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东汉末年的名士喜欢起雅号相互吹捧 , 诸如将诸葛亮和庞统称作“卧龙凤雏” , 将窦武、刘淑、陈蕃称作“三君” , 把李膺、荀昱、杜密等八人合称“八俊” , 把张俭、岑晊、刘表等八人合称“八及” , 把度尚、张邈、王考等八人合称“八厨”等等 。 那么 , 东汉末年的名士“一龙”又是什么人呢?“一龙”虽有个“一”字 , 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一个人 。 东汉末年的名士“一龙” , 其实是三个人的合称 , 他们分别是龙尾管宁、龙腹邴原和龙头华歆 。


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 , 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

龙尾管宁

管宁 , 字幼安 , 东汉北海郡朱虚县人 ,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 , 十六岁丧父 。

为躲避乱世 , 管宁曾与邴原、王烈等来到辽东 。 辽东太守公孙度对他们礼遇有加 , 但管宁见公孙度时 , 却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 , 之后就隐居山谷 , 讲授儒家经义 , 颇受人们爱戴 。

曹操在掌握东汉朝政后 , 听闻管宁的名气 , 曾以朝廷的名义征召管宁 , 但这份诏命被公孙康(公孙度的儿子)截获并隐瞒起来 , 管宁因此未能返回中原 。

黄初四年 , 经由华歆举荐 , 魏文帝曹丕派使者专门前去辽东征召管宁 。 公孙康此时已去世 , 管宁看到公孙氏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内部出现权力争斗 , 祸乱将起 , 于是就随使者回到中原 。 曹丕诏命管宁为太中大夫 , 管宁坚持辞让 , 没有接受 。

黄初七年 , 魏明帝曹睿即位 , 司空陈群上疏举荐管宁 , 华歆也表示愿意将太尉之职让给管宁 。 曹睿没有同意 , 而是征召管宁为光禄勋 , 并多次安排人到青州去请管宁入京 。 但管宁自称自己是草莽之人 , 一再上疏辞让 。

景初元年 , 司徒陈矫逝世 , 司徒一职悬空半年 。 次年 , 曹睿问侍中卢毓谁可任司徒 , 卢毓举荐管宁 , 曹睿不用 。

正始二年 ,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 , 曹芳下诏 , 以“安车蒲轮 , 束帛加玺”的隆重礼节去聘请管宁 , 适逢管宁去世 , 享年八十四岁 。


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 , 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

龙腹邴原

邴原 , 字根矩 , 东汉北海郡朱虚县人 , 十一岁时父亲去世 , 家中贫穷 。 与管宁一样 , 邴原也以节操高尚而著称于世 , 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 , 后因黄巾起义 , 与同郡人刘政一起避乱于辽东 。

邴原学识渊博且品德高尚 , 很有号召力 , 来到辽东不到一年 , 前来归附居住的人就有数百家 , 向邴原求教学问的士人更是络绎不绝 。

而刘政则富于勇略雄气 , 辽东太守公孙度对其十分忌惮 , 准备杀了他 , 却被逃脱 。 公孙度于是逮捕刘政的家人 , 并通告郡内各县 , 有胆敢窝藏刘政者 , 与刘政同罪 。

刘政无处可去 , 前去投奔邴原 。 邴原把刘政藏了一个多月后 , 请太史慈把刘政护送回中原 , 然后再去游说公孙度 , 救出刘政的家人 。

数年后 , 邴原应曹操征召 , 返回中原任司空掾 。 建安十五年 , 曹操调邴原为丞相征事 。 在此期间 , 但凡曹操亲自率部出征 , 常留邴原与张范协助曹丕留守 。

曹丕对邴原十分敬重 , 所以后来就让接替凉茂出任五官中郎将长史 。 但邴原大概是嗅到了曹丕与曹植夺嫡的危险气息 , 开始闭门自守 , 不是公家事务绝不出门参与 。 曹操征讨孙权时 , 邴原随军出发 , 不幸于途中病逝 。


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 , 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

龙头华歆

华歆 , 字子鱼 , 平原郡高唐县人 , 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 。 汉灵帝时 , 华歆被举为孝廉 , 任郎中 , 因病去官 , 后接受大将军何进征召为尚书郎 。

汉献帝兴平二年 , 华歆受命任豫章太守 , 不久举郡投降孙策 , 被孙策奉为上宾 。

建安五年 , 华歆受曹操征召来到许都 , 从此成为曹魏臣子 , 历任议郎、参司空军事、尚书、侍中、尚书令、御史大夫、相国、司徒、太尉等职 , 封博平侯 , 太和五年十二月去世 , 享年七十五 , 谥号“敬” 。

在《三国演义》中 , 华歆被描绘成是一个恬不知耻、助纣为虐、不忠不义的政客 , 是“一龙”小群体里最受诟病的人 , 其劣迹主要有:

一、向孙策投降 , 成为孙策的座上宾 , 恬不知耻;

二、孙权派华歆出使曹操 , 华歆却趁机投靠曹操 , 不义;

三、奉曹操命令抓捕伏皇后 , 鸠杀二皇子 , 助纣为虐;

四、参与逼迫汉献帝退位 , 积极支持曹丕代汉自立 , 不忠 。


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 , 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

但在正史中 , 华歆其实是“一龙”这个小群体里成就最大的一位 。

龙尾管宁的个人品德确实高尚 , 然而 , 他置天下苍生黎民于不顾 , 只想着明哲保身 , 隐居山林 , 缺乏正义担当 , 本质上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小德无亏 , 大德不足 , 对天下黎民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管宁能够被载入史册 , 主要是因为他的个人品德 , 而不是因为他对天下作出了贡献 。

龙腹邴原救助刘政及其家人 , 出仕协助曹操征战天下 , 辅助曹丕留守 , 说明他起初还是有一定的正义感和担当精神 , 但也仅此而已 。 他后来为了不卷入曹丕与曹植的争斗中 , 闭门自保 , 实际上与管宁消极避世类似 , 略显小家子气 , 这也阻碍了他为天下作出更多的贡献 。

而华歆一生先后辅佐过曹操、曹丕和曹睿 , 在保持自身清正廉洁、品德无亏的基础上 , 还能以天下为己任 , 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 , 劝谏曹丕、曹睿重视文教、勤政爱民等 , 为结束乱世 , 天下重归一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最终位居三公 , 备受世人敬重 , 其胸襟和成就 , 都远超管宁和邴原 , 无愧“龙头” 。


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东汉名士“一龙”:最受《三国演义》诟病者 , 胸襟成就其实最大// //

大致了解了“一龙”之后 , 我们再来说说大家所熟悉的历史典故“管宁割席” 。

“管宁割席”的历史典故 , 出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说的是管宁和华歆有次同在园中锄草 , 看见地上有一片金 , 管宁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依旧挥动锄头 , 而华歆则高兴地拾起金片 , 但当他看到管宁的神色后 , 又把金片扔了 。 另有一次 , 管宁和华歆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 , 刚好有个穿着华丽的人坐着豪车从门前经过 , 管宁不闻不问仍然专心读书 , 而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 管宁于是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 , 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 ”

根据这个典故 , 有人认为 , 管宁比华歆更高尚 。 但我以为 , 一直以来 , 人们可能都误解了这个典故 。

这个典故本质上所体现的是管宁与华歆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不同 。 一个主张出世 , 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生态度;一个主张入世 , 是“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情怀 。 此正如曹操所言:“人各有志 , 出处异趣 。 ”没有谁对谁错 。 所以 , “管宁割席”的历史典故 , 并不能说明管宁比华歆更高尚或更高明 。

一个成熟的人 , 应该能容纳他人不同的观念和看法 , 而不是固执己见 , 更不是强制别人认同自己的观念 , 全都跟自己一样 。 相比于华歆后来推荐管宁接替自己担任太尉 , 管宁因为价值观念不同就与华歆“割席” , 难道大家不觉得管宁缺乏容人雅量 , 胸襟不够宽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