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大“名马”今何在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在青海 , 有很多地名被冠以“马厂”或“马场”的名字 , 比如乐都的马厂乡、民和的马场垣 , 还有更多关于“马”的地名 , 像湟中的骟马台、贵南的过马营等等 。 作为全国四大牧区之一 , 马在青海似乎是司空见惯 。 历史上 , 青海至少有过三大“名马” , 并且各自演绎出一个个传奇故事 。


青海三大“名马”今何在

青海三大“名马”今何在// //


青海三大“名马”今何在

青海三大“名马”今何在// //

青海骢:哥不是个传说

青海骢是被写入史书的青海名马 , 但其诞生却被赋予神话色彩 。 据《隋书》记载:吐谷浑有青海 , 中有小山 。 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 , 言其龙种 。 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 , 因生骢驹 , 日行千里 , 故世称青海驹 。

《北史·吐谷浑传》的记载也相差无几:青海周回千余里 , 海内有小山 。 每冬冰合后 , 以良牝马置此山 , 至来春收之 , 马皆有孕 , 所生得驹 , 号为龙种 , 必多骏异 。 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 , 放入海 , 因生骢驹 , 能日行千里 , 世传青海骢者也 。

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 , 青海骢是典型的“千里马” , 是在青海湖的海心山诞生的 , 是吸收了天地精华自然受孕的龙种 。 正是因为身世过于传奇 , 青海骢被不少人解读为是骏马的代名词 , 而非一种马的特指 。 那么 ,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青海骢这个马种呢?

我们不妨走进历史 , 寻找青海骢的蛛丝马迹 。 从目前的史料记载来看 , 青海骢始于吐谷浑时期 。 吐谷浑是青海历史上的一个古老国家 , 也是一个游牧民族 , 自然和马息息相关 。

历史上 , 唐太宗特别喜欢马 , 他自己的陵墓中 , 就有他生前所爱的6匹骏马的壁画 。 唐太宗不仅爱马成癖 , 还有一套识别良马的本领 。 在虎牢关战役中 , 窦建德军中有一个叫王琬的 , 骑着隋炀帝的御马出来挑战 。 唐太宗一看 , 赞不绝口 , 认为这是一匹真正的良马 , 命令将士们冲入敌阵 , 将王琬连同骏马一并擒获归来 。 唐太宗给这匹马取名黄骠骢 , 晚年还带着它远征 , 不幸中途死亡 。 唐太宗非常哀伤 , 命乐工创作了《黄骢叠曲》 , 来慰藉自己的情怀 。

唐太宗还留下了一些咏马的诗篇 , 其《咏饮马》云:“验骨饮长泾 , 奔流洒络缨 。 细纹连喷聚 , 乱荇绕蹄萦 。 水光鞍上侧 , 马影溜中横 。 翻似天池里 , 腾波龙种生 。 ”从此篇“翻似天池里 , 腾波龙种生”诗句中不难看出 , 青海骢确实存在 。

唐初 , 吐谷浑和大唐多有交集 , 甚至还迎娶了唐朝的弘化公主 。 青海有历史记载以来 , 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 。 吐谷浑原是辽东鲜卑族慕容部落移牧青海而来 , 在这个过程中 , 吐谷浑吸收羌、鲜卑等民族的养马知知识 , 养马技术日渐成熟 , 马匹成为和中原交易的主要产品 。 唐朝在赤岭 , 也就是现在的日月山开辟茶马互市 , 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 赤岭是青海湖的门户 , 青海湖的青海骢肯定就在交易之列 。

浩门马:马踏飞燕几千年?

在很多城市都有一个雕像 , 特别是旅游城市 , 那就是马踏飞燕 。 马踏飞燕别称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 , 为东汉青铜器 , 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 , 身长45厘米 , 宽13厘米 , 重7.15千克 。 形象矫健俊美 , 别具风姿 。 马昂首嘶鸣 , 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 , 腿蹄轻捷 , 三足腾空、飞驰向前 , 一足踏飞燕 。 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 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 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

毫无疑问 , 马踏飞燕是国宝 , 出土后引发强烈轰动 , 也引发学术界关注 , 有关马踏飞燕中的马到底是什么品种 , 也引发争议 , 主要有四种说法 。

一说是“天马” 。 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早期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马形象:头大 , 颈粗 , 躯长 , 四肢短壮 , 但骑行速度相对不快 。 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马、陕西秦兵马俑出土的陶马等 。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则不同 , 它体型高大 , 腾空飞驰 , 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 。

二说是“神马” 。 神马又叫“天驷” , 骑行神速 。 “天驷”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 , 名“房” , 亦称“马祖神” 。

三说“紫燕骝” 。 骝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红色骏马 , 骑行速度快 , 如飞燕般 。

四说是青海浩门马 , 也就是“特勒骠” 。 特勒骠本是唐太宗所拥有的“六骏”之一 , 它与铜奔马扯上关系是因为其奔跑的姿势:一侧前后腿同时凌空腾踔 , 这叫“对侧步”;而常见的都是两侧前后脚同时抬起 , 称为“对角步” 。 能跑“对侧步”的马是特种良马 , 非常稀少 , 中国青藏高原的浩门、囊谦产这种马 。

浩门马亦称“大通马” , 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麓、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 , 以产区在大通河流域而得名 , 是中国著名马种之一 , 属蒙古马系 。 浩门马挽乘兼用 , 体格中等 , 体质结实 , 步伐灵活敏捷 , 善于翻山越岭 , 是优良的乘用战马 , 善走对侧步 , 俗称为”走马” , 是青海省农业生产的重要耕畜之一 。


青海三大“名马”今何在

青海三大“名马”今何在// //

河曲马:“汗马功劳”说的就是它

河曲马主要属于挽乘兼用型 , 体质结实干燥或显粗糙 , 头较大 , 多直头及轻微的兔头或半兔头 , 耳长 , 形如竹叶 , 鼻孔大 , 颚凹较宽 , 颈长中等 , 多斜颈 , 颈肩结合较好 , 毛色以黑毛、骝毛、青毛较多 , 其他毛色较少 , 部分马头和四肢下部有白章 。

河曲马并不是青海独有 , 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处的黄河第一弯曲部 , 就是它的出生地 。 在青海 , 河曲马又被称为河南马、贵南马等 , 即集中于黄南州的河南县、海南州的贵南县 。

河曲马挽力强 , 能持久耐劳 , 对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 与内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 。 据史料记载 , 河曲马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 因其分布区处在黄河河曲地带 , 1954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正式定名为“河曲马” 。

河曲马在我国战争史上战功赫赫 。 汉朝时 , 朝廷为改良中原地区的马种 , 曾引西域的优良马种汗血马放牧于青海一带 , 这些马的后代为汉朝征讨匈奴立下“汗马功劳” 。 在蒙古大军南征大理时 , 忽必烈指挥大军在水草丰美的河曲地带大量牧养军马 。

河曲马是一个古老的马种 , 历史上曾称之为吐谷浑马 。 古羌人以游牧为生 , 逐水草而居 , 他们在黄河九曲之地 , 培养出了一种良马 。 当年秦人从羌人那里得到了河曲马 , 运用于军事 , 并训练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 没有羌人河曲马装备起来的秦国骑兵 , 就没有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 今天 , 我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中还可以看到秦人河曲马部队的风采:满身铠甲的武士坐在高大的马上 , 威风凛凛 。

据贵南县文联干部许少海介绍 , 贵南历来是养马的集中地 , 曾有专门的军马场 , 所养的就是当地的河曲马 , 也被当地人称为贵南藏马 。 采访人员不久前在贵南县举办的一次赛马会上看到 , 当地马匹虽然个头不高 , 跑起来却疾如闪电 , 很多从北京等地买来的“大长腿”完全不是它们的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