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南戍五岭”,五岭到底在哪里?

1935年10月 ,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 , 其中“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让人印象深刻 。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 , 延绵不绝 , 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细小波浪的翻腾;乌蒙山雄伟磅礴 , 在红军看来只是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 这句话生动诠释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这里面的“五岭” , 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 , 也是历史概念 , 体现了古中原人对岭南地区的认知和探索 。


秦始皇“南戍五岭”,五岭到底在哪里?

秦始皇“南戍五岭” , 五岭到底在哪里?// //

秦始皇与“南戍五岭”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富有进取心的一位皇帝 。 他不满足于登基称帝 , 君临天下 。 统一六国后 , 便开始了开疆拓土的使命 。 北面 , 他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 , 巩固河南地区 , 秦置九原郡 , 并随之修建了绵延万里的长城;南面 , 他对付盘踞在深山老林里的越族人 , 派大军着手实施平定百越的战略 。


秦始皇“南戍五岭”,五岭到底在哪里?

秦始皇“南戍五岭” , 五岭到底在哪里?// //

百越之地地处南方 , 相去中原数千里 , 保留着独立的政治和文化系统 , 生产生活模式比较原始 。 公元前218年 , 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 , 从关中深入百越地区 。 这是中原王朝势力的第一次向岭南地区扩张 。 由于道路不通 , 秦军军粮告急 , 双方一度相持不下 。 后来 , 越人史禄开凿灵渠 , “秦始皇遂使监禄凿灵渠运粮 , 以使深入百越 。 ”屠睢大破南越 , 数年后又征服了越族 , 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 , 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 紧接着 , 秦始皇又命令军队戍守五岭 , 与越族杂然相居 , 甚至通婚生育 , 经济文化加速融合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戍五岭”(也称“秦戍五岭”) 。

“五岭”究竟是哪五岭?

五岭之说 , 最早见于《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秦)北有长城之役 , 南有五岭之戍 。 ”在其后的《淮南衡山列传》中 , 司马迁也写道“(秦始皇)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 。 这说明 , “五岭”在西汉已然是一个固定说法 。


秦始皇“南戍五岭”,五岭到底在哪里?

秦始皇“南戍五岭” , 五岭到底在哪里?// //

“五岭”到底指哪里呢?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 但说辞不尽相同 。 晋代的裴渊写有《广州记》 , 他认为“五岭”就是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五座山岭 。 晋陆机《赠顾交阯公真》诗:“伐鼓五岭表 , 扬旌万里外 。 ” 此五岭大概与同时期的裴渊所指的相同地方 。 同时 , 南朝宋邓德明认为“大庾领一也 , 桂阳骑田领二也 , 九贞都庞领三也 , 临贺萌渚领四也 , 始安越城领五也 。 ”此后 , 后世文人对“五岭”都有考证和解释 , 说法不尽相同 , 但大同小异 , 都倾向于自东向西 , 横亘湖南、两广、江西之间的五座山岭 , 主要有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等 。


秦始皇“南戍五岭”,五岭到底在哪里?

秦始皇“南戍五岭” , 五岭到底在哪里?// //

除了山岭说 , 还有路径说 。 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五岭》:“自秦世有五岭之说 , 皆指山名之 , 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 , 非必山也 。 自福建之汀 , 入广东之循梅 , 一也;自江西之南安 , 入大庾、入南雄 , 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 , 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 , 四也;自全入静江 , 五也 。 ”由此可见 , “五岭”实为五条内地与两广的山路 。

以上说法各自都有道理 , 有一点确定无疑 。 无论是山岭 , 还是道路 , 五岭应属岭南无疑 。

“五岭”的历史意义

如果笼而统之 , 将“五岭”归为南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北有南北分界线秦岭 , 称之为“北岭”;而“五岭”则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 , 称之为“南岭” 。 “五岭”之南的大部分 , 姑妄称之为岭南 。


秦始皇“南戍五岭”,五岭到底在哪里?

秦始皇“南戍五岭” , 五岭到底在哪里?// //

历史上岭南是极为神秘的存在 。 中央王朝鞭长莫及 , 对岭南管理相对淡化 , 加之由于五岭的阻隔 , 两者之间的交流有限 。 事实上 , 从秦始皇“南戍五岭”时 , 便开始了由内地向岭南移民 。 这种移民带有军事性质 , 但的确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 此后 , 如东晋、南北朝 , 这种移民都不曾中断 。 到了唐宋时期 , 岭南又称为中原文人的流放之地 , 中原相对成熟的文化源源不断地通过五岭到达岭南 。 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大文豪苏轼都曾流放到岭南一带 。 他们是如何过去的 , 想必一定是要通过“五岭”的 。


秦始皇“南戍五岭”,五岭到底在哪里?

秦始皇“南戍五岭” , 五岭到底在哪里?// //

由于“五岭”的阻隔 , 这种文化交融是比较缓慢的 。 “五岭”之南和之北的差异性已然很大 , 这也是历时千余年 , 岭南文化比较独特的一个重要原因 。

参考文献:

1、赵炳林《秦代“五岭之戍”述考——兼与林岗等先生商榷》

2、韦祖松 , 金强《五岭界说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3、《地缘经略新解:秦国之南戍五岭》

4、《五岭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