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梁启超"是一个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的名字 。 从中学时读他的《少年中国说》 , 到在历史课上了解到他与老师康有为力倡"维新变法" , 失败后流亡日本 , 创办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的《新民丛报》 , 再到后来回国 , 与学生蔡锷一起推翻袁世凯的荒唐复辟 , 后又成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他的很多故事 , 在他自己的文章中都有提到 。 本文仅仅与诸位分享一下这个出身"偏远"的伟人鲜为人知的少年故事 。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 , 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 , 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

年轻时的梁启超

以"爱国教育"作为"启蒙教育"

据梁启超自己描述 , 他的家乡在今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 。 这个地方太不起眼了——即使现在 , 大多数人可能也并不知道它在哪里 。 但在距离茶坑村不远的地方 , 便是当年南宋忠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殉国的崖山 , 当地还有几处纪念这些亡魂的忠祠 , 这就有故事了 。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 , 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 , 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

崖山海战遗址

"先世自宋末由福州徙南雄 , 明末由南雄徙新会 , 定居焉 , 数百年栖于山谷 。 族之伯叔兄弟 , 且耕且读 , 不问世事 , 如桃源中人 。 "(梁启超《三十自述》)

"且耕且读"据说是受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田可耕兮书可读 , 半为耕者半为儒"的影响 。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 , 十分敬仰那些为国捐躯的忠臣义士 , 他也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人 。 而梁启超 , 则是孙辈当中 , 梁维清唯一愿意带着同睡的孩子 。 内心十分敬仰那些为国捐躯的忠臣义士的梁维清 , 在饱含深情地向爱孙讲解悲壮的前朝往事的同时 , 不知不觉就在小朋友心里种下了国家、民族思想的种子 。

最好的家教 , 是带着孩子一起参与

新会梁家在当地虽然算不上殷实 , 跟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小他十几岁的江南蒋梦麟家相比 , 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老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乡下?100年前就有答案了 , 但也是有一定声望的人家 。 梁启超的祖父和父亲 , 都终生信守儒家传统道德 , 热心茶坑村的公共事务 , 比如组织男丁防盗、为不同宗族之间排解纠纷 , 甚至自费为村里浦路修桥等 , 颇得人心 。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 , 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 , 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

长辈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 , 也会经常带着梁启超一起 , 既为长见识 , 也为随时随地对他进行教育 。 长期浸润在这种环境中的人 , 心中的公心自然会常常超越私心 , 从而产生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导向 。

第一次挨打:"说谎"怎么就成了"盗窃"?

据梁启超自己说 , 他的母亲"温良之德 , 全乡皆知 , 我有生以来 , 只见我母终日含笑 。 "(梁启超《我之为童子时》)然而梁启超六岁时 , 有一次说谎被识破 , 便遭到母亲一顿严惩 , 不仅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鞭打 , 还长跪了半夜 。 尽管如此 , 他挨揍的理由却依然值得今天的父母借鉴 。

他母亲说 , 人之所以说谎 , 要么是做了不该做的事 , 怕受责罚 , 便称没做;要么是该做的事没有做 , 怕受责罚 , 便称已经做了 。 这二者本来就是错了 , 如果不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也就罢了 , 以后如果能够反应过来 , 或者别人告诉他(那么做不对) , 改过 , 以后不再犯也就罢了 。 而"今说谎者 , 则明知其为罪过而故犯之也 , 不惟故犯 , 且自欺欺人 , 而自以为得计也 。 "如果明知故犯 , 还自作聪明去骗人 , 与盗窃又有什么区别呢?

据说他母亲在对他责罚之后 , 因见儿子已经反省 , 便没有将此事告知当时不在家的父亲 , 避免了一场可能更加严厉的处罚 。 慈母果然是慈母 , 放在别家 , 估计孩子很可能会被"混合双打"了 。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 , 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 , 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

爬墙不忘对对子

梁启超六岁时 , 有一次爬墙玩耍(男孩子真不是最近才开始皮的) , 祖父担心他摔下来 , 就站在梯子下面护着 。 梁启超呼哧呼哧爬到顶上 , 奶声奶气地说:"有人在平地 , 看我上云梯!"才六岁哇!

老爷子高兴极了 , 待孙子一下来 , 就在后面续了两句:"来岁春三月 , 花香趁马蹄!"

摘花少年 , 志向初显

十岁那年 , 梁启超有一天和父亲住在新会城里的秀才李兆镜家 。 清晨 , 梁启超起床后到花园玩耍 , 帮园丁推车走过小路时 , 发现花园里的杏花开的正娇 , 便忍不住摘了几朵(少女心?) 。 突然 , 他看见父亲和和李兆镜一起朝花园走去 , 就赶紧把花藏进袖子里 。

藏花的动作被父亲看见 , 父亲于是将他带到客厅令他对对子来揭发他 。 父亲说:"袖里拢花 , 小子暗藏春色 。 "梁启超看见父亲和秀才的身后有一面镜子 , 便接了句:"堂前悬镜 , 大人明察秋毫 。 "

李兆镜惊讶于小朋友的才思 , 便说 , 我也出一联 , 你来对对:推车过阡陌 。 没想到梁启超眼睛一眨 , 脱口便说:"策马入长安!"把主人惊得连连称奇 , 说这小子有鸿鹄之志云云 , 结果父亲鄙视地说 , 不改掉坏习惯 , 即使将来进了长安 , 对社会又有什么好处?!直到儿子表示再不摘花了方才作罢 。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 , 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 , 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

客人想考考他 , 却被他嘲笑了

还是十岁那年 , 有一次 , 家里来了客人 。 梁启超在外面玩的满头大汗跑回家准备喝水时 , 客人和父亲正在交谈 , 见他回来 , 便叫住他说 , "我知道你认得很多字 , 让我考考你如何 。 "客人见桌上铺着纸笔 , 便随手写了一个狂草的"龙"字让梁启超念 。

梁启超草草看了一眼 , 并不理会 , 却把茶几上的凉开水喝个精光 。 客人以为他不认识 , 便笑着说 , "饮茶龙上水" , 本想化解梁启超的尴尬 。 结果少年边用袖口抹嘴边不假思索地回了句:"写字狗耙田 。 "

话音一落 , 尴尬的父亲就要处罚他对客人的不敬 , 客人连忙笑着为他开脱:"令公子对答公整 , 才思敏捷 , 实在令人惊异!"这才使得父亲取消了惩罚 。

"勤奋"永远比"聪明"更重要

梁启超的家人和他自己都知道他的天分 , 但却从不以此为傲 , 以至于每当有人夸梁启超"天才"时 , 他都会谦虚地表示 , 聪明没什么了不起 , 他不愿意成为"仲永"那样的人 。

也正是家人的提醒和长期的自我鞭策 , 才使得梁启超在读书时异常勤奋:

"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 , 夜则就睡王父榻……六岁后 , 就父读 , 受中国略史 , 五经卒业 。 八岁学为文 。 九岁能缀千言……王父、父母时授以唐人诗……家贫无书可读 , 惟有《史记》一 , 《纲鉴易知录》一 , 王父、父日以课之 , 故至今《史记》之文 , 能成诵八九 。 "(梁启超《三十自述》)

三十多岁 , 还能背诵《史记》里的大部分文章 , 足见其儿时用功之甚 。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他6岁还在说谎、爬墙 , 10岁却有资本嘲笑客人 , 后来终成一代伟人// //

弟弟梁启勋为哥哥梁启超写的传记 , 可谓异常精干了

寥寥数语 , 实在难以尽述伟人的童趣 。 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 少年的梁启超的活动范围虽然只是局限于故乡新会之一隅 , 但良好的家庭教育 , 加上天赐的聪慧 , 使他至少在学识方面已经远远超出当时的同龄人了 。 诸位手里还有没有梁任公小时候的趣事?期待你的分享 , 让梁任公的童年形象更加丰满哦~

参考阅读:

1. 梁启超《三十自述》

2. 梁启超《我为童子之时》

3. 叶曙明著《启明之星·梁启超传》

4. 黄团元著《梁启超之路》

5. 夏晓红编《追忆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