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杨氏的标杆,他号称汉代的孔子,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关西孔子杨伯起”

对杨震而言 , 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学而优则仕” , 做出一番名垂青史的成就 , 还是投笔从戎 , 为国家立功异域 , 如班超所为?好像都不是 。 但 , 他父亲的人生成为了杨震的一个参考 。

真要论起来 , 杨震的家庭可谓是声名显赫 。 他的八世祖杨喜 , 曾因斩杀项羽有功而被封为赤泉侯 , 威震四方 。 他的高祖父杨敞 , 在汉昭帝时期做过丞相 , 青史留名 。 一个既出过将才 , 又出过相才的门第 , 自然是名声在外 , 高门望族 , 然而 , 杨震的父亲杨宝 , 却仿佛是家族中的一个另类 。


天下杨氏的标杆,他号称汉代的孔子,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天下杨氏的标杆 , 他号称汉代的孔子 , 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

杨宝的一生以学习教授欧阳生所传《尚书》为业 , 乃当世名儒 。 名儒入仕 , 在当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也是学儒者的追求 , 但杨宝却不为所动 , 因为他并不喜欢当时的官场 。 的确 , 哀、平年间 , 王莽粉墨登场 , 为破败不堪的西汉王朝披上了一层华丽但难解沉疴的衣裳 。 很多人都知道 , 汉帝国已是大厦将倾 , 难以扶持 , 以“安汉公”自居的王莽终有一天会变成“代汉公” 。 是啊 , 昏暗的朝廷 , 哀怨的天下 , 纵使多少有志之士也难以挽狂澜于青天 , 与其跟随众流堕入无边的黑暗 , 走向那万劫不复的结局 , 不如远离这混浊的天下 。

杨宝最终选择了终身不仕的道路 , 纵使王莽三番五次的派人征召 , 也一概不应 。 终莽一世 , 杨宝隐居民间 , 遁迹山林 , 潜心教学 , 醉心学术 , 世人不知其迹 。 很多人都笑他不识时务 , 但这是他的选择 。

曾经的选择 , 终成一生的践诺 , 杨宝终其一生也未曾出仕 , 其精神与气节受到了当时士人的推崇 , 就连光武帝刘秀也敬重万分 。 史书中的寥寥数笔 , 却也难以掩盖他的光辉 , 而这一切 , 都让年轻的杨震看在眼里 。

父亲的选择 , 深深影响了杨震 。 学儒之人 , 未必便要出仕 , 父亲用他的一生给自己做了个榜样 。 相比这些 , 对于前半生的杨震来说 , 遨游于书海之间 , 醉梦于典籍之内 , 或许才是自己本心之夙愿 , 正如他的父亲一样 。


天下杨氏的标杆,他号称汉代的孔子,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天下杨氏的标杆 , 他号称汉代的孔子 , 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

杨震的前半生 , 不 , 可以说大半生也都和杨宝一样 。 从小 , 他便在父亲身边学习欧阳生传下的《尚书》 , 长大后又继续跟着当时的太常桓郁接着学习《尚书》 , 不仅如此 , 其它诸子之书 , 杨震也多有涉猎 , 史载其“明经博览 , 无不穷究” , 其好学笃志之性 , 博得了当时诸儒的称赞 , 众人美其名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是弘农华阴人 , 字伯起 , 属于关西地区) 。

不仅如此 , 在漫长的数十年间 , 他无数次地拒绝了官府对他的征聘 , 不愿入仕官场 , 在他人眼中 , 他是一个只愿客居于湖 , 伴随青灯古卷终老的人 。 可杨震会最终选择这一结局吗?

人生中总有一刻会是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 面对选择 , 有人因此堕入黑暗 , 有人因此走向光明 , 这是命运的安排吗?也许吧 , 但更多是自己的选择 。 而对杨震而言 , 改变命运的那一刻是他的“知天命”之年 。

蛇鳣高升 , 我心有知

雨后的讲堂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与论道之声 , 淋淋的雨滴顺着屋檐落下 , 溅在院中池塘的荷叶之上 。 须发略微斑白的杨震倚靠在座椅之边 , 手中拿着刚刚翻阅过的木简古卷 , 抬头望了雨霁初晴的天空……

突然间 , 一只鹳雀飞到了讲堂之边 , 它不只从何而来 , 扑腾的翅膀将在座的众人着实惊到了一下 。

杨震看了看这位“不速之客” , 发现它的嘴里好像叼着什么东西 , 但还未等他细看 , 这只鹳雀便走到杨震的身边 , 放下的嘴里叼着的东西 , 然后扑腾的羽翼飞翔而去 。 众人凑近一看 , 原来适才鹳雀放下的 , 是三条鳣鱼 。 主讲之人趋步走到杨震身边 , 俯身将鳣鱼拾起 , 笑着对杨震说道:“蛇鳣者 , 乃卿大夫之象也 。 三者 , 三台之象也 。 先生自此升矣 。 ”对主讲的谶言 , 杨震却只是微微一笑 , 不作回答 , 继续展开竹简……


天下杨氏的标杆,他号称汉代的孔子,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天下杨氏的标杆 , 他号称汉代的孔子 , 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

但杨震的人生却正如“蛇鳣之谶”所言 , “自此升矣” 。 五十岁的杨震 , 出人意料的答应了入仕 , 从此平步青云 , 步步高升 。 他很快就受到了当时著名外戚邓骘的赏识 , 举为茂才 , 并迅速得到了升迁 , 直至做到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一系列地方大员之职 。

是什么让杨震一举抛弃大半生的追求以步入仕途?后人并不得而知 。 也许最重要的原因 , 是因为他是杨震 。

杨震终不是他的父亲 。 杨宝能够抛弃一切隐遁山林 , 但杨震做不到 。 在杨震的心中 , 他有着自己的追求与抱负 。 在杨震看来 , 父亲不愿在王莽朝入仕 , 是因为王莽是乱臣贼子 , 他篡夺了正统刘汉的天下 , 入仕新朝意味着对自己学识的背叛 。 但杨震所处的时代不同 , 刘汉依然是正统王朝 , 入仕其中符合杨震心中的儒家正统 。 但为何前半生的杨震不愿入仕 , 直到知天命之年才同意呢?也许 , 这依然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 因为曾经国家欣欣向荣的时代并不需要他杨震 , 但国家在一步步滑向深渊的时代 , 才需要他 。

杨震入仕之前的时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 经过明、章、和三帝的苦心经营 , 东汉王朝国家富强 , 文化昌盛 , 被后人称为“儒学最美的时代” , 但所谓盛极必衰 , 和帝之后的东汉则渐渐沉沦 , 开始步入一个黑暗的时代 。 特别自汉安帝刘祜继位以来 , 国家便永无宁日 。 塞外 , 少数民族动乱不止 , 烽火不熄 。 塞内 , 天灾人祸不止 , 百姓苦不堪言 。 但东汉政府 , 却是一派乌烟瘴气 , 宦官与外戚的专权轮番上演 , 而那些基层的官吏 , 则是尽可能的鱼肉百姓 , 好像他们的死活与其无关 。

杨震经历了东汉天下由盛转衰 , 由光明滑向黑暗的转折点 , 因此他心中比谁都更了解那个时代 , 也更心痛那个时代 , 所以 , 他选择在这个时候出仕 , 因为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 将这个日渐堕落的国家带回正轨 , 再重新回到之前那个令人向往的时刻 。 这是杨震的夙愿 , 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

但现实却是何等的残酷 , 让他猝不及防 。 在地方担任大员期间 , 杨震便开始精心挑选自己认为的品性端正 , 正直有才的人为朝廷任职 , 希望通过此举能渐渐洗尽染在帝国身上的污秽 。 但怎料这些他认可的人 , 却也难抵所谓的“时势”而跟着堕落 , 王密就是其中的代表 。

杨震前往郡国上任之时 , 路过昌邑县 , 昌邑县令是王密趁着暮夜带着十金送给曾经的老师兼提拔者 , 以聊表寸心 , 并言“暮夜无知” , 但被杨震严词拒绝 。

在杨震心中 , 是不是暮夜无关紧要 , 重要的是自己的行为对得起国家 , 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 暮夜虽然“无知” , 但我心有知 。

王密的行为无疑给了杨震一个重重地打击 , 此事给他博得了个清廉的美名 , 但他并不要这样的虚名 , 他要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 , 改变这个正在沉沦的国家 。 “暮夜却金”的美谈 , 里面却是杨震理想的一个破碎……

为正道而生

但杨震并未就此放弃 。

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 , 杨震被提拔为九卿之一的太仆之职(主管皇帝的车马以及国家畜牧业的发展) , 不久又升迁为太常(九卿之首 , 地位崇高 , 主管一切礼仪与文化教育之类的事务) , 正式开始了其在朝堂的任职 。

与担任地方大员不同 , 在中央任职让杨震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命运走向的决策事件中来 , 这相比于他不断地推荐人才以期改观东汉王朝 , 更接近于实现他的抱负 , 所以 , 他并未就此放弃 。

在九卿之位勤勤恳恳工作了四年之后 , 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 , 杨震被提拔为司徒(地位最高的三公之一) , 正式成为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者之一 , 对他而言 , 这是他去黑除暗的最佳时期 。 但是 , 让杨震感到越来越害怕的 , 是当自己一步一步接近权力的最中心的时候 , 他越能感受到黑暗……

永宁二年(公元121年) , 邓太后去世 , 常年感觉被压制的刘祜顿觉获得了解放 。 在整个东汉的历史中 , 长期存在着外戚与宦官的相互倾轧与夺权斗争 , 刘祜继位之后 , 则长期处在邓氏外戚的掌权之中 , 自己则没有大权 , 这让刘祜十分不满 。 邓太后死后 , 刘祜借手宦官之手 , 一举扳倒邓氏外戚 , 正式开启所谓属于他的新的时代 。 而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 , 刘祜大加封赏帮助自己夺权的亲信宦官 , 让他们掌握实权 , 江京、李闰、安帝的乳母王圣 , 以及王圣的女儿伯荣 , 是其中的“佼佼者” 。


天下杨氏的标杆,他号称汉代的孔子,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天下杨氏的标杆 , 他号称汉代的孔子 , 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

邓氏外戚虽然长期掌权 , 但本质上还是能够做到坚守原则与正道的 , 可这些一飞冲天的宦官人等 , 却丝毫没有正道而言 。 他们有的 , 只是对上讨好君主 , 对下鱼肉百姓 。 在他们的“努力”下 , 汉帝国变得更加乌烟瘴气 , 百姓更加民不聊生 。 而这一切 , 杨震都看在眼里 , 急在心中 。

杨震虽是一个儒生 , 但也嫉恶如仇 , 尤其是对这些祸国殃民之人 , 他心中充满了厌恶与痛恨之心 , 因为就是这些人 , 将杨震心中向往的天下敲打得粉碎 。 既然从入仕那天便决定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 那与他们斗争 , 则成为杨震义不容辞的使命 。

针对当时王圣母女干涉朝政 , 贪赃枉法的罪证 , 杨震给安帝上了一封长长的奏疏 , 在其中痛陈让王圣母女来乱政的危害 , 他引经据典 , 直言“牝鸡司晨”之害 , 只希望能让安帝明白一个道理 , 那便是为政不能任人唯亲 , 而应该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为国家效命 , 二者缺一不可!否则 , 国家只能是不断地走下坡路 , 百姓只能是不断地增加对国家的怨恨 。 但是 , 安帝并未理睬杨震的建言 , 不仅如此 , 他还将杨震的上书拿给王圣等人看 , 让她们心中顿时对杨震充满了怨恨 。

然而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 宦官和王圣母女见安帝无动于衷 , 便更加的大胆 , 他们不但贪赃枉法 , 还大肆结党营私 , 挥霍财力民力为自己修建园舍 , 供自己享乐 。 要知道 , 当时的国家正面临一系列的天灾人祸 , 外部战火不熄 , 内部灾异重重 , 百姓流离失所 , 哀鸿遍野 , 国家早已没有财力以应付所有的问题 , 可他们却如此所为 , 让多少正直之人流下了无奈与痛惜的泪水!

可杨震并未流泪 , 他只是不断地写着那些言辞恳切的奏疏 , 然后一封一封的呈给安帝看 , 他直言现如今国家面对的问题 , 没有人 , 没有钱 , 甚至没有活力!他指出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这些祸国殃民的宦官身上 , 是他们的胡作非为将原本大好的河山弄得残破不堪!言辞恳切之至 。 《后汉书》的《杨震传》中 , 不长的篇幅却满满都是他饱涵内心血泪的上书 。 杨震希望能够触动安帝哪怕一丝一毫的心弦 , 以改变一下这个黑暗的社会 。 然而 , 一切都像是石沉大海 , 杳无音讯 。

其实 , 这一切的黑暗并不在几个宦官身上 , 而在于安帝 , 正是他在背后的支持 , 他们才敢如此的为非作歹 。 然而 , 受制于所谓“君臣之义”的束缚 , 也许明知不可为的杨震 , 还是冒着得罪权贵的风险 , 不断地给安帝建言 。 因为纵使时局再黑暗 , 他仍然有要坚持的正道 。 但每一次他的坚持 , 则标志着他跟宦官们每一次的撕破面皮 , 属于宦官集团或者依附于宦官集团而获利的人 , 都在心中对杨震恨得咬牙切齿……

延光二年(公元123年) , 杨震转任太尉(三公之一 , 主管全国军事) 。 大鸿胪(九卿之一 , 主管诸侯以及少数民族事务)耿宝想攀附宦官李闰 , 就向杨震推荐李闰的哥哥为官 , 却被杨震当场拒绝 , 不光如此 , 其他一些有权有势的外戚或者宦官想要借杨震之手向上攀升的 , 都一并被杨震给拒绝 。


天下杨氏的标杆,他号称汉代的孔子,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天下杨氏的标杆 , 他号称汉代的孔子 , 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

他们如此举动 , 无非也就是想拉拢杨震 , 因为平日里他是他们的死敌 。 但惧于杨震的地位与威望 , 他们不好明摆着作对 , 所以想通过拉拢他来解决一个麻烦 , 如果杨震识趣 , 那皆大欢喜 , 但他们却太不了解杨震了 。 对杨震而言 , 拒绝他们的拉拢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因为这些人都是一些人渣 , 根本不够资格做官 , 他们是天下的蛀虫 , 是他杨震立誓要铲除的对象 。 但是 , 这些强硬的举动却大大得罪了这些权贵 , 并终于使他们认识到 , 杨震此人 , 已经留不得了……

为正道而死

中常侍樊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 他徘徊在外戚与宦官之间 , 借讨好双方之手而一步步高升 , 杨震等一干正直的大臣对他是尤其痛恨 。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 , 安帝东巡泰山 , 樊丰为了讨好贵戚并为了自己享乐 , 竟背着皇帝矫诏动用国家的财政来修建房屋!此事被杨震知道 , 于是 , 他连夜写好了弹劾书 , 并掌握了证据 , 准备等皇帝回来就告发他们 。 杨震相信 , 面对这样的重罪 , 安帝一定不会再跟以前一样轻描淡写了 。

的确 , 对这种触及了自己皇权的行为 , 安帝不会容忍 , 所以樊丰等人也感到了害怕 , 于是他们便决定先下手为强 , 借天象有变 , 诬陷杨震对赵腾和邓鸷事件心怀怨恨 。 邓鸷是邓氏外戚 , 也是杨震的提拔者 , 而赵腾是一个敢于上书皇帝批评时政的勇士 , 安帝一怒之下将其处死 , 杨震苦谏仍然无用 。 这两个人 , 都是让安帝相当忌讳的人 , 樊丰搬出此二人出来 , 让安帝顿时失去了对杨震的信任 。 之前准备的诏书与措辞 , 安帝一概不相信 , 相反 , 回京后的安帝立刻派人将杨震的太尉印绶收回 , 将其革职 。

经此变故 , 杨震终于明白 , 原来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 , 颓废的国家也无法再回天 , 因为这一切黑暗的源头不在他人身上 , 就在他忠于的皇帝身上 , 是他的昏庸 , 让这大好河山一步步的走向灭亡!

罢了罢了 , 世上的恶人太多 , 岂是他杨震一人能够全部扫清的?他已经尽力而为 , 但却心有不甘……

可宦官对杨震的迫害并没有终结 , 因为此时的杨震还在京城 , 他们害怕他会有翻身的一天 , 于是再次诬告杨震心有不服 , 早已厌倦杨震的安帝索性大笔一挥 , 将杨震贬出京城 , 遣送回籍 。


天下杨氏的标杆,他号称汉代的孔子,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天下杨氏的标杆 , 他号称汉代的孔子 , 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

多么的讽刺啊 。 数年之前 , 杨震带着一腔为国效命的热血来到洛阳 , 如今 , 却落得个被逐出京师 , 天下难容的下场 。 也许 , 他应该坚持他父亲的人生之路 , 醉心学术 , 不问世事 , 何必非得趟入这趟浑水呢?最终 , 自己又得到了什么?

杨震的心中有后悔吗?

有的 , 但恐怕并不是后悔他选择入仕这条不归路 , 而是不能完成他平日的夙愿:扫清妖孽 , 还天下一个太平!也许 , 曾经的“蛇鳣之谶”只是上天给他开的一个玩笑 , 给了他一个高升的机会 , 却并不能完成他的正道 。

也许世事就是如此 , 年已七旬的杨震不会不明白……

洛阳城西的几阳亭 , 杨震在一帮门生故吏与志气相投之士的搀扶下走到了这里 。 此时已是深秋 , 草木凋零 , 寒风四起 。 杨震挥手止住送行的众人 , 与他们一一作揖告别 , 因为此次相别 , 必是永别 。

杨震对众人说道:“死者士之常分 。 吾蒙恩居上司 , 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 , 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 , 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 , 以杂木为棺 , 布单被裁足盖形 , 勿归冢次 , 忽设祭祠 。 ”

从他被逐出京城那刻起 , 杨震便知道自己离死已经不远了 , 那些宦官绝对不会就这么轻易放过他 , 所以他才会有如此一番的感慨 。 杨震并不后悔自己在五十岁那年选择了入仕这条路 , 他唯一后悔的 , 就是没有替天下除掉这些奸臣贼子 , 以致自己无面目复见天下!何等的正义凛然 , 何等的慷慨激扬!

在场的众人无不涕泪横流 , 但杨震而微微一笑 , 闭目喝下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毒酒……

飞鸟鸣志 , 此魂犹存

杨震死了 , 他的尸体被众人准备运回他的老家安葬 , 但在路上却遭到了樊丰等派来的人拦截 , 他们要杨震死无葬身之地 。 杨震的棺椁被强行丢弃在路边 , 不得有任何人来收敛 , 否则格杀勿论 。 路过的百姓无论认不认识杨震的 , 都为其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

永建元年(公元125年) , 杨震死后一年 , 安帝刘祜暴病而卒 , 他的多灾多难的儿子刘保在另一帮宦官的扶持下登基 , 史称汉顺帝 , 原本陷害他的一干外戚宦官 , 包括樊丰等人被悉数诛杀 。 不久之后 , 杨震的门生给顺帝上书 , 请求替杨震平反 。

顺帝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 , 同时也感念杨震勇于与跟陷害自己的宦官们斗争 , 下诏给杨震平反厚葬 , 子孙加荣 。 而在下葬的十几天前 , 有一只不知名的大鸟飞到了杨震的坟前 , 在其墓前盘旋悲鸣 , 直至下葬之后才飞离而去 , 有人说 , 那只鸟就是当年给杨震送鳣鱼的鹳雀 , 它特意前来称颂他的忠义 , 顺帝听闻后 , 命人用中牢(用猪和羊祭祀)来祭祀杨震 , 世人也在杨震的坟前立了尊飞鸟石像 。

但杨震的忠义并不需要飞鸟来悲鸣 , 他是为了他的正道而生 , 也是为了他的正道而死 , 他的人生 , 是践行正道的一生 。

东汉的朝局并没有因为给杨震平反而从此走向光明 , 相反 , 是一步步地更加走向堕落 。 但在此中 , 无数与杨震相同的忠贞之士奋起反抗 , 纵使明知无力回天 , 纵使明知性命不保 , 却依然奋力向前 , 与黑暗搏杀 。 陈藩、李膺等“三君”、“八俊” , 仿佛都是杨震再世 。 但他们却并不是杨震 , 而是继承了杨震魂魄之人!


天下杨氏的标杆,他号称汉代的孔子,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天下杨氏的标杆 , 他号称汉代的孔子 , 入仕7年却客死他乡// //

唐代诗人胡曾曾作诗以颂其忠义:“杨震幽魂下北邙 , 关西踪迹遂荒凉 。 四知美誉留人世 , 应与乾坤共久长 。 ”

的确 , 杨震的美名值得世人流传 。

参考资料:范晔《后汉书》;翦伯赞《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