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

撒网捕鱼

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 不仅江河湖泊纵横交错 , 而且海岸绵延万里 , 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 从很早以前 , 生息在远古大陆上的居民就把捕鱼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活资料辅助来源 。 尤为值得重视的是 , 当时古人发明与使用的一些科学捕鱼方法、工具 , 至今仍被沿袭使用 。

一、古代捕鱼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起源之初 , 采集、狩猎是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 所以原始人群迫于这种生活上的需要 , 往往选择依山傍水之地作为栖息之所 。 这样山上会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供人们采集和狩猎 , 而水中又会有丰富的水产供人们捕捞 , 作为生活资料的辅助来源 。 人类的童年就是依靠采集狩猎自然产物而得以生存的 。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

山顶洞中的鱼骨等制成的装饰品

我国古代捕鱼的创始 , 据《尸子》载:“遂人之世 , 天下多水 , 故教民以鱼 。 ”这一记述尽管是对遥远过去的追忆 , 真实年代我们已无从稽考 。 但考古学所获证据 , 为我们揭示出我国古代捕鱼的真实年代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 。 在当时生息在山西襄汾丁村 , 山顶洞的古人 , 都曾是出色的捕鱼能手 。 在他们居住过的遗址中 , 都发现了鱼骨化石 。 由其是在山顶洞遗址 , 不仅出有鲤鱼残骸、穿孔的海钳子壳 , 而且还有用鲩鱼眼上骨制成的装饰品 。 根据这件标本的大小来推计 , 这条鲩鱼原来的体长可达80厘米 。 这充分显示了当时古人捕鱼的能力 。

但是 , 在上述两遗址中 , 人们竟没有发现当时古人用于捕鱼的任何工器具 , 这使人们难以相信当时的古人 , 仅凭两手就能捉到这么大的鱼 。 所以贾兰坡先生曾推测 , 当时的古人在捕鱼中一定使用了某种捕鱼工具 , 而这种工具 , 很有可能就是山顶洞遗址所出的那件经过人工刮磨 , 又被截去了枝叉 , 被人们认作矛头的赤鹿角 。 因为 , 在人类尚未发明使用金属工具之前 , 一切角类物质 , 由于质地坚硬锋利 , 所以大都被当作工具使用 。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

磁山遗址:距今八千年的捕鱼工具——倒刺渔镖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 , 我国古代居民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捕鱼 。 但当时的古人捕鱼时 , 使用了什么方法?何种工具?尚不清楚 , 在这里只能借助一些历史资料来作一说明 。 我们知道 , 人类最古老、最简单的捕鱼方法是用手摸鱼 。 这种方法 , 不仅在今天仍被沿袭使用 。 当然 , 摸鱼也要了解各种鱼类的习性 , 才能施之于有效的方法 。 例如 , 对于那些浮游鱼类 , 首先应使之惊恐而伏于河底凹处 , 这样才易捕获 。 又如 , 对于那些喜欢穴居鱼类 , 采取捣洞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 用鱼叉叉鱼的方法 , 也是相当古老的 , 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这种方法至今一直在流行使用 。

在旧石器时代 , 古人已使用叉鱼工具 , 只不过是在一根木杆上缚上经过加工石质或角质、形如箭头或矛头一类的器物作为尖端 。 使用鱼叉叉鱼 , 也要了解鱼类的习性 。 如 , 现代叉鱼一般是在鱼类繁殖季节 , 因为这一时期 , 鱼类要到岸边水草之处产卵所以易被人们发现捕取 。 另外 , 也有在夜晚之时 , 静待岸边 , 待鱼儿跃出水面 , 抛投鱼叉 , 亦可捕获 。 这是现代人的一些作法 , 至于在旧石器时代的古人是否也是这样叉鱼 , 我们认为是很有可能的 。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

半坡遗址:捕鱼用的石网坠

另外 , 弓箭也是古人捕鱼的工具之一 。 因为使用弓箭射击水中游鱼与射击野兽具有同样的作用 。 就是现在我国的高山族、黎族也常常使用弓箭进行捕鱼 , 使用这种方法 , 一般是在明月之夜 , 当鱼浮出水面时 , 人们举弓射击 , 亦可猎获 。 有关弓箭在我国使用的年代 , 一般认为起首距今三万年前 。 在从历史资料中可以得知 。 人类最初制作的箭头 , 大多是利用竹、木、角等原料 , 而发展到石质原料时期 , 已经过一段过程了 , 所以弓箭的使用历史还会早些 , 试想当时主要以狩猎为生的古人 , 他们对于弓箭的作用是相当了解的 , 即然可以使用弓箭猎取各种野兽 , 那么、他们也一定会举弓射取水中游鱼 。 总之 , 根据上述情况 , 把我国捕鱼的起源上溯至旧石器时代不算过份 。

二、古代捕鱼的发展

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 , 生息在我国大陆上的古代居民们 , 陆续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 在这一时期里 , 人类与大自然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 他们开始改造旧的习俗 , 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 原来打制石器已被琢打磨光的先进技术代替 , 最为原始砍倒烧光的火耕农业、家畜饲养已经萌芽 , 制陶、编织也已产生 。 尽管这一时期 , 人类生活资料的来源已逐渐转变成以人工增加自然产物为主 , 但渔猎经济仍占相当比重 , 这一点可以从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工作中出土的大量丰富多彩的捕鱼工具上得到充分印证 。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

半坡遗址:木浆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中 , 常有大量的捕鱼工具出土 。 在黄河流域如:距今有八千年历史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就出土了骨质镞 , 倒刺渔镖等捕鱼工具;在西安半坡遗址中 , 不仅出有饰以各种渔纹、网纹和舟形陶器 , 而且还有数量众多、形制各异的捕鱼工具 。 其中仅磨制的骨、角质单倒钩或双倒钩的鱼叉就有二十多件 。 另外 , 还有九件直钩和倒钩的骨鱼钩 , 以及三百多件石网坠 。 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汉口文化早期遗址中 , 所出捕鱼工具 , 不仅数量大 , 而且质量也好 。 其中别具一格的如尾部带孔双倒刺或三倒刺的骨、角质鱼镖 , 扁平三棱式或短挺圆柱式骨、角质镞 , 及众多石网坠 。 到中期还出现了双翼起脊长挺骨链 , 牙质鱼钩、石矛、骨矛等大型投刺器 。

在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中 , 如距今有八千多年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 同样出土了丰富的捕鱼工具 。 其中有磨制的骨、角质镞 , 饰有刻纹两排倒钩的鱼镖 , 以及大量作为网坠使用的穿孔蚌壳 。 在上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 , 不仅出有木矛 , 成千的骨镞 , 而且还有水上工具木浆、陶舟出土 。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舟

在我国除上述两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外 , 还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以及东北地区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洞穴遗址中 , 均出有大量的石 , 骨质镞 , 骨鱼镖、鱼钩、鱼叉以及各式网坠等捕鱼工具 。 这些情况表明 ,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新石器时代 , 我国古老的浦鱼业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

有关我国古代捕鱼发展时期古人所使用的捕鱼方法 , 史籍历来无载 , 但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所出土当时古人遗留下来的各式捕鱼工具的性能推断出来 。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 , 普遍出有采用不同质料 , 经过磨制的各式镞、单、双乃至三排倒刺的鱼镖出土 , 这说明当时古人主要使用弓箭射猎捕鱼和用鱼镖叉鱼两种方法 。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 , 人们在属于同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为数众多的网坠 , 这说明当时古人在捕鱼中还使用了网捕的方法 。 这种方法 , 固然可使捕获量大增 , 但在人们没有发明使用水上活动工具之前 , 这种方法往往会受到水深的限制 。 加之出土网坠体积小、重量轻 , 又说明当时古人使用的鱼网不会太大 。 这些迹象可证当时古人使用网捕的方法还属初创时期 。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

北首岭出土的船形彩陶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 , 我国古代的捕鱼业已发展到了成熟时期 。 据考古发现 , 在这一时期 , 人们不仅使用传统工具弓箭和鱼镖捕鱼 , 而且还新发明使用了各式鱼钩 。 说明当时的古人已经会用钩钓鱼了 。 然而 , 这并不是人类钓鱼的开始 , 许多历史资料告诉我们 , 人类最为原始的钓鱼方法是不用钩的 。 而是用一根短小具有很好弹性的竹子(或树枝) , 竿头栓上一条野麻绳 , 另一头系上蚯蚓 。 钓时将其丢入水中 , 然后将竿斜插在岸边 , 将绳拉紧 。 这样 , 待鱼吞食蚯蚓时 , 必使竿头摆动 , 此时即可猛拉鱼竿 , 将鱼甩到岸上 。 这种方法酷似现代人使用的甩竿一般 , 只不过没有鱼钩罢了 。 当然用钩钓鱼的方法 , 并不仅此一种 , 其它诸如竿钓、下底钓等 。 如考古发现中的石坠 , 可能就是下底钓所用 。 采用钩钓的方法相当灵活 , 且不受水深水浅的约束 , 而男女老少皆宜使用 。 所以这种方法 , 最适于原始人使用 。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捕鱼的起源与发展// //

古人捕鱼

在我国古代捕鱼成熟时期 , 除上述钩钓的新工具新方法外 , 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人们发明使用了水上活动工具 , 采用网捕方法的出现 。 这种方法的产生 , 我们可以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形和所饰纹样找到例证 。 如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中 , 出土的一件船形壶 , 壶上饰有不少网纹 。 这件船形壶作为当时人们的生活器皿 , 不免有些夸张 , 乃至失真的一面 。 但就其外观形态来看 , 依然象征着人们划船、下网捕鱼的场面 。 又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浆、陶舟 , 都可证明我国水上活动工具在这一时期即已产生 , 人类自从发明使用了舟船这种水上活动工具 , 采用网捕的方法 , 不仅不受任何限制 , 且使捕鱼量大增 , 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 。 根据以上情况 , 我们可以将我国古代捕鱼成熟时期的年代 , 大至定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

参考文献:《中国原始社会史》、《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半坡遗址调查报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