话都不大相信 , “因为当地的民政部门对此并未登记在册 。 ”

2007年 , 80岁的韩全香在北上合村病故 。 “整理遗物时 , 我发现父亲留下一个大皮箱 , 里面有皮靴、皮带、军装等 。 ”韩忠平说 , 当时出于农村传统习俗影响 , 父亲的这箱遗物在丧葬时全部烧了 。

后来 , 韩忠平在家中一个铝制饭盒中 , 发现了一个陈旧的红色封面“立功证” , 上面不仅有父亲的名字、入伍时间等 , 还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大印 。 除此之外 , 他还找到一枚刻有“解放西北纪念章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字样的纪念章 , 还有父亲年轻时胸佩勋章的黑白照片 , 上面竖着写着“抗美援朝纪念”字样 。 从那时起 , 韩忠平及家人才恍然大悟:父亲确实是一个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军人 。

“父亲是1953年回乡的 , 后来被安置在一家流动企业当工人 。 ”韩忠平说 , 由于常年在外 , 到60岁退休回乡时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 致使父亲的身份未能收录在武乡相关军人的名册上 。 韩全香的身份得到确认后 , 每逢节假日 , 武乡当地有关部门经常到家中 , 慰问韩忠平的母亲 。

“如果当年能将父亲的遗物都保留下来 , 就能对父亲的革命经历有更加完整的了解 。 ”也就是从那时起 , 韩忠平心里带着对父亲的思念 , 开始收集与部队相关的物件:军用水壶、搪瓷茶缸以及驻地单位给部队的“慰问信”等 。

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 , 收藏当地民俗老物件

1990年 , 韩忠平到晋城的煤矿工作 。 2000年 , 他又到晋城市矿山救护大队从事抢险救援工作 。 一次巧遇 , 让原本只收藏与部队有关老物件的韩忠平 , 也开始收藏民间生产生活用品 。

2006年 , 在晋城市区北大街 , 韩忠平看到一家正在翻修旧屋 , “路边扔着一个布满土的纸袋 , 打开一看是一对1976年的结婚证 。 ”看到保存如此完好的结婚证却被丢弃在路边 , 韩忠平觉得实在可惜 , 于是拿着纸袋子在附近询问了许久 , 却没人认识结婚证上的人 。

“主人悉心保护得如此完好 , 这结婚证一定是这对夫妻视若珍宝的东西 。 ”于是韩忠平将纸袋带回家保存至今 。 也是从那时起 , 韩忠平又产生了一个新想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 收集晋城当地民俗方面的老物件 , 给后人留个念想 。

让韩忠平没想到的是 , 做收藏老物件这件事真的会上瘾 。 也就赶着晋城市区周边“城中村”改造进入快速期 , 韩忠平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 , 遇到有人废弃不要的老家具等物品 , 就搬回家 。 许多老物件不是拿回家来就能存放 , 韩忠平说 , 每件老物件收集回来 , 都要进行消毒清理 , “这些年为了处理这些旧物 , 仅84消毒液就不知道用了多少瓶 , 而老物件家里早就放不下了 。 ”晋城市矿山救护大队领导对韩忠平的行为非常支持 , 为此腾出了两间房屋和一个库房 , 专门让他存放收集回来的老物件 。 单位同事也经常利用工作空闲 , 到房间里看看韩忠平收回来的老物件 , 一起重温逝去的岁月 。

老房子拆迁处、废品收购站成了他经常出没的地方 , 妻儿及其邻居都笑称他是捡破烂的 。 “收集老物件 , 可以保护那些即将消失的物品 , 让后人能够了解老晋城人的生活状态 。 ”韩忠平并不在意别人说他是“破烂王” 。

7月10日下午 , 山西晚报采访人员来到晋城市矿山救护大队 , 见到了韩忠平 。 由于收藏的老物件越来越多 , 三间房子被填得满满当当 。 这些老物件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清朝 , 年代最近的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从不同时期类型各异的老式乐器 , 到锅碗瓢盆、矿工安全帽 , 再到老房子上的瓦当、木雕、砖雕……数不清老物件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

“老物件里可是真有宝啊!”韩忠平拍拍堆放在房间内的几大包旧书说 , “这是我花2000元从废品收购站买回来的 , 最近我整理了其中的两包 , 结果从里面发现好几本清道光、光绪及民国时期的手刻本古书籍 , 这钱花得不冤枉 。 ”

在韩忠平收藏的老物件里 , 山西晚报采访人员看到一张毕业证书 , “毕业证书:第城关区东关街村学生陈文明在初级小学校肄业期满经考试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落款为:“晋城县县长林矗 , 副县长孙新、郝子瑛 , 联合校长杨宗周 。 ”鲜红的“晋城县人民政府印”方印加盖在日期“公元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上 。 韩忠平说 , 这种款式的毕业证在晋城可谓孤品 。 他曾经多次走访收藏名家 , 均未发现同样款式的毕业证书 。 “这张毕业证书 , 可以说是60多年前晋城教育历史的直观呈现 。 ”韩忠平说 。

想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太行乡村博物馆”

韩忠平说 , 眼前的这些老物件只是他收藏的一部分 。 两年前 , 由于收集来的旧物无处存放 , 他曾用汽车将收藏的老物件分三次运回老家武乡 。

“这些东西虽然不起眼 , 但却是我一件件收集而来的 。 ”韩忠平估算一下 , 小到一粒纽扣 , 大到一对老式桌椅 , 三间房子内的数量应当有3万件 。 “这些充满时代特征的物品 , 让人一看就能想起过去 , 而且其中很多件都包含了晋城元素 , 更能让人切实感受到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 ”韩忠平说 , “这些老物件 ,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基本没有使用价值了 , 可它们本身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 值得后人细细体验和品味 。 ”

不少人慕名前去参观韩忠平收藏的旧物 , 还有人欲收购他的藏品 , 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它们终究不是属于我个人的 , 我只是替这些物品的主人保存而已 。 ”

“得给这些老物件找一个安身之处 , 我想把这些本属于晋城的东西保留在晋城 。 ”眼瞅着越来越多的老物件 , 韩忠平迫在眉睫的事 , 就是想建立一所“太行乡村博物馆” 。 而他给这座未来的博物馆提出了“条件”:“应当是公益性的 , 不以盈利为目的 。 ”

山西晚报采访人员 李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