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闪耀变身为大清皇后,令妃魏佳氏书写的自身传奇
不论《还珠格格》中温婉敦厚的令妃娘娘 , 还是《延禧攻略》中古灵精怪的魏璎珞 , 亦或是《如懿传》中作恶多端的魏嬿婉 , 其实都是以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为原型进行刻画的 。 然而 , 历史上真实的令妃娘娘既不是魏璎珞 , 也不是魏嬿婉 。
“灰姑娘”闪耀变身为大清皇后 , 令妃魏佳氏书写的自身传奇// //
令妃娘娘也就是魏佳氏 , 本姓魏 , 原来只是正黄旗一个地位卑微的仆人 , 魏佳氏也是后来被乾隆抬入满洲镶黄旗后改的姓 。 历史上的令妃娘娘最开始只是一个小宫女 , 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 , 后来凭借自己出色的自身条件获得了乾隆帝的喜爱 , 冰雪聪明的她一步步成为了令皇贵妃 , 开始了她统领后宫的生涯 。
“灰姑娘”闪耀变身为大清皇后 , 令妃魏佳氏书写的自身传奇// //
乾隆帝的发妻——皇后富察氏身体一直不好 , 后来也因病早逝;继皇后乌拉那拉氏(《延禧攻略》中的娴妃)后来也因为惹怒乾隆帝被打入冷宫 , 不久就去世了 , 甚至死后连个封号都没有 。 而我们的令妃娘娘开启了她的皇贵妃生涯 , 更是以皇贵妃的身份掌管后宫 , 这一管就管了十年 。 所以说即便开场就有一手好牌 , 打到最后才知道谁是最终赢家 , 而在乾隆帝的后宫中 , 最后赢家就是我们熟知的令妃娘娘 。
历史上真实的令妃魏佳氏也像剧中所刻画的魏璎珞一样对皇后富察氏尽心尽力 。 她性格和善 , 对其他人也常常以礼相待 , 皇后对她有着极高的评价 。 历史上的魏佳氏在乾隆十年 , 被册封为贵人 , 而同一年却又被提升为令嫔 , 此时的魏佳氏也不过是我们还在上大学的年纪 。
“灰姑娘”闪耀变身为大清皇后 , 令妃魏佳氏书写的自身传奇// //
乾隆帝心中的她温婉可人、优雅大方 。 或许正是如此 , 魏佳氏才有“令”的封号 , 出自《诗经》中“如圭如璋 , 令闻令望”——“令”字自古就有美好之意 , 乾隆帝心中的她善良美好的就像玉石一样 。 乾隆对令妃的评价是她具有“柔嘉之质” , 柔嘉二字足见令妃的温柔已深入乾隆的内心 。 乾隆帝对魏佳氏的情意绵绵 , 从魏佳氏在嫔中的排名就可以看出 。
“灰姑娘”闪耀变身为大清皇后 , 令妃魏佳氏书写的自身传奇// //
乾隆十三年 , 魏佳氏被册封为令妃 , 后来又是令贵妃、令皇贵妃 , 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 。 对于乾隆帝来说 , 魏佳氏是一朵解语花 , 聪慧可人的她为乾隆帝排解后宫之忧 , 乾隆帝自然对其十分上心 。 魏佳氏对乾隆帝温柔体贴 , 对宫人恩威并施 , 她在后宫中的生活真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 虽然她肯定不会如表面那么善良无害 , 也是个颇有心机与手段的女子 , 只是她懂得自保和赢得圣心 。
“灰姑娘”闪耀变身为大清皇后 , 令妃魏佳氏书写的自身传奇// //
乾隆帝执政的六十年间 , 魏佳氏为其生育六子 , 孩子那么多 , 乾隆帝对魏佳氏宠爱可见—斑!而且 , 魏佳氏“升官”的速度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从一个小小的宫人到令人尊敬的皇贵妃仅仅用了二十年 。 在皇宫里 , 从来没有哪个女人能像她一样一路稳步上升 。 由此可以知道 , 令妃在皇帝的心里是多么的重要 。 乾隆帝一共有十七个儿子 , 嘉庆帝是乾隆的第十五个 , 论资排辈也很难轮到他 , 相信这其中乾隆帝对魏佳氏的喜爱也占有一部分原因 。
“灰姑娘”闪耀变身为大清皇后 , 令妃魏佳氏书写的自身传奇// //
根据史料记载 , 令妃容颜秀美 , 心地善良 , 深得乾隆帝的喜爱 。 然而在后宫 , 仅凭借容貌和善良能够存活下来吗?答案是否定的 。 但真实和虚构之间 , 相差很远 。 如果魏佳氏真的像魏璎珞那样脾气爆 , 整天惹皇帝 , 小命早就没了 , 更不要提受宠 。 魏佳氏从一出生就因为血统输了 , 然而她却像剧中的魏璎珞一样 , 一路升级打怪 , 凭借女子该有的恪守与温柔 , 成为了在宫海中浮沉的最终赢家——孝仪纯皇后 。 或许真实的令妃 , 既有着《还珠格格》中令妃的温婉敦厚 , 也有着《延禧攻略》中魏璎珞的聪明睿智 , 还有着《如懿传》中魏嬿婉的工于心计 , 这些加起来可能才是一个真正的令妃娘娘 。 那么 , 你对我们的令妃娘娘又有着什么样的看法呢?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