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旗帜陈嘉庚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华侨旗帜陈嘉庚

新华社福州7月30日电(采访人员邓倩倩、陈弘毅)位于厦门集美东南隅的鳌园内 , 有一位爱国归侨长眠于此 。 他的名字出现在厦门的学校、建筑、街道、公园中 , 也铭刻在乡亲、侨胞和一代代学子的心中 。 他 , 就是南洋侨领陈嘉庚 。

陈嘉庚 , 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 , 少年时赴新加坡随父经商 。 20岁 , 他回乡完婚 , 并出资2000元在集美建立惕斋学塾 。

1904年 , 由于父亲企业破产 , 而立之年的陈嘉庚以菠萝种植加工业起家 , 并套种橡胶成功 , 创业有成 。 1907年 , 他代还父债 , 在华侨社会中赢得信誉 。 而后 , 陈嘉庚以经营橡胶业为主 , 兼营米业、航运业等多种行业 , 于1925年前后事业达到鼎盛 。

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潮熏染下 , 陈嘉庚于1910年春加入中国同盟会 , 从物质上支援辛亥革命运动以及福建省财政 。

1912年 , 陈嘉庚筹办集美小学校 , 之后陆续创建中学、师范、幼稚园 , 以及集美水产航海、商科、农林教育等 , 形成集合各类学校与公共机构的集美学村 。 陈嘉庚坚信 , “教育为立国之本 , 兴学乃国民天职” 。 他亲自规划、监造中西合璧式的“嘉庚建筑” , 并礼聘名师 , 于1921年创办了厦门大学 。

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 , 陈嘉庚领导华侨社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 1937年10月 , 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 , 任主席 。 次年10月 , 他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 被推举为主席 。 陈嘉庚带头捐款购债献物 , 精心筹划组织 , 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 。 此外 , 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 , 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前线供应药品 。

1939年 , 陈嘉庚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 , 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 。 1940年 , 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 , 并发表演讲 , 盛赞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 , 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

1945年抗战胜利后 , 陈嘉庚重返新加坡 。 毛泽东为其题词“华侨领袖 , 民族光辉” 。 1948年5月 , 他致电毛泽东 , 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联合政府的建议 。 新中国成立后 , 陈嘉庚回国定居 , 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侨联主席 。 1961年8月 , 陈嘉庚因病在北京逝世 , 归葬于厦门集美鳌园 。

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追溯其与陈嘉庚的三次接触 。 他说:“嘉庚先生力主为社会办学 , 为国家培养人才 。 有诸多海外华侨校友传承了他的精神 , 归国办校 , 形成一种风气 。 ”

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陈呈说:“我们应该把嘉庚精神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 使之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爱国奉献的纽带 。 ”自2014年起 , 厦门市将每年10月定为“嘉庚精神宣传月” 。 集美区也在嘉庚遗迹遗址保护的基础上 , 以广播剧、文学、漫画、诵读等各种形式宣传嘉庚精神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