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明清两朝对于北方蒙古族地区的经略都极为倚重 , 治蒙方略也是有异有同 。 对于北方蒙古族地区 , 明清两朝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 但效果却迥异不同 , 天差地别:一个是竭尽全力搞对抗;一个是极尽所能玩联合 。 由此 , 清朝解决困挠中国历代王朝若干世纪的北方蒙古问题 , 使北方蒙古成为清朝的战略缓冲和边疆屏藩 。 明清两朝对北方蒙古族地区的经略的成败得失 , 使值得人们深入挖掘和总结的 。 今天 , 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侃一侃其中的异同……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

明清两朝的疆域对比足以说明对北方蒙古经略的成败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的相同点

北方蒙古族的赫赫有名正式源自明朝所推翻的元帝国 , 他们曾经所向无敌 , 建立起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 。 在明朝强盛之际 , 几次成功的北伐并没有彻底击垮北方蒙古族势力 , 反而退居塞外的蒙古族仍然对漠北、漠南和东北、西北等地进行有效控制 , 并时不时地向明朝发动军事进攻;在明朝中衰之时 , 蒙古更是举兵直逼北京 , 要不是有于谦等一批股肱之臣 , 获取明朝早就完蛋了 。 所以说 , 北方蒙古族地区对于明朝来讲 , 从其成立到其灭亡始终困挠着明朝 , 由此 , 明朝通过设置了“北方九镇”、迁都北京等等策略 , 来积极应对 , 试图来防御制衡北方蒙古 。

对于北方蒙古族的曾经的战绩和能力 , 使得尚处后金时代与明朝相互厮杀角逐之时 , 后金统治者就利用文化习俗的相近极力地拉拢漠南蒙古 , 这一政策的成功实施为后金最后战胜明朝做出了重要贡献 。 由此更加让清朝初期统治者对如何处理好、解决好北方蒙古族问题有着清醒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 。 既要建立满蒙联盟 , 又要防止蒙古族再度做大 , 这一问题是清朝初期统治者绕不开、推不掉的问题 , 必须着重慎重加以解决 。

由此 , 明清两朝都试图倾注国力来解决北方蒙古族地区 , 对于这一问题都是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 可以说明清两朝都把北方蒙古族地区作为治边安边的重点和难点 。 既然明清两朝都将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作为国家治理的重点 , 那么都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一是明清两朝对于北方蒙古族地区都采取大棒+胡萝卜策略 。 明初的洪武朱元璋以对元朝的极大仇恨 , 几乎举国之力 , 对北方残元势力进行轮番攻击 , 实施武力震慑 , 同时也积极地进行政治安抚 。 为了拉拢争取蒙古诸王和贵族 , 明朝对俘获的蒙古贵族施以厚礼相待 , 如对俘获的元主孙买的里八剌(名字太拗口)及其妃殡等 , 洪武朱元璋将之奉为上宾 , 封其为“崇礼侯” , 并写信告诉他的父亲蒙古可汗爱猷识里达腊 , 将他的儿子买的里八剌送回去 。 可见 , 和尚出身的洪武朱元璋对大棒+胡萝卜战略运用的还是相当不错滴 。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

胡萝卜+大棒

清朝在关外的时候 , 就多次对蒙古势力实施军事打击 , 正是后金强有力的军事威慑 , 为其对蒙古各部落的联姻、联盟等策略的实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 努尔哈赤在关外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 , 只是表面上形成了部族统一的局面 。 在清朝入关后 , 北方蒙古族势力也是一直不安定 , 在顺治和康熙两朝还发生过叛乱 , 西北边陲的准噶尔部还发动反清之战 。 这一局势直到乾隆时 , 才将其根除 。 实施的办法也是政治联姻+武力征服 。

二是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都注意借鉴历代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予以创新 。 在中国历史上 , 中原政权农耕文明与北方蒙古族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始终是相互冲突 。 明朝和清朝对北方蒙古族势力所采取的武力打击震慑、政治拉拢安抚、派遣使者通好等等手段 , 在历朝历代两种文明冲突中 , 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 但作为明朝和清朝的统治者 , 在很好继承前人的策略的同时 , 也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和发扬 。 先说明朝 , 在初期武力打击镇压并没有彻底解除蒙古威胁之后 , 明朝初期统治者意识到蒙古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 , 于是将主动出击的积极战略改为积蓄力量的积极防御 , 并采用招降安抚、通贡互市等政治、经济政策予以辅助和补充 。 在看看清朝 , 清朝统治者的借鉴经验较之明朝还是多了一点点 , 因为明在前清在后 。 清朝对归顺的蒙古族贵族保有原享特权 。 同时还建立朝觐制度、亦称年班和围班制度 , 邀请边疆民族上层到承德避暑山庄行围狩猎 , 类似今天的企业年会 。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

清朝的木兰围场狩猎年会

三是明清两朝对北方蒙古族地区均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 。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 , 曾动用过几十万的兵力、派遣过徐达、常遇春、蓝玉等重量级将领采取饱和式打击 , 但终未消灭北元残余势力 。 硬干是不行了 , 于是到了明成祖开始调整了策略 , 利用各方蒙古领王之间的矛盾和争执 , 采取“以夷制夷” , 即拉拢一批 , 打压一批的战术 , 从而来使蒙古各部内部之间相互消耗 , 相互牵制 。 在明成祖朱棣时候 , 曾经先后封瓦剌和鞑靼的领主为王 , 后又五次北上亲征 , 尽管没有实现“永清沙漠”的终极目标 , 但明朝这一“以夷制夷”的策略 , 起到了分化、平衡蒙古内部势力的作用 ,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方的防御压力 。 再来看清朝 , 早在后金时代 , 就对漠南蒙古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 而后又对漠北蒙古实施 , 最后竟成为清朝经略边疆地区的一个基本国策 。 清朝对蒙古所采取分而治之策略 , 具体体现于盟旗制度的建立与推行 。 清朝的统治者将秦始皇建立的郡县制在蒙古各部进行推广实施 , 建立盟和旗等行政区划 , 并明确盟旗长们互不隶属 , 旗长的任免权归藩院或清朝的派驻大臣管理 。 清朝的高明之处不仅在形式上分而治之 , 而且在权力掌控、行政区划上也分而治之 。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

清朝青海的盟旗分布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的差异点

明清两朝对于北方蒙古族地区的治理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 , 但又去明清两朝的综合国力、周边环境的不同 , 所以在对北方蒙古族地区推行政策上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 清朝较之明朝在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方面 , 其做法更符合实际、更有创新精神 , 所以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

一是明朝的“华夷观”与清朝的“中国论”两朝理念的迥异 。 先看明朝这边 , 朱元璋在登基做了皇帝之后 , 仍然沿用中国历代的的治国理念 , 即:反复强调自己是顺应天命 , 要求周边少数民族服从统治 , 称中原地区是中国、中国 , 而周边则是外夷 。 由此可以看出 , 明朝虽然对少数民族宣称“华夷无间” , 但这种理念是建立在汉族传统的逻辑思维模式之上的 , 这种理念不仅束缚了明朝统治者的意识和行为 , 而且也使得在处理与北方蒙古族地区关系时 , 显得高高在上 , 凌驾于人 。 说白了 , 在明朝时 , 少数民族族群根本不被认同 。 反观清朝 , 在清朝初期 , 按照明朝的想法 , 偏居一隅的后金就是夷 , 而明朝遗老则自认为是中华正统 , 所以关于华夷之说、正统之说一直在相互斗争 , 且比任何时期都激烈 。 但到了康熙主政后 , 则为了缓和满汉关系 , 开始采取怀柔政策 , 称以后禁止有夷狄之名的说法 , 并强调所谓的夷狄就是地域不同而已 , 但都是中国一份子 。 这种对传承几千年的“华夷观”否定 , 不仅展现出一代帝王的勇气 , 还显示出超然的智慧 。

清朝统治者对传统的“华夷观”进行了突破 , 强调了“中外一体、华夷一家”的“中国论” 。 这一重要理念的建立不仅突破了固有的华夷之说的藩篱局限 , 还成为清朝对北方蒙古族地区经略成功的重要思想前提 。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

清朝打破传统的华夷观 , 认为英国之流才为夷 。

二是明朝“以神道设教”与清朝“以黄教安蒙”的差异 。 明朝是相当重视宗教的教化功能的 , 正如我们很多金庸迷 , 在《倚天屠龙记》中所看到的的 , 朱元璋正式通过天下第一教——“明教”的力量取得天下的 。 或许朱元璋有过出家做和尚的缘故 , 所以明朝对宗教给予了很大关注和推崇 。 因此在明朝苦于和北方蒙古族势力之间长期战争而不能彻底干服、绞杀北方蒙古势力之时 , 就加大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促进力度 , 想通过宗教实现对蒙古各领主的教化和软化 , 以期舒服起思想和行为 , 促使北方蒙古势力放下屠刀 , 一心念佛 。 在这思想指引下 , 明朝统治者在北京印制经文、制造法器 , 送往蒙古地区 , 同时蒙古领主修建寺庙时 , 还支援工匠提供原材料 。 这些做法也的确起到一些作用 , 据史料记载 , 俺达汗俺酋就一心向佛 , 并从俘虏中找到一个藏传佛教的僧人 , 将之奉为活佛 。 后来在高拱、张居正和王崇古等人的因势利导之下 , 使得明朝北方边塞50多年内没有点燃烽火 。 当然这期间出现的戚继光功不可没 。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

美岱召——黄教在蒙古族地区的一个寺庙

要不说一浪更比一浪强呢 , 明朝极力推崇在北方蒙古族地区的发展壮大 , 使得藏传佛教在蒙古各部广受尊崇 。 清朝在没有入关之前 , 黄教已经成为蒙古族的主体黄教 。 也可以说 , 明朝苦心经营的所得来的果实等到清朝时是瓜熟蒂落 , 水到渠成了 。 到了清朝 , 蒙古领主和贵族也将黄教作为统治自己部族的重要手段 , 极力推崇和维护黄教地位 , 使受众对黄教唯命是从 。 正如魏源所说:以黄教柔驯蒙古 , 中国之上计也 。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

普京参观俄罗斯蒙古族藏传佛教寺庙

由此可以得出 , 推崇维护、传播发展黄教是清朝统治者实现对北方蒙古族势力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 , 而北方蒙古势力中的领主、贵族也利用黄教对自己部族进行控制 。 因此 , 到了清朝时期 , 黄教这种控制形成了层层传导、层层深入的叠加效应 , 这也成就了清朝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有效控制 。

三是明朝“以长城固边塞”与清朝“以蒙古为屏藩”的不同 。 明朝初期统治者在经过多次军事行动之后 , 深感通过武力难以彻底征服蒙古 , 难以消除蒙古威胁 。 由此就对发自秦始皇修长城、建关隘的老办法 , 进行创新升级 , 建立军事卫所、羁縻卫所、屯田戍边等方式 , 设立了北方九镇 , 最终形成了一北京为中心 , 北方九镇为节点、万里长城为防线的防御体系 。 这一防御体系看似固若金汤 , 但并未阻绝北方蒙古势力的不断袭扰 , 更没有阶段后金的最终入关取而代之 。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

清朝的统治者就英明的多了 , 估计对自身如何攻破这一看似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 , 或者是对战争由冷兵器想火兵器时代过渡的充分认知 。 因此 , 改变了明朝“以长城固边塞”的理念 , 提出了不专侍险阻 , 积极构建并实施了以北方蒙古族地区为边界屏藩的新理念 。 据说康熙在召见喀尔喀部时曾说:以前啊秦始皇大兴土石 , 修建长城 , 今天我们就拜托你们喀尔喀部 , 让你们来防御北方 , 这样会比长城更加坚固 。 这活说的是非常到位滴 , 别管康熙心里咋想 , 但听着着实让人舒服 。 这充分说明了清朝统治者的远见卓识 , 这一理念是对“华夷论”的否定 , 是对“中国观”的实践 , 更是对中国几千年边北方防防御观念的突破 。

清朝在前人的基础上 , 对治理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突破 , 改变了中国几千年北疆边防体系现状和理念 , 对最终实现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不可限量 。

四是明朝“武力对峙”与清朝“和亲联盟”的差别 。 虽然明朝也曾采取和亲联盟等措施来对付北方蒙古势力 , 但反观明史 , 从有明一代到终明之时 , 明朝和北方蒙古势力的武力对峙还是占据主导地位 , 要不然也不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明长城 。 明朝在与北方蒙古势力武力对峙中 , 所产生的巨大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明朝灭亡的脚步 。 而反观清朝 ,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 , 就看到明朝处理蒙古问题的重大失误 。 于是在清朝灭了明朝之后 , 清朝统治者充分地继承和创造地发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联姻”和联盟等政策 , 把这些政策制度化 , 并把以往的单向和亲变为满蒙双向嫁娶 。 正是这种相互双向嫁娶的和亲政策 , 使得中国北方两大游牧文明的得以融合 , 使得两大尚武民族得以和好 。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明清两朝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异同比较// //

综上可见 , 明清两朝对于北方蒙古族地区的经略有很多相同处 , 也有不少差异点 。 可以说 , 清朝在对明朝及其以前的历朝历代的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分析、对成功经验进行继承发扬的基础上 , 推出并实施了很多切合实际的新措施 , 建立并完善很多合乎时代的新机制 , 最终在如何经略北方蒙古族地区方面取得了前人所没有取得的新成果 。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 , 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朝代先后落幕 , 但明清两朝对于北方蒙古族地区的经略治理的成败经验是值得总结 , 也是值得今人去借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