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唧唧复唧唧” , 接不出后半句“木兰当户织”的 , 一定不是中国人 。 一直留在中学课本里的《木兰辞》 。 既有生动的故事(女扮男装上阵杀敌) , 又朗朗上口 , 所以在中国老少咸熟 。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

聪明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十几年前就蹭木兰的IP拍成了动画片 , 最近又拍了真人版 , 马上要在国内公映 。 不过我是对其票房期望不高 , 毕竟题材老了 , 类似女武士也有点泛滥 , 比如长城中的景甜小姐姐 , 同名电影中的赵薇姐姐......

其实 , 《木兰辞》的意义远超过一个女武士的故事题材 , 换个角度 , 其中包含的历史知识 , 丰富到可以写出一篇历史研究生论文的 。

乐府 , 初设于汉武帝时代 , 负责制作祭祀用的雅乐 , 也负责收集民歌 , 《木兰(辞)》就是后来收集进乐府诗集的南北朝时期北魏民歌 , 类似的还有敕勒歌~“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民歌 , 一般都会带有明显的时代或者地域特征 , 细读下 , 诗句背后的历史特征非常丰富 , 让笔者带你头脑激荡 , 分析下木兰姑娘的身世吧 。

首先澄清一下 , 木兰姑娘是从明朝才“开始”姓花的 , 明朝文人徐渭在自己创作的杂剧里给加了个花姓 , 出于戏剧的需要 。

先说诗中哪里能看出来是北魏吧 , “可汗” , 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叫法 , 诗中反映的生活习俗又是中原汉族的 , 比如纺织养猪等;北伐更北的燕山胡骑 , 只可能是在今山西河南一带建立政权的北魏;

还有 , 木兰行前才去买马买鞍 , 她会骑马哦 , 会骑马却不养马而是临时去买 , 不就是正在从游牧转成农耕的鲜卑族特点么?而且 , 北方的城市才有马市 , 当时南朝以步兵和水军为主(唐宋时期开始的茶马古道才使南方的马匹和骑兵多了起来) 。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

中国适合大规模养马的地方不多 , 蒙古草原是最主要的

那么 , 一个平时忙着织布 , 而不是丢石锁拉铁弓的弱女子 , 怎么就可以去打仗还不被识破呢?爹妈心恨 , 招兵的眼瞎?这得说到当时的打仗方式了:

马镫 , 一个现在看起来不起眼的工具 , 却是中国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发明 , 目前考古发现的马镫最早是西晋 。 有了马镫 , 人才能不经长期训练就可以在马上坐稳 , 此后 , 骑兵冲击才成为了战争的重要手段 。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

出土的东晋陶马 , 带(单)马镫

在之前 , 游牧民族常用的是骑射 , 骑马和射箭本来就是他们的生活手段 , 离远了射你 , 离近了就跑 , 在和步兵为主中原王朝对峙时候一直占着上风(汉武帝时候的卫青、霍去病取得少有的胜利 , 也是因为使用了冲击战术 , 但因为没有马镫 , 只能组织几万从小训练骑光背马的少量骑兵) 。

西晋东晋南北朝 , 北朝的骑兵逐渐利用冲击战术占据了战场优势 , 跟欧洲中世纪武士决斗那样 , 一般模式都是骑马架枪(矟)冲向对方 , 一刺不中冲过了 , 然后回头再冲 , 这就是回合的由来 。 冲击力 , 代替了臂力 , 马镫和马鞍保证骑手不会掉下来 , 这时候 , 女生的弱势就很不明显了 。 (电影中赵薇姐姐左砍右挡的 , 纯属扯淡)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

还有一点 , 南北朝和后来的隋朝 , 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重装骑兵流行的年代 , 重装 , 就是人从头到脚铠甲覆盖 , 甚至还有面甲 , 马也全身挂甲 , 本来就是北方穿厚衣 , 再有铠甲 , 啥性征都看不出来的 , 即使休息也经常是人不卸甲马不卸鞍的 。 至于每月见点血 , 战场上那就不叫事儿 。

所以 , 木兰姑娘滥竽充数蒙混过关不是啥难事 。

可是 , 征兵的为啥死盯着木兰他们家呢?家里明明没有适龄男丁啊?而且北魏骑兵的优势明显 , 没到拼老本儿的地步哦?当然 , 可能是为编故事设定的 , 不过笔者大胆猜测:木兰家里是鲜卑骑兵世家 , 贵族 , 有仗就要家里出人去 , 所以才“卷卷有爷名” 。

猜测理由呢 , 首先一般征兵是按户按比例 , 比如十户抽一 , 木兰家没那么倒霉催吧 , 何况木兰家有钱(为啥呢) , 可以花钱换别人去的 。 其次 , 木兰家住在洛阳(后面解释) , 不久后的北魏都城 , 当时聚集了大量的鲜卑贵族 。

为什么说木兰家有钱呢 , 首先有钱买马买鞍 , 马匹在历朝历代都很贵的;其次 , 家里有“猪羊” , 女生平日里“理红妆”“贴花黄” , 可见是大户人家 。 还有 , 花家应该不是种地的(家里没有壮劳力) , 应该也不是地主(经过五胡乱华 , 地广人稀) , 谋生手段只可能两条路:打仗 , 经商 。

打仗 , 木兰不就是带回家“千百金”么?这金应该指的不是黄金 , 而是铁或者铜 , 那在当时也是硬通货呢 。 这血汗钱估计够保证温饱了 。

经商 , 晋朝和北魏时期 , 洛阳是代替了汉长安的丝绸之路起点 。 木兰“唧唧复唧唧”织出来的 , 不可能是棉布(棉布是宋元才兴起的) , 只可能是麻布或者丝绸(绢) , 家里这么富裕 , 极可能是绢 , 然后卖给洛阳城里西来的波斯或者犹太商人 , 辗转卖到拜占庭或者阿拉伯 。

绢 , 当时也是硬通货 , 军饷就是绢(铜铁不方便携带) , 当兵的行军途中还得扛着两捆绢布 , 当然大多数时候是放在后面的辎重车里 , 所以古代打仗喜欢抢夺或者烧掉对方的辎重 , 可不仅仅是让对方缺粮挨饿的 , 军饷没了 , 当兵的士气就没了 。 反过来 , 抢到战利品的一方可就士气高涨了 。

木兰姑娘不是在织布啊 , 是在印钞啊 。

再说说为什么笔者猜测木兰家是住在洛阳 。 首先 , “爷娘闻女来 , 出郭相扶将” , 郭——外城的意思 , 至少有高大城墙的;而且 , 为了买装备 , 姑娘跑了东南西北四个市场 , 这一定是个大城市 。 然后 , 当时主要对手-\"燕山胡骑\"就是北方蒙古高原的柔然 , 向北征伐 , 先渡过了黄河 , 那么这个大城市一定在黄河南岸 , 只有一个可能——洛阳 。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

史料记载 , 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车驾出东道 , 向黑山” , “北度燕然山 , 南北三千里 。 ”木兰辞提到的极有可能就是这次 。

当时洛阳虽然暂时还不是北魏的都城 , 但因历史发展、交通条件等已经是最繁华的城市了 , 北魏493年正式从大同迁都洛阳 。 后面的对可汗说的“愿驰千里足 , 送儿还故乡”也就是在大同受了可汗的接见后着急回洛阳 。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木兰辞之历史解读// //

可惜 , 北魏迁都到洛阳后不过四十年左右就因内乱和分裂成为废都 , 其中528年的“河阴之变”中 , 洛阳城中的鲜卑贵族和汉族大家被杀戮殆尽 , 其中 , 大概也包括木兰姑娘的后代们 。

《洛阳珈蓝记》就是反映这段盛衰的文字记录 , 歌曲《烟花易冷》又是以其为背景的 。

如今 , 洛阳城早就几起几落 , 鲜卑人也已彻底消逝在民族融合中了 , 但是 , 鲜卑人的文化 , 通过文字、通过佛教文化等流传了下来 , 《木兰辞》就是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 。 木兰姑娘 , 和她的族人 , 不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 。

参考书目:《南北战争三百年》

笔者简介:星巴克北京首任财务总监 , 会计师 , 咖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