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的记忆

粮票的记忆

文 /魏俊华

编辑/慧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 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 。 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 , 城里人吃粮、吃油都是定量供应 。 粗细粮有比例 , 粮油供应证上写得清清楚楚 。 粮油供应证的功能除了买粮 , 还是每月到粮店领粮票的凭证 。 有粮油供应证和粮票才能在国有粮店买到粮食 。 那时的粮油供应证和城镇户口本一样重要 。 市民如若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或生活 , 在迁移户口的同时 , 还要迁移粮食关系 。 没有粮食关系等同没有饭吃 。

为保障军需民食 , 国家逐步改革调整粮食机构 , 1950年8月设置应城县粮食局 , 10月成立应城粮食支公司 。 1952年10月 , 局、司合并 , 粮油购销业务统一管理 。 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后 , 全县设立7个区(镇)粮店 , 25个购销门市部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 粮食系统逐步充实壮大 , 1985年 , 应城县粮食局下辖23个二级单位 , 49个粮站 , 6个销售门市部 。 父亲在粮食部门工作了一辈子 , 他和广大的粮食企业职工一样 , 常奋战在粮食收购的第一线 。 他们收小麦 , 收稻谷 , 收菜籽 。 应城的乡镇大多是两季稻种植 , 分为早稻和晚稻 。 收购稻谷 , 最为壮观的 , 夏日炎炎 , 前来卖粮的农民脸上露出喜悦和焦急的神情 。 喜悦的是粮食丰收了 , 一年的辛勤劳动 , 有了收获 。 焦急的是他们拉粮食的板车和手扶拖拉机排成了一条条巨大长龙 。 收购粮食的职工和农民一样 , 挥汗如雨 。 那时候的粮食部门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单位 。 父亲的感慨 , 把我的思绪带到了70年代 。

70年代的我还不到10岁 。 一天 , 父亲拿了两张5市斤的粮票 , 让母亲去粮站买粮 。 看着那两张粮票实在是漂亮得很 , 我拿在手上看了又看 , 摸了又摸 , 简直爱不释手 。 母亲叮嘱我千万别弄丢了 , 然后她转身去忙别的了 。 等母亲忙完了 , 要去买米时 , 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两张粮票了 。 母亲揪住我一顿狠揍 。 要知道那时候的粮食紧张 , 粮票可是活命的东西 , 弄丢了 , 就会一家人饿肚子 。 说起这段往事 , 我记忆犹新 , 恍惚间觉得屁股还在隐隐作痛 。 父亲呵呵的笑着 , 是啊 , 那时候的粮票 , 可是活命的宝贝 。 翻开父亲收藏的《应城县粮食志》 , 关于粮票的记载 , 那可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 。


粮票的记忆

粮票的记忆// //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 。 粮油实行票证是统销工作的重要环节 。 流通的票面种类有:


粮票的记忆

粮票的记忆// //

1、全国通用粮票 。 供出省的流动人口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使用 。 1955年11月1日开始发行 。 票面有半市斤、一市斤、叁市斤、伍市斤四种 。 干部职工和居民正常出省 , 需要全国粮票时 , 必须持单位或街道乡镇证明 , 用供应证和省粮票换取 。 每30市斤全国通用粮票含食油4市两 , 换时要按本人的定量标准收回食油指标或省油票 。 供应时必须凭外省证明或寄住单位证明方可供油 。

2、军用供给粮票 , 1967年制版 , 发行了大米、面粉、粗粮 , 马料四种票面 , 各有伍拾市斤、壹佰市斤、伍佰市斤、壹仟市斤四种票额 , 军用供给粮票 , 是有价粮票 , 既带人民币 , 又抵粮食指标 , 专供部队战士使用 。

3、军用价购粮票 , 专供部队干部使用 。

1967年制版 , 有四种票面:伍拾市斤、壹佰市斤、伍佰市斤、壹仟市斤四种票额 , 军用价购粮票 , 只抵粮食指标 , 不含人民币 。 购粮食 , 必须持军用粮油豆供应证 。

4、湖北省通用粮票 。 供省内流动人口在全省范围内流通使用 。 1955年10月1日开始发行 。 票面有壹市两、 贰市两、半市斤、壹市斤、伍市斤、拾市斤六种 。

5、湖北省地方油票:有壹市两、贰市两、半市斤三种票面 。 可在全省范围内流通使用 。

6、应城县粮票、油票 。 实行统购统销后 , 应城县开始印制和发放县内粮票和油票 。

“应城县粮食局口粮供应粮票”、“应城县粮食局农村供应粮票”、“应城县流动粮票” 。 1959年11月至1960年6月底 , 发行的“应城县流动粮票”有壹拾斤、壹斤、半斤、壹两四种票面 。 60年代中期 , 根据粮食市场的需求 , 应城县粮食局又印制出了不同版本的粮票 。 后来县内粮票停止使用 。 改用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1984年至1985年又改为购粮券 , 有叁拾市斤、贰拾市斤、壹拾市斤、伍市斤四种券面 。

“应城县粮食局城镇油票” 。 1961年印制了肆两、叁两、贰两、壹两四种票面;1963年印制了肆两、叁两、贰两三种票面 。 60年代中期 , 根据粮油市场的供应需求 , 应城县粮食局又印制出几种版本的油票 。 后来 , 应城县城镇油票 , 将票改证 , 1984年至1985年油证改购油券 , 有肆两的券面 。

“应城县粮食局农村供应粮票” 。 1961 年制发了贰拾斤、拾斤、伍斤、贰斤四种票面;1963年制发了一种壹斤的票面;1966年7月制发了伍拾斤、贰拾斤、壹拾斤、伍市斤、壹市斤五种票面 。 后来根据粮食市场的需求 , 应城县粮食局又印制出了不同版本的粮票 。

那时候的粮油供应证可是一家人的宝贝!能够手持一本红色的或者蓝色的粮油供应证 , 找工作找对象都比别人优先 。 没有粮油供应证的人 , 称为“黑市户口” , 若一个有粮油供应证的人找了一个对象属农村的 , 那么这个对象就称为“半边户” , 只能吃“议价”粮 , 议价粮可比商品粮要昂贵得多!粮油、副食品都要票 , 每购买一次粮 , 都要在粮油供应证上做记载 。 如果哪个有北京、上海、武汉大城市的粮油供应证 , 那他找对象的条件都要升好几级!


粮票的记忆

粮票的记忆// //

记忆很深的是小镇上有一位很漂亮的姑娘 , 十里八乡健壮的、勤劳的、帅气的小伙子都来求亲 , 但是姑娘始终不为所动 。 原来姑娘有一个条件 , 要找一个吃商品粮有粮油供应证本本的小伙 。 可是有粮油供应证的小伙又嫌弃姑娘是农村户口 , 没有粮票吃粮食 , 漂亮有什么用?漂亮又不能当饭吃!高不成低不就 , 姑娘迟迟未嫁 。 亲友们都劝姑娘 , 放低条件 , 农村的好小伙那么多 , 干嘛一定要找吃商品粮的?姑娘始终不为所动 。 一晃姑娘就到了二十八九的年龄 。 姑娘放出话来 , 如果找不到吃商品粮的 , 一辈子不嫁 。 只要是吃商品粮的 , 条件差点也可以 。 后来媒人又上门了 , 说有一个刚死了老婆 , 快50岁的吃商品粮的男人 , 问姑娘嫁不嫁?姑娘一咬牙 , 嫁!于是两相欢喜 。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 吃、穿、用 , 必须要有各种票 , 吃饭要用粮票 , 买油要用油票 , 吃肉要用肉票 , 吃鸡蛋要用鸡蛋票 , 穿衣服要用布票 , 洗澡要用肥皂票等等 , 人们的生活就是按计划生存 。 若没有这些票 , 那简直无法生活 。

父亲一直工作在粮食部门 , 他对他的工作充满了热爱 。 年轻时候的父亲经常出差 。 常去的城市是省内城市 , 这时带上湖北省粮票 , 就可以随便去饭馆吃饭了 。 有时候父亲要押运粮食到外省 , 这时本地本省的粮票就不能用了 , 必须兑换成全国的通用粮票 , 有一次父亲和同事一起押送粮食到外省 。 去餐馆吃饭时 , 同事的粮票却怎么也找不着了 , 父亲省吃俭用 , 将自己的全国粮票跟同事一起共用 , 这样两个人才一起完成了几天的粮食押送任务 。 因为这个缘故 , 还成就了父亲与同事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佳话 。

后来父亲说起与同事的这段友谊时 , 我们很不以为然 , 您不就是和同事共用了几天粮票吗?有什么了不起的?那几斤粮票能值多少钱?人家念叨了大半辈子 , 真不容易 。 父亲一脸严肃的说 , 你是不知道 , 那个时候出门 , 如果没有粮票的话 , 即使你手上有钱 , 也是买不到吃的 。 有粮票 , 给吃的 。 没粮票 , 走人!这是国家政策规定的 。 连饿几天肚子 , 那是要死人的 。 说起饿肚子 , 父亲还讲了这个同事弟弟的故事 , 勉励我们要好好读书 , 否则就会吃苦头的 。

父亲说 , 这个同事的弟弟不爱读书 , 在1959年闹饥荒时差点饿死了 。 那年他的父母和弟弟在生产队里出工 , 每顿都吃不饱 , 他们家就挖野菜回来煮着吃 。 那时候田里的野菜都快被挖绝种了 , 甚至连桑树皮都被扒光了 , 也不够糊口 , 一家人从来没吃饱过 。 他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 饭量大 , 更是吃不饱 , 还要饿着肚子在生产队出工 , 他弟一天天消瘦 。 一次 , 他弟饿得实在受不了了 , 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到一个萝卜田里 , 想扯几个萝卜吃 , 结果被人发现 , 人家拼命的追赶他们 , 他弟本来身体就虚弱 , 此时慌不择路 , 一下子掉进田边的水塘 , 捞起来就剩一口气了 。 经过一年的调养 , 他弟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 他弟发誓 , 重回学校 , 发奋读书 , 坚决跳出农门 , 吃上商品粮 。 这个故事令我们唏嘘不已 。

1992 年10 月 ,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 , 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 , 实行购销同价 , 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 粮价放开后 , 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 , 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粮食产量显著增长 。 1993年 , 粮油实现敞开供应 , 粮票已无用武之地 , 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 , 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画上了句号 , 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 停止流通的粮票 , 被老百姓收藏着 。

说起粮票的收藏 , 父亲宝贝似的把一层又一层的塑料包装袋打开 , 露出里面叠得整整齐齐的粮票 。 这些粮票有的年代已经久远 , 发黄发暗了 , 没有收藏价值 。 有的虽然比较新 , 但因为当时发行量大 , 也没有什么收藏价值 。 但父亲固执地珍藏着它们 , 因为它们见证着中国计划经济的历史 。

听说某个年代发行量少的粮油票 , 它们的收藏价值还不菲呢 , 你们家有吗?


粮票的记忆

粮票的记忆// //


粮票的记忆

粮票的记忆// //


粮票的记忆

粮票的记忆// //

本文是《应城史话》用稿 , 有改动 。 《应城史话》即应城文史 。 就是普通老百姓眼里的今天 , 后代人眼里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