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涌动的西汉,汉文帝是怎样应对的?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 , 皇权是至高无上的 , 君尊臣卑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保证封建统治的关键之一 。 通常来说 , 古代皇位的传承都是由“父”传“子” , 但偶尔也会通过“兄终弟及”亦或是“禅让”的形式来对皇权进行交接 。 不同的皇权交接方式会对政局带来不同的影响 , 西汉汉文帝的皇位就恰巧不是通过正常的方式得来 , 而是通过“臣”立“君”的方式完成了最高权力的交接 。 这种独特的皇权交替方式为西汉初年的政局奠定了主基调 , 汉文帝本人也被这种政局所束缚 , 且终其一生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束缚 。

汉文帝即位的背景

汉文帝能够即位的直接原因在于宫内的权贵大臣们在吕后死后以强硬的手段肃清了“诸吕” , 平定了所谓的“诸吕叛乱” , 而“少帝”实际上并非汉孝惠帝刘盈的亲儿子 , 乃是吕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而扶持的傀儡皇帝 。 为了保住”汉家天下 , 刘氏宗庙“ , 以周勃为首的大臣决定废除少帝 , 迎立外戚“谨良”的代王入宫为新皇 。

粗一看大臣们的逻辑似乎非常严密 , 但实际上却有诸多疑点有待考证!

一.“诸吕叛乱”真实存在吗?

在吕后统治期间 , 其封赵王吕禄为上将军 , 统率北军 , 令吕王吕产统率南军 , 也就是说西汉中央集团的核心军事力量“南北军”皆被吕氏把控 。 而宫内的权贵大臣要铲除“诸吕”的理由则是源自于汉高帝刘邦“非刘氏王者 , 天下共击之”的誓言 。 但从实际行动上来说 , 吕氏并没有取刘氏宗庙而代之的举动 , 反倒是刘氏率先对吕氏动手 。

据《史记 吕太后本纪》中记载 , 硃虚侯刘章的老婆是吕禄的女儿 , 他由此得知了“吕氏家族的阴谋” , 于是暗中联络其兄齐王发兵讨伐诸吕 , 吕氏发兵迎击 。 此时的诸吕手握南北军 , 宫内大臣无法调动兵权 , 于是诱骗吕禄 , 谎称诸侯都支持吕氏三王的合法地位 。

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 , 刘氏所立九王 , 吕氏所立三王 , 皆大臣之议 , 事已布告诸侯 , 诸侯皆以为宜 。

吕禄对于这件事情的回应也耐人寻味 , 听完郦寄的说辞后 , 吕禄竟然准备归还将印 , 同时吕氏家族中的老人也有一部分支持归还将印的做法 。

吕禄信然其计 , 欲归将印 , 以兵属太尉 。 使人报吕产及诸吕老人 , 或以为便 , 或曰不便 , 计犹豫未有所决 。

这其实也就侧面体现了吕氏家族内心的野望和追求 , 他们所求顶多为保住吕后所给予吕家的荣华富贵 , 要说他们“欲危刘氏而自立”就显得有些泼脏水的意味了 。

二.“少帝”真的不是孝惠帝的亲儿子吗?

在史料中无法找到关于汉孝惠帝专宠皇后的记载 , 尤其是在让权于吕后之后 , 孝惠帝就过上了放纵的生活 , 几年时间若是和众多嫔妃没有产下一个子嗣才反而显得奇怪了 。 在孝惠帝有子嗣的情况下 , 吕后也没有必要找一个“他人之子”来做傀儡 。


暗流涌动的西汉,汉文帝是怎样应对的?

暗流涌动的西汉 , 汉文帝是怎样应对的?// //

汉文帝画像一

但在《史记》中周勃等大臣却一口咬定“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 , 皆非真孝惠子也” , 实际上并无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少帝并非孝惠帝的亲儿子 , 宫中权贵一口咬定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害怕“今皆已夷灭诸吕 , 而置所立 , 即长用事 , 吾属无类矣 。 ”少帝如果为真孝惠子 , 那么吕氏叛乱更不成立 , 而大臣们诛杀了诸吕 , 若是任由少帝成长 , 他们必然会遭到报复 , 为了自己的安全 , 他们必须要废掉少帝 , 而通过指控“少帝非真孝惠子”就可以以合法的手段清除少帝 。

三.为什么选择了代王刘恒?

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 , 代王刘恒并未参与 , 反倒是齐王热情的投入了到了诛杀诸吕的活动中来 。 要论各个刘氏诸侯王在清除诸吕中功劳最大者 , 非齐王莫属 。 另一方面 , 在经历了“诸吕叛乱”之后 , 齐王为汉高帝的嫡长孙 , 在身份上也是最适合接任皇帝职务的人 。 但最终齐王因为有强悍的外戚而被否决了 , 代王则因为外戚势力弱小而被选中 。

大臣们美名其曰是为了不造就另一个“诸吕” , 但实际上更多的还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 另一方面 , 少帝是否被废?选择谁来接任皇帝职务?等核心问题都由宫内权贵讨论决定 , 汉高帝的儿子如代王 , 孙子如齐王根本没有发言权 , 他们本应该是当事人 , 但反而处在了一个“被选择”的场景之下 , 这样的局势也是西汉初年政治特点成形的重要原因 。

文帝的应对

代王刘恒虽然一直在代国休养生息 , 但仍然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 对于此时“臣强主弱”的局势看得非常透彻 。 在入关后 , 汉文帝当夜即拜宋昌为卫将军 , 张武为郎中令 , 在此二人成功接掌兵权后 , 文帝才得以安心入睡 。 宋昌和张武都是跟随刘恒从代国入关的老臣 , 在宫内权贵已成一派的情况下 , 先令宋昌、张武等心腹夺其兵权无疑是文帝在关内站稳脚跟的第一步 。

汉文帝对于伸张皇权而做出的努力

西汉初年 , 汉朝的国力并不算强盛 , 在面对匈奴方面 , 汉朝一直是持防御姿态 , 而对于刚从代地来到关内的汉文帝来说 , 他的身边环绕了匈奴、诸侯王、宫内权贵、外戚这四股势力 。 终其一生 , 就是在这四股势力的包围中 , 运用其成熟的政治斗争经验 , 尽可能的扩张皇权 。 在汉文帝的奋斗目标之下 , 不少人的命运因此而被改变 , 他们是汉文帝向几大势力伸出的触手 , 试探着这些势力的底线 , 这里仅谈论汉文帝和宫内权贵的斗争 。


暗流涌动的西汉,汉文帝是怎样应对的?

暗流涌动的西汉 , 汉文帝是怎样应对的?// //

绛侯周勃画像

宫内权贵对于汉文帝的上位无疑是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 但这也导致了汉文帝受到了某些诸侯王的敌视 , 相对于匈奴和诸侯王带来的压力 , 汉文帝的外戚势力显得太过弱小 , 违背了汉朝“君尊臣卑”礼仪原则的宫内权贵反倒成为了汉文帝此时最大的靠山 。 在保证和宫内权贵保持良好关系的情况下试探他们的底线成为了汉文帝最常做的事情之一 。

薄昭是汉文帝的亲舅舅 , 他的身份非常特殊 , 可以说他是外戚、皇权和宫内权贵三方交流的桥梁 。 他和原代国的大臣不同 , 除了臣子的身份之外 , 他还是代王的舅舅 , 但在代王入关登基为帝之后 , 他又被归类到了“原代国集团”成员 , 和宫内的权贵对立 。 在宫内权贵邀请代王入宫称帝时 , 薄昭正是奉代王之命前往洽谈的人 , 相较于跟随代王入关的原代国大臣 , 薄昭更先和宫内权贵接触 , 也更多了一分亲近之意 。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 , 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 。

由于薄昭身份的特殊 , 许多汉文帝不便出面的事情就交由他来完成 , 在劝谕淮南王的书信中 , 体现出来的薄昭形象显然是一个温厚的长者 。 但到薄昭死之前 , 他在史书中的形象突然大变 , 由成熟稳重变得骄傲轻狂 , 甚至敢“妄杀文帝的使者” , 这种明显是挑衅皇权的举动 , 身为外戚的薄昭不可能不清楚 。 由此看来 , 其形象的大变是和汉文帝的政治需求有关 , 左右逢源的人也最可能众矢之的 。 薄昭虽然是汉文帝的舅舅 , 但也不过是文帝试探功臣的过程中一只随时可以舍弃的触手 。

薄昭之后是贾谊 , 贾谊的身份也很特殊 , 他和薄昭正好相反 , 他几乎是游离于权贵和外戚集团之外 , 毫无根基的人 。 在汉初的政治大环境中 , 倡导休养生息、清静无为才是主流 , 而贾谊毫无跟脚 , 却敢在这种环境下倡导易服色 , 兴礼乐这样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维护皇权的政治口号 , 显然是得到了汉文帝的暗中支持 。


暗流涌动的西汉,汉文帝是怎样应对的?

暗流涌动的西汉 , 汉文帝是怎样应对的?// //

汉文帝画像二

贾谊的悲剧人生令人同情 , 这也是由于西汉初年的政坛局势所导致的 , 汉文帝扩张皇权的前提条件是不打破和宫内权贵的平衡状态 , 仍然获取大臣的支持以对抗来自日益崛起的诸侯王势力 。 贾谊的主张显然触及了大臣的底线 , 所以他也成为了汉文帝舍弃的对象 , 是西汉初年皇权扩张与宫内权贵互相倾轧的牺牲品 。

虽然薄昭和贾谊都被汉文帝所舍弃 , 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 汉文帝也并不总是失败 , 宫内权贵也相应的做出了让步 , 而被这些权贵舍弃的就是扶持汉文帝上位的第一功臣——周勃 。

诛杀诸吕的过程中 , 周勃是主心骨 , 也正是他夺得了兵权 , 因此才奠定了诛杀诸吕的成功基础 。 但如此“功臣”在迎接代王时却吃了闭门羹 , 连和代王“私聊”的请求都被拒绝了 。 在代王登基为帝之后 , “第一功臣”周勃的封赏却差强人意 , 更有甚者 , 在《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中记载 , 周勃因为害怕被杀 , 而时常装备着防具 , 好好的一个“第一功臣”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岁馀 , 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 , 绛侯勃自畏恐诛 , 常被甲 , 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

其实很简单 , 周勃最大的罪过就是 , 身为臣子却有恩于君主!在本就“臣强君弱”的大背景下 , 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臣子 , 而臣子又该如何对待君主呢?汉文帝和周勃都是明白人 , 给周勃冷脸也正是为了杀一杀功臣集团的威风 , 向下传达“君尊臣卑”的礼仪观念 , 而周勃也因为深知这一点而感到害怕 。

小结

西汉初年看似休养生息的社会大环境下却始终暗流涌动 , 但无论是汉文帝还是宫内权贵都对皇权和大臣利益之间的摩擦选择冷处理的方式 , 这正是西汉初年政坛的最大特点 。 薄昭、贾谊和周勃 , 没有谁是不可以被舍弃的 , 汉文帝也好 , 宫内权贵也罢 , 相互倾轧 , 互相试探 , 但绝不触碰对方的底线 , 正是这样的政治大环境才能让西汉平稳发展 , 出现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