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馍馍就是那條城礼,满载情和意(二)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船馍馍就是那條城礼 , 满载情和意(二)

从来只在电视上见过羊皮筏子 , 筏子在土色黄河上划起来的时候 , 远方的白毛巾白马褂们扯起嗓子尽情唱起信天游 , 这大概是多数人对羊皮筏子的所有印象 , 却也没想到这羊皮筏子能和船馍馍一样 , 把这岸的心 , 渡到对岸去 。 今晚我们继续條城的故事 。

——深夜君

- 正文 -

老头子默冉常讲 , 从條城水川老金口算起 , 到靖远平堡一带 , 都是沿黄河从西向东延展 , 河南河北 , 很早以前都是靠羊皮筏子渡河 , 从大峡流经的青城、东滩 , 入黄崖口向东 , 多处是很窄又是悬崖之地 , 很早以前 , 这儿到靖远平堡、北湾、金家园子一带 , 羊皮筏子难以摆渡 , 有渡者都是男的 , 不许女人渡 。

好多老人都说没见过羊皮筏子 , 我看羊皮筏子 , 是从电视上看到的 , 羊皮筏子也叫排子 , 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 , 也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 , 用羊皮做成 。

老头子默冉说 , 條城东滩往下就是黄崖口 , 坐车从榆中后北山到了大岔的分隧台那儿 , 就能眺望山脚下的黄崖口 , 到了黄崖口 , 朝东面的人庄子要两里路 , 这通向靖远县平堡的10里峡 , 叫乌金峡 , 从人庄子到乌金峡的岸头要3里路 , 峡窄水深险要 , 据当地黄崖口的人说 , 乌金峡聚水的时候 , 向南山的人庄子只好翻山越岭 , 峡水小的时候 , 人们从喇嘛崖底下能走过去 , 峡不远的南面有个大浪沟 , 就是榆中后北山的上花岔乡大岔 , 有山台地耕种 , 看着的北面就是蒋家窄沟 。 这大浪沟沿线向下历史上筑过长城 , 再望下就是平堡了 。 这乌金峡里打羊皮筏子渡河的很少 , 除非到了运输瓜果蔬菜的时候 , 有经验的排子手 , 装运很轻向下渡 , 再就是少数人回回把从临洮运来的木头 , 串上往下放 , 有几个夹着一块下 , 连帮下 , 打散了再从下面用排子捞上 , 很是危险 。 对河两岸的年轻人谈情说爱 , 媒婆婆的包媒 , 姑娘岀嫁后的转娘家 , 逢年过节 , 遇红白事 , 亲戚之间的来往走动 , 常常犯难 。

婆婆活的时候 , 有时提起打羊皮排子 , 说我的公公年轻时去了一趟黄崖口 , 听长辈人说 , 从峡里打筏子的排子手 , 坐筏子渡河的遇过不少难 。

老头子默冉常向我和娃们、家人讲故事 , 是庙花岔西庄的二爷讲下的 , 先人们流下传说 , 从江南河南、江苏、安微生活惯了的岳家女人 , 到了條城街上 , 看着乌金峡打羊皮筏子的筏手不多 , 筏排子一般 , 有一个姓白的女人会织布、会打羊皮排子 , 就把十几个南山汪麻尾子山庄的山羊皮毛或整张牛皮 , 用盐水脱毛后以胡麻油涂沬四肢和脖项处 , 使之松软 , 再用细绳扎成袋状 , 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 , 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 , 皮筏即可造成 。

这做筏子的活有季节性 , 夏天不能做 , 因为要烘干 , 还要放起来“捂”一阵子 , 夏天 , 天气热不小心就会“捂坏了” , 这些工序完成了 , 就是往里面吹进足够的气 , 它会鼓起来 , 最后要把皮胎的头尾和回肢扎紧 。 接下来 , 就是要扎筏子 , 用麻绳将坚硬的條城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 , 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 , 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本条下面 , 皮筏子就制成了 。 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 , 吃水浅 , 十分适宜在乌金峡运行 , 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 。 这种筏子适于乌金峡短途运输 , 主要用于送运瓜果蔬菜 , 渡送两岸河北蒋家窄沟行人等 。

这有经验的岳家女人起初筏时 , 没人敢坐 , 渐渐看她比当地男的筏的好 , 坐的人越来越来多 。

老头子默冉写过不少羊皮筏子的文章、故事 , 故事里说 , 岳家女先人边当筏子手 , 边看到用羊皮筏子渡河的筏子 , 打排子渡河的人都提心吊胆 , 不筏排子时 , 就把江南一带渡河的小木船图案 , 绣在肚肚上 , 自己穿上 , 还把绣的小木船肚肚送给邻居和方圆村庄的女人穿上 , 又蒸上船形的船馍馍 , 自家吃或送给條城人吃 , 起初人们还没谝来这肚肚上木船图形 , 船馍馍的用途 , 后来條城人才晓待岳家女人的用意 , 直到后来用木船渡河 , 羊皮筏子退出渡河的历史舞台 。

老头子默冉写的文章里说 , 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羊皮筏子已有300多年历史 , 早年在條城黄河用于运输 , 现在已成條城黄河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 。 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 。 远远望去 , 就象一叶扁舟 。 人筏混为一体 , 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 , 坐着五六个客人 , 随着波涛的起伏 , 颠簸而行 , 有惊无险 , 极富刺激 。 也是條城民俗文化的遗产 。

羊皮筏子 , 俗称排子 , 其历史渊源 , 中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 。 《后汉书》载 , 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黄河时 , “缝革囊为船”;《水经注·叶榆水篇》载 , “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 , 王遣兵乘革船南下”;(旧唐书·东女国传)载 , “用皮牛为船以渡”;白居易在《长庆集·蛮于朝》中诗云:“泛皮船兮渡绳桥 , 来自鄂州道路遥”;《宋史·王延德传》载 , “以羊皮为囊 , 吹气实之浮于水” 。 可见 , 自汉唐以来 , 上自青海 , 下自山东 , 黄河沿岸使用皮筏 , 经久不衰 。 條城何时流行皮筏 , 因缺乏史载而难以确定 。 据(王进宝)载 ,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 , 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判乱 , 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 , 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 , 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 , 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 , 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 , 企图渡河以逃 , 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 , 迫使王辅臣兵投降 。 可见 , 至少在320多年前 , 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 條城一带同样 。

羊皮筏子 , 旧称“革船” , “ 九曲黄河十八弯 , 筏子起身闯河关 , ”條城羊皮筏子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 , 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 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 。 还有牛皮筏因筏子大如巨舟 , 在滔滔黄河上漂行 , 气势壮观 , 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 。 “吹牛皮 , 将渡河者装入牛皮袋中 , 充气扎口后 , 艄公爬在牛皮袋上 , 一手抓袋 , 一手划水 , 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 , 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 。

羊皮筏子在條城早已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 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 而條城“船馍馍”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一直流传久经不衰 。

(未完待续)

船馍馍的传送门

船馍馍就是那條城礼 , 满载情和意(二)

文 / 李玉英

图片 / 行走在西部的草原

BGM / 山那边 - 镐天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