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如果他多活十年,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原创不易 , 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一恒独步 , 无授权禁转!

在浩瀚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 , 我们这个民族有很多的伟人在他们那个时代 , 凭借自己的超人的才华能够留下让后人感佩的千秋伟业 。 万般无奈的是天妒英才 , 让他们在不该逝去的年龄英年早逝 , 那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如耀眼的彗星般始终在我们记忆里闪耀 , 却很遗憾和过早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 。 倘若他们能够好好的活和活得好好 , 那些巨人的存在 , 会让历史的走向出现在另一个路径 。 比如说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 , 就是这样让我们汉民族景仰的一位皇帝 , 39岁黄金一样的年华 , 突然的就让生命画上了休止符 , 停息了不仅仅是他的梦想 , 也留下了至今让我们扼腕叹息 , 唏嘘不已的人生 。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如果他多活十年,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 , 如果他多活十年 , 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

历史就是那么真实而又残酷 , 历史更是容不得假设的 。 但假设历史也是爱好历史的粉丝最感兴趣的所在 。 那就以假设的设定来推演柴荣 , 以他当时皇帝平均年龄55岁驾崩作为结尾 , 看看他实际死亡年龄从39岁到55岁多活了16年 , 在这说长不长 , 说短不短的岁月 , 中国历史的可能走向 。

周世宗柴荣生于公元921年 , 他当上皇帝是为周世宗的时间是在公元954年 , 虚岁34岁 , 周岁33岁 。 虽贵为后周皇帝享天子尊称 , 却也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和当时很多的人那样信命 , 不能不说这是他的宿命 。 自柴荣登基承继大统 , 国家的整个权力机关运行的还算顺畅 , 但整个国力还是非常孱弱的 , 朝廷内部的大臣们虽然对他继位当上皇帝虽没有微词 , 因为是名正言顺 , 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老臣和将军 , 对他还是很不服气的 , 他们以一种混日子和老资格的样子冷冷的看着柴荣的言行和举止 , 是不是能把整个国家的行政机器玩得转 , 这是对内 。

对外 , 对于这位新皇帝来说面临的压力比来自内部的压力还要大 。 当时的地图标明在后周管辖的范围内北方面临北汉、契丹 , 东西两面临南唐和蜀环伺 , 可谓强敌遍布四方 , 稍微处理不慎就会亡国 。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如果他多活十年,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 , 如果他多活十年 , 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

【少数民族的军队实力非常强劲】

在如此巨大的压力面前 , 抱定中流击水 , 挽狂澜于既倒的周世宗柴荣 , 他没有沉浸在整日被山呼万岁带来的快意中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壮志 , 让他总是被一个问题所困扰 , 自己能够健健康康的活多少岁 , 以便有充裕的时间为后周开创出万年基业 , 上不辜负周太祖郭威的重托 , 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天下苍生 , 他要知道这个答案 。

虽然 , 柴荣内心也知道这个答案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呢 , 谁能准确的主宰和遇见自己的生死 , 就像当今医疗体系如此发达 , 患了癌症特别是到了晚期几乎意味着被判了死刑立即执行一般 。 不过他需要这样的安慰 , 他要获得这个答案 , 好以这个答案为起点 , 开始规划自己要做治国安邦的事情 。

为了找到这个答案 , 周世宗柴荣问及饱读诗书 , 生活阅历极其丰富 , 又生性耿直的朝廷重臣左谏议大夫王朴 。 谈话是那种开诚布公式的 , 如同现在极具亲和力的领导和下属谈话那般 。 周世宗柴荣在自己的办公室拉住左谏议大夫王朴的手说:老王 , 你帮我看看 , 我当上大周皇帝大概能当多少年啦 。 精通历法 , 更多的是看到皇帝整天处理国事的辛劳的王朴 , 他当时肯定是从保护万岁的龙体考虑 , 因为继承大周大统的柴荣 , 那时也有33周岁了 , 古时候的医疗条件和生活设施不用说是非常落后的 , 夏天没有空调 , 出门没有汽车高铁和飞机 , 马上旅途不用说非常的辛苦和劳累的 。 加之 , 常年征战沙场 , 饥一顿饱一顿 , 风餐露宿的日子对身体伤害还是很大的 , 如果再受了各种形式的创伤对身体伤害更甚 。

人是很难违背自然规律的 , 尤其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人的寿命还是很难达到古稀之年 。 为此 , 王朴没有阿谀奉承 , 毫无边际的推金山倒玉柱跪倒在皇帝脚下 , 山呼万岁 , 说吾皇万岁 , 您寿比南山万寿无疆 。 相反 , 而是很真实 , 很真诚地说 , 老臣以多年的经验推断出万岁虽然现在正值盛年 , 精力充沛 , 耳聪目明 , 应该有三十年光景当个好皇帝 , 至于三十年后 , 万岁还能那样生龙活虎 , 实在不敢预测了 。

周世宗柴荣虽然是在自己的办公室和王朴拉家常的方式进行着这样的谈话 , 听到王朴说的很实在 , 没有龙颜大怒 , 推出午门问斩 。 这位废除了全国很多寺庙的皇帝 , 知道人不可能万寿无疆的 , 生理年龄是真实的发生在眼前的 。 已经33周岁的周世宗柴荣知道自己能干30年 , 那就已经到了63周岁 , 过了那样的年龄还能日理万机 , 身体极其硬朗的处理政务 , 当然是个未知数 。 如此 , 也使周世宗柴荣对于敢这么说真话的王朴 , 还是非常敬佩的 , 因为王朴没有见风使舵 , 更没有考虑到这样说的后果会导致龙颜大怒 , 会让王朴抄家灭九族的 , 但王朴说了 , 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

让王朴万万没想到的是周世宗柴荣听后没有丝毫的恼怒 , 相反却是十分欣喜地说道:我的生命真的能像您所说的那样 , 能身体硬朗的干上三十年 , 那当然是个大好事啊 。 但怎样干好这30年呢 。

周世宗柴荣独处的时候 , 在寂静无人的大殿内来回度步沉思起来 。 他想到自唐朝灭亡后 , 诸侯纷纷称雄 , 原先美丽的中华大地被搞的乌烟瘴气 , 四分五裂 , 百姓遭受了空前的磨难 。 再有强大的中央王朝的覆灭 , 使得散居于中华大地边缘的各民族如契丹、党项等等民族 , 虽然还没有真正形成气候 , 敢于大规模侵略中原 , 但频繁的骚扰抢劫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 每天类似这样的简报逐级上报到他这里 , 他每天都为他的子民还在饱受异族的欺凌痛苦不已 。

既然我能为国家好好工作三十年 , 那就要按照十年一个阶段 , 做到落地有声 , 抓铁有痕 。 第一个十年怎么规划呢 , 柴荣召集起他原来的旧部和智囊共同研究定出了方向 。 首先要巩固自秦朝完成对六国的统一后华夏固有疆域的领土完整 。 只有实现内部的统一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 , 万众一心搞建设 , 以图再度恢复其强汉盛唐的外在形象 , 让四夷臣服 。

紧接着在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和边疆安宁的基础上 , 再用十年休养生息 , 让百姓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富足的日子的同时 , 再用剩下来的十年时间精心修订各种法律 , 完善国内的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 , 建立健全州县职能 , 真正实现后周国内信息流、人流、五菱的畅通无阻 , 让中华再次成为万邦心仪的圣地 。 就像如今的俄国普京普大帝所言的那样 , 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那样的承诺 。

遥想在公元954年我们的周世宗柴荣 , 为了他心中这三十年的长远规划稳步推进 , 决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

当周世宗柴荣把他的抱负和设想 , 在朝廷议事中向官居高位的众位大臣和盘托出 , 没有得到满堂的喝彩 , 相反迎来了这些高居庙堂之上的老臣们反对的杂音 。 我们一直耿耿于怀于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高度集权高度集中 , 高度一言堂的社会 , 皇帝的声音就是圣旨 , 没有敢反对皇帝的话的 。 可是真实的历史决不是这样样子的 。 因为当时处于战乱频发的中国 , 那些大臣很少有对某一个皇帝有具体的归属感和立志当一个忠臣的 , 频繁变幻的国号和轮流坐庄的皇帝 , 真的如同科举那般今朝乡下郎 , 暮登天子堂 , 让这些大臣们真的有点无所适从 。 很多的权臣凭借着他们的资历和世家大族的名分 , 任他改朝换代 , 仍稳坐自己的高位 。 自然而然的养成了他们并不把具体的皇帝放在眼里的心态 。 管他谁当皇帝 , 我这个位置谁也拿不走 。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如果他多活十年,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 , 如果他多活十年 , 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

【后世的宋朝军队再无周世宗时期的锐气】

可是 , 周世宗柴荣对这些老臣们 , 心里虽有一百个曹尼玛奔腾 , 恨不能把他们全都革职去官 , 但也只有忍住强压怒火 , 显出镇定之色 。 等我按照我的计划扎实推进 , 我在澶州任刺史时期带过来的一班幕僚 , 渐渐适应了官僚体系的运作之道后 , 在把你们一锅端掉也不迟 。 注意已定 , 自然与他们虚与委蛇 。

但事情不是按照预演的状态可以让柴荣从容不迫的来对待 。 公元954年还没有把统一华夏安抚边疆的事情放到案头 , 找茬的来了 。 而此次找茬不是预演中需要在第二个十年解决 , 顺序打破了 , 第一个十年需要解决的事情 , 被最为急迫的第二个十年所代替 。 事情的经过 , 由边疆驿站的快马飞奔进午门 , 蜡封的加急文书就这样真实放到了柴荣的御案上 。

简洁的文字写到位于后周北部的北汉刘崇目睹后周政权日益巩固 , 担心后周羽翼渐丰 , 或对后汉进行讨伐 , 遂勾结契丹大举南犯 , 是战还是和?周世宗立即召集大臣们举行殿前会议 , 他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听各位大臣的高见 。

当然 , 作为主持人的柴荣还是说了开场白的 , 他在开场白中说为了彻底打垮敌人的嚣张气焰 , 维护边疆安宁 , 我们必须出兵自卫反击 , 并且 , 为了激励全体将士奋勇杀敌的决心 , 作为皇帝的我还准备御驾亲征 。

谁知 , 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好 , 还是走走过场也罢 , 柴荣是铁了心的要出兵拒敌的 。 可位列百官之首的宰相冯道极不能体会上意 , 不仅极力阻止 , 还公然唱起了反调 。 他不仅说北汉和契丹联军气势强盛 , 更以自己出身名门望族 , 根本不把周世宗放在眼里 , 用极其轻蔑的口气说道:万岁要出兵和北汉契丹决战 , 是不是先看看我们自身的实力在做定论呢 , 他们两家兵合一处就有数十万之众 , 眼下的大周 , 也就是你现在统治的疆土要打败这两家联军 , 至少在名义上我们要有大唐广阔的领土 , 不是小瞧你 , 你本人更没有唐太宗的雄才伟略 , 再来看看我们的士兵吧 , 几乎都是年老体弱 , 训练不足 , 仓促应战 , 会败得很惨 , 总之不如下表称臣 , 纳贡奉献才能得到平安 。

周世宗柴荣面对贵为宰相的冯道极说出如此胆小屈辱的言论 。 他没有暴跳如雷 , 龙颜大怒 , 以皇帝的威严来强行压制 , 而是条理清晰 , 有条不紊的说道唐朝开国初期 , 也没有广袤的国土 , 充裕的人口 , 比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还要恶劣 , 不仅盗贼横行 , 豪强割据称王 , 真的是多如牛毛 。 但唐太宗没有消极避战 , 而是不畏强敌亲自带领大军南征北战 , 将其一一剿灭 。 面对宰相冯道极还要强词夺理 , 周世宗柴荣真的生气了 , 没有在给这位四世三公的面子当即罢其相位 , 只是没有取他项上人头算是留给望族名门最后一点碧莲 。 周世宗大声说以我兵力之强 , 破北汉刘崇和契丹联军就像用石头砸碎鸡蛋那般容易 。

话说宰相冯道极敢和周世宗柴荣面对面的争论 , 来分析抗击侵略者的利弊得失 , 一方面说明五代十国时期士族地主知识分子的无畏 , 以及对频繁战乱生灵涂炭的担忧 。 同时 , 也从侧面说明了周世宗柴荣的心胸之宽广 , 是能够容得下大臣们的不同意见的 。 可以说 , 此次事件的发生 , 从客观上让那些参与朝政的大臣们 , 看到了周世宗是有要干出一番惊天地的伟业的 。 也使得他们在一段时间里 , 通过在朝堂之上和皇帝的交流中暗暗觉得周世宗的确有唐太宗的雄心和胆略 , 不是那种出生于乡野的莽夫只靠直觉而行 , 相反 , 却是心思缜密 , 有通盘周密的计划 。 可以说 , 此次事件为后周自此走向政治的开明 , 国家的富裕和大臣们对皇帝本人的好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一个基本具备“贞观之治”的盛世 , 在后周悄然而来 。

御驾亲征的柴荣 , 在奔赴战场的路途中就回到了他作为军中主帅当年的风采 , 尤其是作为多年在沙场上厮杀练就的高超的指挥艺术 , 使他真正养成了在战略上轻视敌人 , 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良好的职业军人风范 。 经过数日行军 , 柴荣的天子之乘始终位于中军的位置 , 对行进中的后周军队起到了无声的激励作用 。 终于 , 探马来报 , 北汉和契丹联军已经抵达高平 , 柴荣镇定自若的向将士们下大了口谕 , 寇亦以往 , 我亦以往 , 他有足够的信心打败这两个零食为了各自的利益拼凑在一起的貌似很强大的联军 。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如果他多活十年,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 , 如果他多活十年 , 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

【周世宗打赢了关键的一仗】

一场决定后周生死存亡之战在高平拉开了序幕 。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除了人数的多寡 , 关键的还要看到将领对胜利的渴望 , 兵怂怂一个 , 将怂怂一窝 , 就很好的说明了主帅的战争意志 。 当两军相接 , 厮杀阵阵 , 战马驰骋 , 弯刀凛冽的寒光过后 , 成群的士兵倒下了 , 面对腥风血雨 , 和生死就在一瞬间的时刻 , 从未见过如此惨烈之战的后周右军樊爱能 , 何徽俩位将领 , 被敌人的气势吓破了胆 , 远远看到这样的场景 , 胆怯了 , 尚未和敌人真正交手就调转马头仓惶败下阵下来 。 在这危险时刻 , 目睹现场战况的柴荣 , 忧心如焚 , 此时的他根本听不见属下的劝阻 , 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 因为柴荣知道只要自己从战场上哪怕后退半步 , 就会让此事拼死作战的已经略占上风的后周士兵形成错觉 。 为此 , 周世宗推开了亲兵的护卫 , 他骑上战马 , 重又像当年他担任节度使那样 , 毫不顾忌身边流星一样抛过来的矢石和箭头如雨般狂落 , 岿然不动 , 指挥若定 , 不是一道道军令从他嘴里发出以号令三军 。 皇帝不顾生死的形象 , 无疑激励了后周将士拼死而战的决心 , 他们抵挡住了一波又一波联军的冲锋 , 在联军疲惫和放松之际 , 发起了反攻 , 议程强弩之末的联军 , 怎能抵挡住后周军队 , 卯足了劲的奋力拼杀 。 经过激战 , 猖狂一时的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斩杀 , 目睹这一场景 , 北汉的主帅刘崇再也无心恋战带头当起了逃跑将军 , 仓皇中全然不顾单骑而逃 。 而貌似很强大的契丹军 , 见北汉军队被后周打残 , 也赶紧溃逃 , 只嫌马儿跑的不够快 。

望着敌人狼狈而逃 , 柴荣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 , 又是御驾亲征 , 又是主帅的他 , 没有像将士们那样沉浸在获得巨大胜利的喜悦中 。 而参加了这场生死之战的将士们 , 从皇帝的镇定和毫无惧色同大家一样面临生死的考验 , 都不由自主的深深敬佩他们的国君 , 为能有这样敢于担当皇帝感到是何等的幸福 。 只是柴荣并没有把这次胜利看的多么重要 , 善于总结的他想到的是为何在战况激烈之时 , 为何会出现右军樊爱能 , 何徽俩位将领消极避战的现象 。 当然 , 对于当逃兵的贪生怕死之辈 , 柴荣很快就将樊爱能、何徽等70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斩杀 。 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赵匡胤等将士给予重赏 。 但为何会出现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原因 。 根源在哪里呢 。 经过苦苦思索 , 柴荣知道了原委 , 毛病就出在军队基本的编制上了 , 比如说一个班8个人 , 既有40多岁和二十岁的各占一半 , 身体精壮 , 头脑灵活武艺高强 , 同体质较差 , 上战场连自己性命都无法保证的人编在一起 , 这样编制的军队怎能打胜仗 , 那岂不是天方夜谈么 。 如此 , 建设一支强大的 , 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 , 自然而然就成为柴荣的主要工作 。

让谁去组建这样一直新型的军队呢 , 最佳人选 , 屡立战功的赵匡胤出现在柴荣的眼前 , 于是 , 赵匡胤成为周世宗全权负责招募和训练禁卫军的司令 。 走马上任的赵司令自然不敢辜负周世宗的厚望 ,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征兵 , 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 , 进行训练 , 寒暑交替 , 岁月轮回 , 经过不断的刻苦训练 , 后周的军队逐渐成长为一支威震邻国强大无比的军队 。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如果他多活十年,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 , 如果他多活十年 , 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

【赵匡胤并不是完美的后继者】

有了这支王牌军队 , 柴荣索性把本来设计好的三十年规划重新来过 , 完成对华夏固有疆域额的统一 , 很快摆上了议事日程 。 没有必要发布讨逆文稿 , 在五代十国时期形成的赢者通吃的理论 , 就是最好的师出有名 。 公元955年七月到十年十一月 , 这支训练有素 , 士气高昂的军队在大将向训、王景的率领下 , 把兵峰指向了后蜀 , 小试一下这支兵强马壮的御林军是否名副其实 , 还是徒有虚名 。 果然 , 这支御林军没有辜负柴荣的希望 , 短短四个月时间就相继收复秦州、风州、成州、阶州等四个州 。 打开了通向天府之国的大门 , 使后蜀自此整天生活在后周随时灭国的恐惧中 。 乘胜利之师的威名 , 柴荣深知气可鼓不可泄的道理 , 在此让这只虎狼之师披上战衣 , 于公元956年1月 , 柴荣下诏亲征南唐 , 派大将派李谷、李重进、赵匡胤等战将出征 。 处于最佳战斗状态的后周大军 , 以傲视天下的方式长驱突进 , 到7月经过半年的顽强奋战 , 一路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大败唐军 , 先后收复了滁州、扬州、秦州、光州、舒州、蕲州等六州 。 只是因为江淮流域特有的梅雨季节 , 导致淮河全流域河水暴涨 , 粮食供应发生困难 , 无法保证大军的粮草供应 , 才不得不撤兵 , 但仍然留下大将李重进军围攻南下江南的重镇寿州 。 未雨绸缪 , 富有远见的柴荣 , 看到江淮之间河道众多 , 水网密布 , 尤其是长江这一天然屏障 , 如要彻底消灭南唐 , 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水军 。 柴荣在办事回京之前 , 着令已经投降后周的南唐水军教北人熟悉水战 , 为日后打过长江去 , 解放华夏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 同时 , 柴荣为了让南唐背负巨大的心理阴影和始终生活在战败的恐怖之中 , 从第一次征伐南唐过后没多久 , 有间隔数月在此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向南唐的进攻 。 连续三次的主动进攻南唐 , 让南唐疲于应付 , 整个国家已经到了奄奄一息 , 闻后周色变的地步 。

拥有雄才伟略的柴荣取得了对后汉、南唐战略上的巨大优势 , 这位他最终腾出手来 , 消灭最大的敌人契丹有了足够的回旋空间 。 终于机会来了 , 公元公元959年年4月 , 柴荣举全国之力亲率诸军北伐 。 他在出师前召开的大会上说 , 现在的契丹 , 就像我大汉时期的匈奴 , 我们必须要想汉武帝那样 , 以决死的心情 , 扫灭这颗毒瘤 , 还我华夏万年边疆的安宁 。

威武严整的后周大军 , 行至契丹境内的宁州城下 , 早已听说后周军队神武的 , 契丹宁州刺史王洪吓破了胆 , 赶紧大开城门跪于路边投降 。 柴荣大军进城后秋毫无犯 , 稍作停留 , 领水陆兵俱下 , 至益津关 。 已经失去了抵抗意志的契丹守将终廷晖也像宁州刺史王洪一样 , 乖乖的打开了城门 。 柴荣和他的大军一路之上 , 只觉得马尔跑的不够快 , 因为契丹守城的将领投降的速度 , 远远赶不上他马儿奔跑的速度 , 大军刚到瓦桥关 , 守将姚内斌不占而降 , 刚看到后周漫天遮日的旗帜 , 鄚州刺史刘楚信早已等候在城门外 , 献上官印 , 瀛洲刺史高彦辉深怕自己投降晚了 , 会被杀头早早地开门迎接柴荣进城 。

这次出师 , 柴荣御驾亲征 , 仅用了短短的四十二天 , 兵不血刃 , 连续收复本来属于华夏固有疆域的三关三州 , 共十七县 。 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 , 车驾至今河北涿县南 , 前方负责打探敌情的军士快马而来 , 山呼万岁契丹军队已经望风披靡 , 一路狂奔奔向大漠 。 柴荣非常高兴 , 感到经过多年的准备和反攻 , 可谓大功将成 。 于是在极度开心和欣喜之余 , 他要登上高台 , 检阅他这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御林军 。 这时 , 重又回到华夏的当地的父老乡亲 , 准备了丰盛的菜肴美酒敬献过来 , 要请给他们恢复华夏子民的圣君毫饮一杯胜利的庆功酒 。 面对黎民百姓的盛情款待 , 柴荣当然不能佛了他们的好意 。 接过满满的一杯酒 , 一饮而尽后 , 随意的问了一句 , 老乡此地叫什么名字 。 这些正处于非常开行状态下的老乡 , 他们没有避讳 , 更没有想到他们面对的是一国之君 , 当今的圣上 。 随口就说 , 回万岁 , 此地在我们历代相传的地名谓之“病龙台” 。 “病龙台” , 柴荣一听 , 心猛的一紧 , “病龙台” , 我就是真龙天子 , 难道这里就是我死亡之地 。 柴荣突然的双眉紧锁 , 头埋得很低 。 这些刚刚喜气洋洋的百姓 , 见万岁变得如此心事重重 , 都弄得六神无主 , 也让柴荣身边的这些将军近臣们愕然起来 。 原来欢欣鼓舞 , 享受着胜利喜悦的人们 , 也顿时心情郁闷起来 。 纠结于“病龙台” , “病龙台”这三个字 , 就像钢针一样扎进了柴荣的心脏 , 自此 , 柴荣一病 。 第二天 , 病情愈加紧急 。 本来可以知道黄龙 , 彻底解决契丹之患 , 以保华夏安宁 , 只能非常遗憾的匆匆班师回朝 , 让这些想建功立业的将军们既感到失落 , 更为君主的生命担忧 。 可是 , 始终没有走出“病龙台”这块心病的一代明君柴荣驾崩 , 终年三十九岁 , 被这可怕的忧郁症得去了生命 。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如果他多活十年,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 , 如果他多活十年 , 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

【宋朝后来的屈辱与赵匡胤定下的政策有极大关系】

如果柴荣不在39岁逝去 , 如果他活到了当时皇帝的平均生命值55岁 。 可以猜测 , 甚至可以断言的是中国历史朝代将不会出现宋朝 , 更不会演绎出赵匡胤会有黄袍加身这样的桥段 。

如果柴荣55岁驾崩 , 凭借其超人的胆识和条理清晰的对国家的治理 , 后周的国力会稳步提升 , 柴世宗为了国家的统一和黎民百姓的安宁 , 不辞劳苦御驾亲征在39岁他驾崩前就有5次 , 到他假如真的在55岁去世 , 可以肯定的说至少10次以上 , 后周的疆域 , 绝不会只停留在北至燕山 , 南到淮河 , 东到山东 , 西至后蜀 , 极有可能的是随着他的不断御驾亲征 , 后周疆域必将越过天山、黑龙江 , 剑指大理 , 重新恢复到汉唐极盛是的样子来 。 而他的儿子是为太子的柴宗训 , 也绝不会因着突发的事故在其父皇的灵柩前即位时只有7岁的黄口小儿 。

倘若柴荣55岁驾崩 , 柴宗训已经26岁的年纪 , 在这16年的时间里 , 作为皇帝保持柴家的万世基业 , 肯定会让继承皇位的太子 , 去经历各种磨练 。 比如在当时业已形成惯例的条件下 , 太子被封为王 , 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出任握有重兵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地方的节度使 , 并兼任地方行政长官 , 让柴宗训通过对地方的治理和对军队的掌控 , 在潜移默化中会培养起忠于自己的官吏队伍和忠于他个人的军队 。 当柴荣真的在55岁这样的年纪驾鹤西去 , 26岁的柴宗训想必早已成婚 , 外戚的势力一直左右着朝廷的决定 , 这就为柴宗训继位依靠娘家的势力有了可能 , 更包括已经有了长期在地方管理的行政经验和忠于自己的军队 , 很快就会控制住他继位后的局面 , 一旦皇位坐稳 , 柴宗训是为周恭帝定会完成和延续先帝柴荣未曾完成的大业 。 更不会产生出陈桥兵变 , 赵匡胤当了大宋皇帝的历史 。 而出现赵匡胤黄袍加身就当了皇帝更是匪夷所思 , 重又上演一出改朝换代的戏码 。 历史绝对不会产生出像宋朝那样重文轻武 , 完全沉醉在温柔乡 , 苟延残喘般的签订了无数个屈辱的城下之盟 , 更为极端的是被金朝女真人侮辱汉人为“两脚羊”那样的不堪 。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如果他多活十年,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鲜为人知的千古一帝 , 如果他多活十年 , 中国将再迎来汉唐盛世// //

【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岳飞 , 还被自己人害死了】

而自周世宗突然去世 , 虽然赵匡胤也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华夏疆域的统一 。 但很快赵匡胤就因为对武将的防备和轻视 , 使得整个国家处于重文轻武的状态 , 其症结就因为建立了大宋王朝当了宋太祖的赵匡胤担心他手下的那些将领 , 同样具有柴荣的才华和胆略 。 处于这一不可告人的目的 , 赵匡胤想方设法 , 剥夺了将领对军队的直接指挥权 , 让国家军队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 这是赵匡胤一己之私和家天下造成的历史悲剧 , 倘若不是那样的方式 , 赵匡胤依然把军队摆在很高的位置 , 始终保持一只强大的军队 , 并给予相应的待遇 , 宋朝的历史将根本不会是以这样的局面 。 宋朝后来的靖康之耻和崖山之败 , 不得不说都跟赵匡胤的体制有很大关系 。 宋朝最终的灭亡 , 也成为了汉人历史上永远的痛 。 大家有什么有趣见解 ,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 , 独立专业有种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