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得“刘四娘滚阴叉”,这段曾经风靡泸州川剧界的一出好戏吗?
你知得“刘四娘滚阴叉” , 这段曾经风靡泸州川剧界的一出好戏吗?// //
今天泸州人 , 除了老一辈的人 , 恐怕还会去看川剧的 , 就是一些传统文化研究者了 。 这个事情请大家不要觉得遗憾 , 虽然现在川剧属于非遗文化 , 泸州河也算川剧中的高腔窝子 , 但是真正能再次让它从新走入市场 , 目前还是太过困难 , 不过这个并不等于说它就毫无价值 , 这可能需要出一个郭德纲或者李伯清式的人物 , 从其他方式去进行带动 , 也许有川剧艺人自己去破局 。 江阳沽酒客对川剧一窍不通 , 但是还又一些儿时的印象 , 小时候外公他们是酷爱川剧的 。 最近跟老前辈们聊天 , 给我讲了民国时期 , 泸州川剧演出的景象和盛开 , 说到一个目连救母的连本戏目 , 其中一出“刘四娘滚阴叉”让我十分好奇 , 感觉真是演员在拿生命在演出 。
你知得“刘四娘滚阴叉” , 这段曾经风靡泸州川剧界的一出好戏吗?// //
川剧分折子戏和连本戏 , 折子戏好比头尾无关 , 演一出 , 是一出 , 连本戏可不是 , 他可以连续演下去 , 而且是剧情环环相扣 , 如同今天我们看电视剧追剧一般 。 旧时代 , 电影都不发达 , 看戏就是泸州上至达官贵人 , 下至贩夫走卒的主要娱乐方式 。 据说大北街有一个戏班 , 演戏非常厉害 , 就会演出这个《目连救母》其中一出《刘四娘滚阴叉》真是充分表现了当初剧场高端的舞台设计 , 以及扣人心弦的精彩剧情 。 据说旧社会搬演此戏 , 当场要准备一口棺材 。 万一演员失误 , 死于叉下 , 棺材就赔给被叉死的“刘氏四娘”埋葬用 。 到底这是怎么回事呢?听过给你慢慢道来 。
据说主人公目连的父亲是一位乐善好施之人 , 但是目连的母亲却不信佛 , 不但饮酒吃荤 , 还打骂僧人、道人 , 甚至还焚毁佛经 。
你知得“刘四娘滚阴叉” , 这段曾经风靡泸州川剧界的一出好戏吗?// //
阎罗王派小鬼捉她 , 在阴曹地府的滑油山 , 目连的母亲刘清提由于地滑 , 步履艰难 , 受尽了罪 , 于是小鬼告诉她 , 是因为她生前在佛前吃荤 , 才使她受这个罪 。 又押她遍游六殿 , 使她受苦 。 目连为了救自己的母亲而入地府 , 以法力使小鬼交出母亲 , 见母亲已经悔改 , 把母亲救出地狱 。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卷 , 明郑之珍撰 , 明万历十年(1582)新安郑氏高石山房刻本 , 半叶十行 , 行二十四字 , 白口 。 四周单边 , 框高20.2厘米 , 宽13.4厘米 。
目连救母故事来源于佛教经典《佛说盂兰盆经》 , 讲述佛弟子目连为救母出离地狱而不辞艰险 , 最终使母亲脱离苦海 。 “古人傅相广济孤贫 , 斋僧布道 , 升天后封为‘天曹至灵至圣劝善大师’ , 其妻刘青提不敬神明 , 杀害生灵 , 被打入丰都地狱 。 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 。 佛祖为其所感 , 准其皈依沙门 , 改名大目犍连 。 目连百折不回 , 感动神明 , 终于母子重逢并同升天界 。 ”唐代的“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即据之演绎而成 , 宋代还出现过《目连救母》杂剧 。 元末明初 , 又有《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 。
你知得“刘四娘滚阴叉” , 这段曾经风靡泸州川剧界的一出好戏吗?// //
至少自宋代以来 , 目连救母故事就一直与说唱文学相结合 , 这也可以说是它得以广泛、持久流传的原因之一 。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卷 , 明郑之珍撰 。 之珍字子玉 , 汝席 , 号高石山人 , 徽州祁门清溪人 。 生卒年未详 。 本书由郑氏于万历十年(1582)自刻 。 书中插图反映了徽州早期版画质朴的风格 。 郑之珍改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共一百折 , 分上、中、下三卷 。 上卷三十二折 , 写傅相敬佛济贫 , 得善报而升天;中卷三十四折 , 写妇女刘氏不信佛教 , 得恶报而下地狱 。 下卷三十四折 , 写救母亲刘氏出离地狱 , 历尽千辛万苦 , 最终超度母亲升天 。 三本既可连演 , 也可单独演出 。
目连救母故事在民间影响很大 , 有关它的戏剧也一直盛演不衰 。 清代乾隆年间 , 宫廷中专门编演了大戏《劝善金科》 , 演述目连救母故事 。 全剧长达二十四出 , 需十天才能演完 , 可谓创目连戏之最 。 目连戏在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朝初年,安徽(中国东南)南陵已有这种戏 。 后来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江苏、浙江、湖南和江西等省 。 目连戏的剧目主题都是以《目连救母》为内容 , 在发展过程中 , 曾经受过山歌和徽剧的影响 。 在演唱上以高腔形式为主 , 唱腔有四平头、吊句子、念板、滚板等 。
你知得“刘四娘滚阴叉” , 这段曾经风靡泸州川剧界的一出好戏吗?// //
至于怎么流传到四川泸州这边成为川剧的大戏 , 笔者暂时无法考证 , 不过安利说是在中元节前后表演 , 不过因为此剧影响非常大 , 人们又害怕又想看 , 当时演出为了讨生活 , 保证票房 , 还是比较多 。
实际上更早一点按《孟兰盆经》说:目连 , 也就是世间所传说的地藏王菩萨 , 要救他生母脱离饿鬼道而设孟兰盆会 。 这种演出形式早已南腔北调于宋代杂剧 。 由于要再显示冥府的恐怖与森严 , 因此“目连戏”有很多的场面 , 都渗杂着神鬼与阴森 , 加之 , 演出与神会、香会相附丽 , 得到当地的宗教与帮会的配合与支持 , 于是这场大戏不仅演出在舞台上 , 而且有很多台外活动 。 如“打游台”、“放寒林”、“放五猖”、“厉鬼扑台”等等 。 把台上台下连成一气 , 使广大观众也置身于戏剧之中 , 等于共同参加了演出 。 有人评价:“一场目连戏 , 等于调动全乡创办了一场热闹的神会 。 ”不过后来浓缩到了舞台上 , 估计就不再神功剧了 。
目连戏中最惊险、最有特色的场面 。 据说旧社会搬演此戏 , 当场要准备一口棺材 。 万一演员失误 , 死于叉下 , 棺材就赔给被叉死的“刘氏四娘”埋葬用 。 如果没事 , 就折成钱 , 主要是给叉手、掌教师与刘氏四娘的扮演者分享 。 其中因为当时人迷信 , 掌教师还有趋吉避凶的作用 。 不然看这种神鬼戏 , 难面出问题 。 现在看来就是烘托气氛的噱头罢了 。
据老一辈人回忆 , 这段戏有的是这样来演 , 舞台气氛比较阴森恐怖 , 只有回煞的刘氏 , 披发嚎叫着找寻家婆时 , 鬼卒同时窜下了舞台 , 在人群的惊恐与骚动中 , 从观众身旁突然请出了这位家婆 , 被簇拥着上了舞台时 , 人们才算把悬吊的心落了下来 。 当时的人们深恐被鬼卒误认捉上台子 。
你知得“刘四娘滚阴叉” , 这段曾经风靡泸州川剧界的一出好戏吗?// //
再如:“打飞叉” , 这是一场绝技表演 , 被处以报复性刑罚的刘氏 , 绑在一张门板上 , 手足呈大字形分开 。 狰狞的十殿叉手 , 一出手 , 五把钢叉成为五梅花形 , 端端钉在刘氏的手足和下裆的五个空隙间 , 叫人毛骨悚然 , 自然博得观众一个满堂彩 。 总之 , 目睹“飞叉”绝技 , 既是《目连戏》的一个高潮 , 也带有极大的危险性 。
当年戏班主总向人宣扬:“掌教师的飞叉是有鬼神依附的 , 绝不会伤人的 , 但对一些内心有阴私的坏人 , 则很难保证 。 ”他这番话 , 却让某些心怀鬼胎者 , 心有余悸 , 到时看戏也不敢挤向前排 , 每遇大戏演到此场 , 全场鸦雀无声 , 人们都不敢出大气 , 有的人在默默祈褥 , 千万不要遇上不吉 , 也为扮刘氏的女角祝告 , 希望她不要受伤 。 了解内情的人 , 大戏老板要觅见刘氏替身时 , 都要找班中近期犯了错的角色来充任 , 以示惩罚 , 所以这段时间 , 连戏班内部人人都小心谨慎的 , 谁也怕遇上这份苦差事 。 从当时了解 , 发生死伤伯情况较少 , 这当然在于叉手的水平 。
解放后 , 也有一些资料 , 但是已经跟旧社会那种表演大相径庭了 , 比较人们不再为了一口饭去玩命了 , 而且总是具有危险性 , 或者其中的奥秘已经失传 。 其中还有一道失传的:打“佛顶珠”“风搅雪”“钉六叉”“钉水发”等也只知道名字 , 具体的情况只有请教川剧老艺人恐怕才能晓得其中奥秘 。
- 他是四野三纵的政委,曾因升迁速度太快不得不请示,后授衔中将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30年前走亲戚的老照片,你还记得多少?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刘虞:为政宽仁深得人心,但却不善用兵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