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塘湾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塘湾集镇位置图(1934年《上海市区域图》局部)

塘湾镇在区政府驻地莘庄东南13千米 , 位于樱桃河与俞塘河合流处的左岸 , 是一座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乡村小镇 。

塘湾 , 因地处俞塘河之湾而得名 。 塘湾出现街市也颇久远 。 原中心街上两幢旧式楼房 , 呈对面街布局 , 据传已有二百年以上历史(两楼于1939年被日本侵略军所焚) 。 一百多年前的同治《上海县志》便将塘湾镇称做“市” 。 可见 , 那时的塘湾镇 , 已是附近人们聚集交易的热闹处所了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刊有秦锡田《塘湾小学立校30周年纪念碑记》的《享帚续录》书影

民国初期 , 塘湾镇即是塘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1913年 , 在中心街东面创办了塘湾小学 。 1930年 , 镇上设立了上海县第二区区公所和塘湾警察分驻所 。 1932年 , 又于前进街东面办起了民众教育馆 。 1948年 , 在小学后边建成一座占地140平方米的礼堂 , 后于1958年改建一次 , 1965年翻建成大礼堂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1959年塘湾中心校学生在大礼堂前合影

抗日战争前的塘湾镇上 , 有前进街、振南街、中心街、三新街排成工字形 。 四条街市店铺林立 , 市招高挂 , 其中尤以中心街最为集中 , 全镇有各类店铺六七十家 , 门类众多 , 食、用齐全 。

沦陷期间的1939年 , 塘湾镇遭到空前浩劫 , 前进、振南、中心街的大部房屋均为日本侵略军焚毁 , 全镇建筑被毁过半 。 抗战胜利后才逐渐恢复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塘湾老街

交通方面原全依靠水路 , 1938年始有道路通北桥镇 。 1949年后 , 塘湾镇有了新的变化 。 1952年 , 俞塘河裁弯取直 , 并借道潘家浜 , 直出黄浦江 , 统一称俞塘河 。 1957年 , 镇北修成北吴路(北桥至吴泾) , 交通更为便利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塘湾镇图(1986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街面逐渐拓宽 , 中心街东移与南街取直 , 即在中心街东侧自南而北建造一批建筑 , 与原中心街东埭形成新的对面街 , 称为北街 。 三新街南埭 , 建起五金、百货大楼 , 其街面与北街形成“丁”字形 。 在丁字形的交角处 , 又建造了供销社办公大楼 , 与三新街上的原乡政府大院相对峙 。 在塘湾镇北入口处 , 又新建了乡工业公司大楼 , 隔北吴路与文化站相呼应 。 整个街市布局 , 显得合理、壮观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1980年代塘湾供销合作社和塘湾工业公司供销经理部

1950年起 , 塘湾镇是塘湾区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 1958年成为勤丰人民公社的机关驻地 。 1959年为塘湾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所在地 。 1984年起 , 塘湾镇成为塘湾乡(1993年撤乡建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 2000年10月18日 , 撤销吴泾街道和塘湾镇建制 , 境地属吴泾镇至今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俞塘

有钱难买俞塘北

元明时代 , 在松江府所属地区流传着一条民谚:“有钱难买俞塘北” 。 说的是松江府城东五里的一条名为“俞塘”的河流 , 它是通向东南连接黄浦江的水道 , 地理条件非常优越 。 往来之舟 , 皆可扬帆 , 沿岸土地高阜肥沃 , 宜种菽麦 , 富户竞相争购 , 而使地价升值 , 有钱难求 , 故有此谚 。 如今的马桥地区就属于这“俞塘北”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清代俞塘走向图(《松江府属全图》局部)

俞塘有南北两条 , 南俞塘即松江城东外市河 , 起自张塔桥南 , 向东流 , 折南入盐铁塘 。 北俞塘由杨卖柴桥向东流 , 越洞泾 , 至茜蒲泾、女儿泾连接处的汇桥入上海县境 , 流经五里塘、华阳桥、车墩、马桥、北桥、塘湾、吴泾至黄浦江入海 , 全长约五十里 。

北俞塘的经济价值 , 宋代已为人所重视 。 南宋淳熙年间自署“和光老人”的许尚 , 撰有《华亭百咏》 , 其中有一首专咏俞塘:“延袤三乡外 , 东流与海通 。 河神屡加惠 , 帆借往来风 。 ”又有一首专咏沙冈:“千里平地少 , 联通江海湄 。 漫传因泼浪 , 疑是蚌成基 。 ”此地是在海浪拍击下 , 由近海泥沙与贝壳动物残骸堆积而成 , 沧海变为桑田 , 所以其地高阜又肥沃 。 相传元代有一富户名俞元绍 , 在此置田千亩 , 名扬四方 。 随其后 , 想置田者纷至沓来求售 , 俞元绍便立即扬言:“虽有珠千斛 , 不卖俞塘北 。 ”因此地价大大升值 , 一时传诵:“有钱难买俞塘北 。 ”据后人考证 , 俞元绍之墓曾葬于北桥镇之南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俞塘河北桥段

明代的倭患 , 使北俞塘沿岸也遭破坏 , 水运衰落了 。 到近代上海开埠以后 , 原设黄浦巡司的闵行渡因黄浦之利发展成重要集镇 , 而沿北俞塘的一些原有集镇却未能恢复元气 。 清光绪时人顾翰(字孟平)在《松江竹枝词》中感叹:“北俞塘上草芊芊 , 风景萧萧异昔年 。 休说当时难买处 , 予今择地不论钱 。 ”上海开埠后商品经济的发展 , 沉重冲击着农村 , 壮男劳力外出打工或经商 , 四季田间劳动的重担都落在妇女们身上 。 所以 , 丁宜福(字慈水)在《申江棹歌》中大声呼吁:“少妇当家极可怜 , 女儿泾上盼归船 。 劝郎莫再经商去 , 多买俞塘南北田 。 ”

钮氏镕才堂

清康熙元年(1662年) , 吴兴钮梅山之十三世孙钮大椿 , 从上海县城迁居十八保十三图俞塘河北岸的俞塘村 , 就此形成钮氏马桥俞塘支 。 俞塘钮氏家族历代重视教育 , 因此书香传世 , 人才辈出 。 自雍正至光绪的240多年间 , 俞塘钮氏子弟入庠为秀才者至少有36名 。 先后出了一名进士、三名举人和三名岁贡生 , 因而显赫一方 。

辛亥革命先驱者钮永建(1870—1965) , 字惕生 , 出生于俞塘镇1号钮家老宅 。 1930年3月20日 , 告别戎马生涯的钮永建以患“偏中风”为由 , 主动辞去江苏省政府主席本兼各职 , 回到故乡俞塘“休养” 。 在他的主持下 , 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于当年5月份正式成立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钮永建像

钮永建亲眼目睹中国农村的落后和贫穷 , 更为当时普遍的农村破产焦虑万分 。 他认为推动家乡的改造 , 才是对家乡最好的回报 , 于是就把改造家乡之事落脚于乡村建设 。 鉴于时局之颠危 , 环境之需要 , 以“富的教育”“强的教育”作为现代文化“公民教育”的重点 , 大力推进信用合作发展到运销合作、生产合作(时称“三大合作”) , 并改进村容野貌 , 倡导乡村新生活

在俞塘民众教育馆的倡导下 , 上海县划分为6个民众教育区 , 民众(农民)教育馆为各区中心机关 , 负责办理本区内民众教育事业 。 各区均有中心机关 , 除负责民众教育外 , 还举办读书会、展览、比赛 , 移风易俗;开办农场 , 推广先进农艺;组织合作社 , 特约农田推行棉麦良种 , 推行打水机灌溉 。 同时 , 各区设民众学校 , 组织民众业余认字、笔算 。

1933年夏 , 俞塘民众教育馆由私立升格省立 , 建俞塘乡村实验区 , 辅导施教区扩大到周边10个县 。 此时的俞塘 , 成了上海西南诸乡的文化源泉、交流中心 。

当时 , 钮永建侄儿、曾任上海市立敬业中学校长、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监委员会委员的钮长铸(1905—1929 , 字镕才)年仅25岁便因急性肠炎病去世 , 社会各界深感惋惜 。 1935年春 , 俞塘民众教育馆筹款扩建教学设施时 , 名流张群、吴开先、沈钧儒等联名发起集资建造“镕才堂” , 以资纪念 。 各界积极响应 , 馆长钮长耀捐出全年薪金2000元 。 “镕才堂”建成后 , 作为民众教育馆办公和接待场所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镕才堂匾额

1950年下半年 , 俞塘民众教育馆撤销后 , 镕才堂旧屋成为俞塘公共用房 。 2011年以前为俞塘老年活动室 。 2007年12月26日 , 公布为闵行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 2011年马桥镇政府出资修复镕才堂建筑 , 并于当年10月9日正式建立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 。 同时 , 钮氏镕才堂随之由闵行区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钮氏家族后人以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开馆为契机 , 回归故里开展寻根之旅 。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钮氏镕才堂暨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大门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曾经热闹非凡的闵行塘湾镇 如今撤销建制// //

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的陈列展品 , 再现了钮永建与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肩战斗近25年的革命历程 , 生动反映老一辈马桥人情系故乡、创设俞塘民众教育馆、创办马桥强恕学堂 , 为家乡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