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棺内呐喊,西境有人进犯,不使戎马度崤函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 , “晋文公卒 。 庚辰 , 将殡于曲沃 。 出绛 , 柩有声如牛” 。 里面说 , 将有西边的军队过境,我们要攻击他 。 文公的这句话 , 揭开了崤函之战的序幕 。

一、晋秦立国

晋的立国 , 《史记·晋世家》记载是:“武王崩 , 成王立 , 唐有乱 , 周公诛灭

唐…… , 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 唐在河、汾之东 , 方百里 。 ”唐国就是后来的晋国 。 唐立国时间 , 近年确认为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034年) 。 秦的立国 , 《史记?秦本纪》记载是:襄公七年春 , “周避犬戎难 , 东徒洛邑 ,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 , 赐之岐山以西之地 。 ……襄公于是始国 。 ”秦襄公七年是公元前770年 , 这样 , 秦国比晋国晚立270年 。


文公棺内呐喊,西境有人进犯,不使戎马度崤函

文公棺内呐喊 , 西境有人进犯 , 不使戎马度崤函// //

崤山的沟壑山路

晋献公十八年 , 秦穆公也荣登秦公宝座 , 晋献公与秦穆公一东一西 , 两人都嗜好开疆辟地 。 《荀子?仲尼》说晋献公“并国十七 , 服国三十八” , 晋献公二十二年 , 晋已灭魏 , 灭芮 , 灭虞 , 灭虢 , 南疆已扩展到黄河南岸 。 而秦穆公时期 ,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用由余谋伐戎王 , 益国十二 , 开地千里 , 遂霸西戎” 。 “西戎”是古代对西部民族的总称 , 秦穆公至此有了“西戎霸主”的称号 。 这样 , 秦晋两国本来相隔数百里 , 经过两人东拓西扩 , 使秦晋成为了壤土相接 , 山水相连的邻邦;晋献公与秦穆公本来素昧平生 , 现在却成为邻里翁婿 。

《史记?周本纪》称 , 此时正是“诸侯强并弱 , 齐楚秦晋始大”的时期 , 但晋国国势要强于秦国 。 晋献公灭掉的芮国、魏国、虢国和虞国 , 其位置均在崤函一线的要冲之地 , 崤山与函关 , 均是扼守中原阻秦东进的要塞 。 素有“崤山天险扼东西 , 函谷雄关锁中原”:“双峰高耸大河旁 , 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 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虽然晋国当时并未称霸 , 但显然已成为北方强国 。

二、落入漩涡

《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四年 , 穆公“迎妇于晋” 。 晋献公将女儿晋姬嫁给秦穆公 , 虽然是向秦国示好 , 但也是为了发展晋秦关系 , 使秦国成为晋国的追随者 。

晋献公晚年宠信骊姬 , 废长立幼 , 公室出现了争立之乱 , 使晋国这个原本强盛的国家 , 一下子跌落到受制于秦的漩涡之中 。 晋献公死后 , 他确立的两位幼子奚齐、卓子被下臣所杀 , 晋人将目光盯向外出逃亡的公子重耳和夷吾身上 。 重耳本来比夷吾更具人格魅力 , 其声望口碑皆在夷吾之上 。 但迎立大臣见到重耳时 , 他却以“大仁 , 大德 , 忠孝 , 礼义”表示谦让 , 使晋君的迎立出现了权变之机 。


文公棺内呐喊,西境有人进犯,不使戎马度崤函

文公棺内呐喊 , 西境有人进犯 , 不使戎马度崤函// //

崤函锁钥函谷关

秦穆公开始干预晋的“内政” , 派公子絷直接插手晋君迎立事宜 。 夷吾在向公子絷行贿后 , 又作出“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的承诺 , 秦穆公权衡利弊求其下 , 违心地作出了护送夷吾回国为君的决定 。 但夷吾为君后背信弃义 , 出尔反尔 , 不仅未兑现自己的诺言 , 反而向有恩于晋的秦国发动进攻 , 使晋国无端地背上了“不仁不义”的骂名 。 夷吾发动的韩原之战 , 又导致了晋的惨败 , 晋惠公夷吾被秦国擒获 , 这时他再次表示愿“献其河西地” , 并遣送“太子圉为质于秦” , 这样 , 晋惠公才被释放回国 。

秦国从得到承诺到实际获得“河西之地” , 其间大约五年时间 。 秦国获得“河西之地”后 , 距崤函要津仅有百里之遥 , 实际上等于获得了进入崤函的前哨阵地 。 《左传?僖公十五年》称:“韩原之战可称为‘秦可以霸’的一战” , 对秦国而言 , 它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

三、秦晋之好

晋惠公十四年(公元前637年)惠公夷吾死 , 公子圉逃回晋国即位 。 由于公子圉多次交恶于秦 , 秦穆公决定再次干预晋国内政 。 他选择了从楚国赴秦的重耳 , 又将年轻貌美的女儿穆姬嫁给62岁的重耳 , 使重耳成为他的老翁女婿 。 秦穆公将女儿嫁给重耳 , 显然又是着眼于晋秦的关系 , 使晋国成为秦的追随者 。

此时也着实为晋秦开创了一段黄金交往期 , 《史记?晋世家》记载的“泛舟之役”;《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的两国将“陆浑戎于瓜州迁至伊川” ,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的“秦晋伐都”;《史记?秦本纪》记载的“秦穆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 , 杀王弟带”;《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的“秦军‘次于城濮’” , 助晋击楚等 , 这些均是秦晋合作的先例 。 只是在城濮之战后 , 晋文公“一战而霸” , 晋国获得了“南阳八邑” , 这“南阳八邑”多在崤函东部黄河一线 , 它成为阻挡秦国东进的障碍 , 使秦国大丧脑筋 , 秦穆公自然又平添了几分忧虑 。

晋文公七年(公元前630年) , 晋国与秦国的联军包围郑国 , 当郑人私下告诉秦国:“破郑益晋 , 非秦之利也”后 , 秦国便当即撤兵而去 。 这并不是秦国喜欢听郑国之言 , 而是郑国捅着了秦的软肋 , 秦顾及到了自己的利益 。 《史记?秦本纪》直言说:“晋之强 , 秦之忧也!”“秦穆公广地益国 , 东服强晋 , 西霸戎夷 , 然不能为诸侯盟主” , 岂不是天大憾事?如何能够迅速东进 , 已成为秦穆公许久淤积的一块心病 。

四、崤山之战

秦穆公等待的时机也许就要到来了 。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 , 恰好郑文公也死了 。 此时 , 帮助郑国把守城门的秦国将军送来情报 , 要求秦国派精兵偷袭郑国 。 在秦公室里 , 蹇叔和百里奚均持反对意见 , 他们认为:“经数国千里而袭人 , 希有得利者 。 且人卖郑 , 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情况告郑者乎?”《史记?秦本纪》 。 其意思是:经过几个国家上千里地去偷袭别人 , 能得到好处吗?有人将郑国消息告我方 , 我方就没人将情报告诉郑方?但秦穆公却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 在众大臣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 , 秦穆公决定孤注一掷 。 兴许是试探 , 兴许是冒险 , 兴许是固执其见以图侥幸 , 秦穆公派了三百辆战车 , 派孟明视三人为将 , 一路向郑国驶去 。

由秦国到郑国 , 必须经过函谷关和崤山中的一条险道 , 这是东去的必经之路 。 秦军夜行昼宿 , 入函关 , 过崤山 , 晋国军队均没有理会 。 秦军来到郑国边界后 , 却被郑国商人弦高用计谋所迷惑 , 他们估计袭击郑国不成 , 便改道偷袭滑国 。


文公棺内呐喊,西境有人进犯,不使戎马度崤函

文公棺内呐喊 , 西境有人进犯 , 不使戎马度崤函// //

崤山之战示意图

滑国是晋的盟约国 , 秦军偷袭滑国自然要承担风险 , 当偷袭滑国成功后 , 便急忙顺原路返回 , 滑国被袭的消息早已传到晋国 。 这时 , 晋国军队与陆浑戎军队已在崤山险道布置完毕 。 《史记?晋本纪》记载了当时的情况:“晋文公丧事未葬 , 太子襄公怒曰 , ‘秦侮我孤 , 因丧破我滑’ , 于是 , 发兵遮秦 , 兵于崤 , 击之 , 大破秦军 , 无一人得脱” 。 《左传?襄公十四年》作了更详细的记载:“崤之师 , 晋御其上 , 戎亢其下 , 秦师不复 , 我诸戎突然 。 譬如捕鹿 , 晋人角之 , 诸戎掎之 , 与晋踣之” 。 晋国军队的伏击战 , 在陆浑戎军队密切配合下 , 将秦军打得一败涂地 , 秦军全部被歼灭 , 孟明视三将也被晋军俘虏 。 “史籍”的记载 , 说明陆浑戎军队不仅参加了战斗 , 而且作战非常勇敢 , “诸戎突然 , 譬如捕鹿” , 使“秦师不复” 。 崤山之战 , 使秦穆公东进的计划被彻底粉碎 。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 , 带着“知秦不能东征”的遗憾辞世 , 时光又过了232年后 , 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秦献公即位 。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献公“镇抚边境 , 徒治栎阳 , 且欲东伐 , 复穆公之故地 , 修穆公之政令” 。 但秦献公的“东伐”宏愿也只能发发誓言而已 , 其始终未能见诸实施 。

公元前376年晋国灭亡 , 崤函天险地带属魏国属地 , 此时魏国已经崛起 , 成为三晋中最强盛的国家 。 魏国跨过黄河 , 重新攻占了秦国的西河地区 , 这使秦国增添了新的烦恼 , 秦国与魏国为西河争战数十年 , 秦国实在无暇东顾 。

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 秦国才强盛起来 。 此后秦国才得于入函谷关 , 跨越崤山天险 , 进入中原地区 , 但这是秦武王时代的事了 。

晋秦崤山一战 , 阻挡秦国东进三百年 , 对晋国南下东进 , 称霸中原 ,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

崤山之战古战场 , 在河南省三门峡西灵宝县 , 函谷关便耸立在这里 。 函谷关的含义是:“大山中裂 , 绝壁千仞 , 有路如槽 , 深险如函(匣子) , 关在谷中 , 因地得名 。 ” 雄伟的函谷关 , 险峻的崤山 , 厚重的文化积淀 , 使这里成为国家级历史遗产文化园区 , 是豫西重要的旅游胜地 。 (图片源于网络 , 若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