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如何解决藩镇问题?详解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

唐玄宗时期 , “藩镇体制”初立 , 边将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 , 逐渐开始走向中央政权的反面 。 著名的安史之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 其结果就是“藩镇体制”的应用范围扩大 , 最终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藩镇割据局面 。

可以说 , 唐代中后期最严重的政治问题就属各大藩镇与唐廷的对抗了 。

为了彻底解决“藩镇问题” , 玄宗的继位者们都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 而德宗的“建中削蕃”便是最早的武力尝试 。

让人遗憾的是 , 唐德宗的武力削蕃非但没能成功 , 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后面“奉天之难”的泥潭 。 那么唐德宗兴致勃勃的武力削蕃为何最后会失败呢?对此 , 史学大家吕思勉的观点是:“是时藩镇之力太强 , 朝廷兵力、财力皆不足 , 而德宗锐意讨伐 , 而不知进退 , 遂致能发而不能收” 。

而笔者欲在前人的基础上 ,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方面来讨论一下唐德宗“建中削蕃”失败的深层原因 。 一、临时换相 , 准备不足

大历十四年(799) , 唐德宗即位 。 即位后的德宗意气风发 , 他对他的前两任在位时的疲软的政治形态非常不满意 , 准备自己大干一场 。 而他的帮手便是杨炎 。


安史之乱后如何解决藩镇问题?详解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

安史之乱后如何解决藩镇问题?详解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 //

杨炎被德宗重用后 , 主要抓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

财政上 , 不断加强中央对财税的控制 。 除了将原归皇家私库的财赋划归国库所有 , 杨炎又将地方财权转归户部之下的金、仓诸部 。 当然在财税改革上 , 杨炎最大最有争议的手笔还要属“两税法”的出台 。

“两税法”的目的还是要将安史之乱后膨胀的地方财权重新收归中央所有 , 那么地方官员当然就难免心里有疙瘩 , 但总体来看 , 杨炎“两税法”改革还是比较顺利的 , 这也得亏了德宗的强力支持 。

杨炎改革的另一方面便是加强京西北防务 。 安史之乱后 , 唐王朝丧失河西、陇右 , 遭到吐蕃的严重军事威胁 。 代宗即位后就曾因为躲避吐蕃而逃离长安 。 局势稳定后 , 为了阻挡吐蕃的军事威胁 , 代宗在长安西北区域先后组建了凤翔、泾原、邠宁、灵盐、鄜坊、振武六镇 , 即所谓京西北边镇 。

到德宗手里 , 杨炎担任宰相后 , 为了进一步加强京西北边镇的军事力量 , 杨炎提出重建原州故城的计划 。 但这个计划由于要将泾原军调往更加荒凉的原州 , 所以一经发出便马上遭到了泾原节度使段秀实的反对 。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 对改革势在必行的德宗哪里会因为一个节度使的反对而放弃整个布局——德宗马上就任命李怀光接棒段秀实 , 让朔方军去镇守泾原 。 当然德宗此举的最终目的昭然若揭 , 他就是要逼着泾原军去镇守原州 。

建中元年(780) , 泾原別驾刘文喜因不满德宗调令而带领部下暴动 。 对于泾原军的暴乱 , 内心强大的德宗不为所动 , 他命令李怀光直接剿杀叛乱者 。 毫无悬念的是 , 叛乱最终被朔方军平息了 。 但是经此事件 , 杨炎压力骤增 , 不得不放弃重建原州故城的计划 。

事实上 , 无论是两税法还是强化京西北边防 , 二者对于唐王朝的复兴强大都是有利无弊的 。 但是任何一项国策从制定到执行都需要一个过程 , 有时慢有时快 , 而德宗恰恰就等不及了 。

前文笔者提到德宗一上台就迫切想要改变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疲软的政治局面 , 而在他的认识中 , 武力就是最快最有效的手段 。


安史之乱后如何解决藩镇问题?详解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

安史之乱后如何解决藩镇问题?详解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 //

建中二年(781) , 德宗命令淮西李希烈主导对抗命的山南东道的征讨 , 遭到了宰相杨炎的反对 。 而对于此时战争种子已经深埋于心的德宗来说 , 杨炎此举就是不识时务了 。 德宗认为杨炎只会高谈阔论 , 拿不出什么实打实的功绩 , 所以就让更加听话的卢杞接替了杨炎的宰相之位 。

没了束缚的德宗等于就是独裁了 。 于是以前杨炎推行的那些相对务实的改革政策很快就被废止了 , 取而代之的是德宗的武力削蕃的主张 。

然而事实上 , 此次国策转向实在是过于仓促了 , 唐德宗完全没有意识到藩镇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 唐廷也压根没有做好发动削蕃战争的准备 。

众所周知 , 大规模的战争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 更需要军事装备和作战计划的完备 。 但事后结果证明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 唐廷都不具备 。 所以最后唐德宗的谋划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 二、主要原因:东南“漕运”断绝 , 削蕃战争后继无力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很多深远的影响 , 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就是其中之一 。 与府兵能自给自足不同 , 募兵是职业士兵 , 国家招募他们入伍就必须为他们一家人提供生活资料 。 当然除了正常的军费开支以外 , 唐廷有时还不得不拿出一些奖赏来激励募兵们的士气 。

所以新设立的募兵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中央王朝如果要发动一场战争 , 需要付出远胜于以前数倍的巨额军费开支 。

就在国家财政更加紧张的情况下 , 唐王朝非但没有开源节流 , 反而因为东南“漕运”的阻断 , 而让国家财政陷入绝境 。

有唐一代 , 中央财政主要依赖东南“八道” , 而江南财赋运输到长安就必须依赖漕运 。


安史之乱后如何解决藩镇问题?详解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

安史之乱后如何解决藩镇问题?详解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 //

建中二年(781) , 魏博镇的田悦进攻河北三县 。 河东、泽潞军进入河北战场 , 削蕃战争正式爆发 。 同年六月 , “李正己遣兵扼徐州甬桥、涡口 , 梁崇义阻兵襄阳 , 运路皆绝 , 人心震恐 。 江、淮进奉船千余艘 , 泊涡口不敢进” 。

针对漕运不畅的状况 , 德宗通过一系列人事调整 , 在次年改变了漕运的路线 。 但是 , 淮西李希烈的反叛让漕运又一次受阻 , 并逐渐断绝 。

东南漕运的断绝 , 让唐王朝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 而没了经济支持的削蕃战争自然就难以继续下去 。 但是面临如此窘境的唐德宗依然不肯认输 , 最终带领唐王朝陷入战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 三、直接原因:唐廷与京西北边镇矛盾的激化

杨炎强化京西北边防的计划中断后 , 取而代之的是德宗以神策军制约京西北边镇的政策 。 当然 , 组建于代宗朝的神策军原本的使命就是负责压制京西北边镇 , 只是到了德宗朝他们开始在政治和经济拥有更多的特权 。 而反观京西北边镇将士的待遇 , 就只能说是寒酸了 。


安史之乱后如何解决藩镇问题?详解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

安史之乱后如何解决藩镇问题?详解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 //

另外 , 除长安以外 , 神策军还驻防奉天、扶风等地 , 而这些驻地恰好与京西北边镇势力范围交叉在一起 , 所以神策军与西北藩镇之间的敌意与矛盾不可谓不深 。

削蕃战争中 , 神策军兵力大概只有3~4万 , 而仅仅作为京西北边镇主力的朔方军就有5万兵力之多 , 且战斗力极强 。

然而战力超群的朔方军的待遇还是远不及神策军 , 就拿徐州之战来讲 , “时朔方军资装不至 , 旗服弊恶” 。 主力朔方军的装备都如此低劣 , 何况普通京西北边镇军队呢?

这种巨大的落差毫无疑问会激化神策军与京西北边镇之间的矛盾 。 而削蕃战争就是在这种官军与边军不愿合作、相互猜忌的状况下推进的 , 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

“泾原兵变”的发生则直接宣告了建中削蕃战争的终结 。

前文笔者提到杨炎为了加强京西北边防 , 曾不顾泾原军利益而要将他们调往荒凉的原州 , 从而引发了刘文喜叛乱 。 而当东方削蕃战场陷入僵局时 , 德宗又一次想起了这支不服管教的军队 , 命令其去南战场 , 从而削弱泾原军的实力 。 只是后来由于沿路主管官员不发足粮食 , 泾原军将士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被迫发动兵变 , 目标直取长安 。

泾原兵变爆发后 , 唐德宗被迫逃往奉天 , 削蕃战争无疾而终 。

事实上 , 安史之乱后的几代唐朝皇帝都无法解决“藩镇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藩镇体制”本身 。 节度使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集行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 , 俨然就是地方上的“小皇帝” 。 对于中央的指令 , 听与不听则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实力与个人素质 。 而如果唐廷要挑战“藩镇体制” , 则往往会面临被各镇节度使群起而攻之的尴尬局面 。

所以某种意义上 , 唐德宗建中削蕃战争的失败是注定的 。

参考史料: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杜文玉《唐代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