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 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 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在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喜欢把东西放进袖子里或者胸前 , 胸前的很容易理解 , 但古人的袖子那么宽大东西放进去难道不会掉出来吗?更何况走起路来的时候两手都是处于一直摆动的状态 。


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 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 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 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 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

这就要提及问题中的一个误区了——古代服装的袖口并不大 。

汉服的设计 , 在历史发展中 , 有着不同的变化 , 汉服中的衣袖具有装东西的功能 , 是在明代时才开始有的 , 它叫做琵琶袖 。

明代之前的衣袖设计 , 有些看起来也宽广、肥大 , 但不具有装东西的功能 , 如魏晋时代的广袖 , 宋代的方袖 , 元代的垂胡袖 。

事实上 , 汉服的初始出现 , 是在周朝 。 周朝是极其注重礼仪祭祀的朝代 , 它的服饰设计上显得非常庄重严肃 。 后来的汉明帝 , 发展了汉服 , 制定了冠、上衣、下衣、鞋等等细节标准 , 基本上是士大夫以上的阶层才有资格穿上汉服 。

到了明代之后 , 在原来的基础上 , 既延用了它的庄严 , 但又去掉了一些繁琐 , 相对简单实用 , 在汉服的衣袖设计上 , 釆用琵琶形 。


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 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 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 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 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

琵琶袖是古人用袖子当口袋装盛东西的最好例子之一 。 至于为什么叫琵琶袖 , 是因为整条袖子垂落下来、正好与琵琶的形状相似 , 整条袖子上窄下宽 , 袖子下端呈一条像琵琶轮廓一样的流线 , 最后布料在袖口的地方收束 , 缝合起来 , 宽大的袖子里其实是中空的 , 正好可以装进很多东西 。

既然袖口这么窄 , 那么东西是如何放进去的呢 , 在口袋在胸前相交的两个衣襟与束带处的怀中位置 , 这就是“怀揣”二字的由来了 。 手从这里伸进去 , 放东西 , 拿东西 。 而右手往左手袖子拿东西的时候 , 处于左手的肘后方 , 所以“肘后”便是口袋所存在的地方 。

中医流传下来的其中一部著作叫做《肘后备急方》 , 是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广泛收集当时民间流传的用于治疗常见病的处方后 , 整理而成的 , 而书名中的“肘后”很容易理解了吧 。

当然古人很多衣服的袖子中是不能放东西的 , 也没有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那样浅浅的暗袋 。 老百姓穿的衣服大多都是窄袖 , 袖口袖身都是修身的 。 而达官贵人为了彰显身份 , 研发出了宽袖长袍 。


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 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 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 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 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

其中很多作为正式场合衣着 , 例如《仙剑三》中那件传说中的“广袖流仙裙” , 是不可能有“袖里乾坤”一说的 , 否则鼓鼓囊囊的 , 何其难堪也 。

我们中国人管“小巧精致”的玩物叫做“袖珍” , 就是说袖子虽然宽大 , 可以放东西 , 但所放之物必然是轻巧之物 , 所以以“袖珍”概括之 , 可以说这个词是中国文字“表意”的特殊代表之一了 。

同理“两袖清风”代表廉洁奉公 , 就更容易理解了 。 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明朝的名臣于谦 , 当时有名坐拥的奸臣王振 , 朝上所有大臣前去早朝时 , 都会顺便拜访王振这个人 。 为了起到疏通人情、交好关系的坐拥 , 大臣们通常都会带许多的珍宝礼品献给王振 。


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 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 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 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 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

但作风清廉的于谦每次都什么也不带 , 哪怕是土特产之类的顺水人情也不做 。 于谦的朋友就规劝于谦 , 道:“你这样什么都不带 , 连人情也不做 , 是不是不太好”于谦便甩了甩宽大的袖子 , 答:“我这两袖的清风不是好好带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