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以后的唐宋元明清 , 主流书风都是延续魏晋书风 。 那么何谓魏晋书风?魏晋书风之变又何以是承前启后的?在新出版的《魏晋书风》中 , 书法史学者刘涛认为 , 魏晋时期 , 楷书取代了隶书的正体地位 , 形成了以楷书为根基 , 以行书、草书为时尚的书风 。 而在这一时期 , 由于魏晋书家的张扬个性、潇洒才情 , 也形成了一股自矜自夸的风气 。 如王羲之“书比钟繇 , 当抗行;比张芝草 , 犹当雁行也 。 ”王献之被谢安问到:“君书何如右军?”王献之回答:“故当胜” 。 等等 , 诸如此类自矜自夸的故事 , 也不失名士风流 。

魏晋书风的转变

书法史上 , 书体的演进 , 带来正体字的转换 , 书风有过两次大变化 。

第一次发生在汉朝 , 隶书取代小篆的正体地位 , 文字书写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隶书时代 。

通行隶书的汉朝 , 隶书由古隶发展为八分隶书 , 速写体的草书建立规则形成了章草 , 这两种书体都在东汉中后期达到鼎盛 。 隶书时代 , 简约的小篆仍有一席之地 , 却是特殊场合露峥嵘 。 东汉后期 , 从隶书的俗写体衍生出行书和楷书 , 为下一个文字书写时代拉开序幕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皇象《急就章》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赵孟頫临《急就章》

第二次书风之变在魏晋 , 楷书取代隶书的正体地位 , 进入楷书时代 。 魏晋两百年间 , 形成了以楷书为根基 , 以行书、草书为时尚的书风 , 这就是魏晋新书风 。

魏晋书风之新 , 是新书体的兴起和流行 。

楷书、行书是汉末出现的书体 , 魏晋时自是新书体 , 并且很快盛行起来 。 早期楷书、行书还带有结构平正之类的隶书遗意 , 经过魏晋几代书家的书写实践 , 尤其是曹魏钟繇、东晋王羲之的加工整理 , 新书体成熟了 , 并在王羲之笔下形成“斜划紧结”的“今妍”面貌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钟繇小楷《宣示表》

魏晋时期 , 草书仍是时兴的书体 , 但面貌发生了改观 , 先是从章草的俗写体演变为西晋卫瓘那样流便的“草稿” , 而后王羲之完成了章草的革新 , 写出了笔势纵引的“今草” 。

魏晋书风之新 , 也有技法之新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张芝草书

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书写技法 , 与篆书、隶书明显不同 。 经过王羲之的革新 , 这三种书体都形成了“今妍”的新面貌 。 形态的新面貌 , 自有相应的新技法 。 例如 , 用笔简易 , 一搨直下 , 俯仰向背 , 结字的欹侧 , 避就朝揖 , 等等 。 尤其是书写行书、草书 , 用笔连贯 , 映带牵连 , 笔势纵引 , 笔锋的正锋、侧锋、偏锋随着笔势自然转换 , 变化多端 。 新的技法 , 存有多种发挥的可能性 , 为书写者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

魏晋书风之新 , 还有文字书写的载体之新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王羲之《十七帖》

新书体兴盛的魏晋时期 , 文字书写的载体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宽幅的纸张取代了狭长的竹木简牍 , 进入写本时代 。 在柔软的纸上写字 , 运笔的摩擦感不同于竹木简牍 , 书写更加流利 , 便于充分发挥毛笔“笔软则奇怪生焉”的书写功能 。

纸张的幅面比简牍宽得多 , 可以连续书写十数行文字 , 也就便于书家发挥连属的笔势 , 不但使书家带来书写的新感觉 , 也为观赏者带来新的审美感受 。

魏晋之后进入南北朝 , 分裂是这段历史的特征 。 然而 , 早在4世纪前期 , 南方是东晋 , 北方是十六国 , 已是裂土而治 , 南北书风也形成了分野:南方“今妍” , 北方“古质” 。

南北朝的一百七十年间 , 新书风的主流在南方 。 5世纪末 , 北朝看齐南朝文化 , 书法汇入江左相传的新书风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王羲之《兰亭序》

魏晋时代 , 书家荟萃 。 当时书家推崇的书家 , 亦即书家中的书家 , 前有汉末的张芝、魏国的钟繇 , 后有东晋“二王”父子 。 从魏晋的角度看 , 杰出代表是钟繇和王羲之 , 人称“钟王” 。 但是 , 将楷、行、草书全面推向“今妍”之境的书家是王羲之 。 他是魏晋书风的受益者 , 也是新体书法的完成者、集大成者 , 人称“书圣” 。 王羲之书法的影响力 , 一直延续到今天 , 成为中国书法的著名符号 。

魏晋书风在书法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 , 也是划时代的一页 。 魏晋以后的唐宋元明清 , 主流书风都是延续魏晋书风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王献之《中秋帖》

汉晋书家的自矜自夸

书法家的自我夸耀 , 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期大书家蔡邕那里 。 唐朝张怀瓘《书断·中·韦诞传》记载:“蔡邕自矜能书 , 兼(李)斯、(曹)喜之法 , 非流纨体素 , 不妄下笔 。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熹平石经》石碑

蔡邕是书家 , 也是学者 , 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 擅长碑铭这种文体 。 东汉立碑颂德的风气极盛 , 许多名士的碑铭都是聘他撰文 。 蔡邕还做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 , 熹平年间 , 他和几位大臣联名上书 , 要求订正儒家经典 , 刻立石经碑 , 得到汉灵帝的批准 。 刻成的石经碑 , 共四十六通 , 立于洛阳太学 , 后人称为《熹平石经》 。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把儒家经典的标准文本刻在碑上 , 又是蔡邕等人书丹 , 当时“后儒晚学 , 咸取正焉” , “观视及摹写者 , 车乘日百余两 , 填塞街陌”(《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传》及李贤注引《洛阳记》) 。 观石经 , 既可看到经典的正规文本 , 亦可摹写标准的隶书 。 《熹平石经》并非蔡邕一人书丹 , 他的书名大 , 以至于后人只说蔡邕书碑 。

东汉草书家张芝与蔡邕是同时人 , 都生活在东汉中后期 , 也自矜能书 。 但是 , 蔡邕的自矜不针对任何人 , 而张芝则是针对当时另外两位草书家而发 ,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草书序》说:

罗叔景、赵元嗣者与伯英同时 , 见称于西州 , 而矜此自与 , 众颇惑之 。 故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 , 下方罗、赵有余 。 ”

罗叔景、赵元嗣就是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提到的罗晖、赵袭 。 他们也是一副自矜的派头 , 颇能惑众 , 引起张芝的反感 , 所以自称“下方罗、赵有余” , 这样说 , 就有与人争胜的味道了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张芝草书

汉魏时 , 士族名士间流行臧否人物的风气 , 他们的品评 , 重节操 , 论才性 。 文学之士陶染其间 , 则以己之所长贬斥人之所短 , 曹丕所谓的“文人相轻” , 就是概括这种现象 。 张芝轻视罗、赵 , 大概是书家之间“相轻”的先例 。

张芝有一众弟子 , 其中韦诞(仲将)名列“曹魏五家” 。 他能篆书、草书 , 尤其擅长大字榜书 , 所谓“尤精题署” 。 洛阳、许、邺三都所建宫观 , 朝廷皆令韦诞题署 。 韦诞也是一位自矜能书的书家 , 声称:“夫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 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 , 兼此三具 , 又得臣手 , 然后可以建劲(径)丈之势 , 方寸千言 。 ”韦诞的自矜自美 , 类似蔡邕 , 不针对别人 。

西晋草书家索靖的自矜 , 又是一种方式 。 他的草书 , “传(张)芝草而形异” , “甚矜其书 , 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 。 ”(王僧虔《论书》)索靖称自己的草书“银钩虿尾” , 很像为自己做书法广告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

东晋时代 , 自矜而争胜的风气更盛 。 王羲之书法原不及小他数岁的庾翼 , 四十岁之后书名大盛的时候 , 连庾翼家的子弟也学王羲之 , 庾翼时任荆州刺史 , 出镇在外 , 知道后很不高兴 , 修书都下:“小儿辈乃贱家鸡 , 皆学逸少书 , 须吾还 , 当比之” 。 谢安也很看重自己的书法 , 他是王羲之的好友 , 羲之去世时 , 王献之才十八岁 , 谢安曾经抄写嵇康的诗送给献之 。 后来献之渐有书名 , 为人所好 , 但是谢安“得子敬书 , 有时裂作校纸” , 显示自己的名士风度 。 东晋末年 , 桓玄权倾一时 , 喜好收藏“二王”父子书法 , 他自矜其书的方式是“自比右军” 。

争胜的典型 , 当推羲献父子 。 王献之曾经作笺十许纸与简文帝 , 后题“民此书甚合 , 愿存之” , 这是自美的例子 。 后来他连父亲王羲之也不放在眼里 。 虞龢《论书表》记载 , 谢安曾经问献之:“你的字与右军相比 , 你觉得何如?”他答道:“当然是我比他强 。 ”谢安婉转反驳:“别人可不是这样认为 。 ”子敬一步不让:“世人哪里能知道!”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王献之 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碑文与拓本对照图

王献之说自己胜过王羲之 , 是泛泛而言 , 时人很难认同 。 但5世纪前期的几十年间 , 献之的书名确实掩压羲之 , 正如梁朝陶弘景所说的那样:“比世皆高尚子敬……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 , 于逸少(王羲之)亦然 。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唐朝书论家特别欣赏王献之的行草书 , 李嗣真说:“子敬草书 , 逸气过父 , 如丹穴凤舞 , 清泉龙跃 , 倏忽变化 , 莫之所成 , 或蹴海移山 , 或翻涛簸岳 。 ”(《书品后》)北宋米芾喜好王献之书法 , 称“子敬天真超逸 , 岂父可比”(《书史》) 。

王献之是与父亲争胜 , 王羲之争胜的对象则是汉晋书家顶礼膜拜的张芝和钟繇 , 他自夸的口气要比王献之大得多 。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

(王羲之)每自称:“我书比钟繇 , 当抗行;比张芝草 , 犹当雁行也 。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 , 池水尽黑 , 使人耽之若是 , 未必后之 。 ”

张芝以草书称圣 。 钟繇擅长铭石的隶书 , 抄写奏章的楷书 , 通尺牍的行书 , “三法皆世人所善” , 尤以楷书、行书著称 。 王羲之每每说自己“抗行”钟繇 , 表示不相上下 , “雁行”张芝 , 是承认自己后于张芝 , 但羲之又说:“张芝临池学书 , 池水尽黑 , 使人耽之若是 , 未必后之 。 ”王羲之这样攀比“钟张” , 看似分别相比 , 实是夸耀自己兼具两位书法巨子之长 。 羲之的争胜自夸之言 , 成为南朝人评说右军的依据 , 庾肩吾《书品》推崇右军“兼撮众法 , 备成一家” 。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魏晋书风”:王羲之父子皆有自矜自夸处 , 然并不失名士风流// //

《魏晋书风》 ,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汉晋书家的自矜自夸 , 无非是显示洒脱的名士做派 , 以高声价 , 只有著名书家才玩得起这样自信的游戏 。 到了南朝 , 竟然发生帝王与士族书家王僧虔“赌书”争第一的场面 , 就显得滑稽可笑了 。

(本文节选自刘涛著《魏晋书风》 , 作者刘涛是书法家、书法史学者 , 《魏晋书风》是其研究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的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