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武清故事 第1052期 武清县城当年西迁为哪般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 第1052期 武清县城当年西迁为哪般

武清之域自秦汉设县后 , 其县城先后迁移多次 , 到明洪武初年 , 再次从今泗村店镇旧县村西迁至元朝遗留的“卫帅府镇抚衙” , 位于今城关镇政府之东 。 武清县城当年何以西迁至今城关镇?这对于武清和武清城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意义 。

首先是有利于维护和保障经过武清境内漕运和陆路向北平(今北京)运送官粮、官盐等大批物资的安全 。 当年位于今日城关的武清城既驻有卫军 , 还驻有运军(运河护卫军) 。 历史上有三条运河流经武清 , 还有两条由直沽码头通往京都的驿路(又称官道) , 其中一条京津驿路就毗邻武清城南 。 当年选择建在今日城关的武清城 , 亦正处于漕运和陆运中部的要塞之地 。

其次是有利于排洪避水 。 据史载 , 明洪武初年武清县城之所以在朱元璋建明登上皇位之初迁址 , 正是因为元末明初那场“平地水深丈余 , 庐舍倾塌”的洪灾所致 。 而城关之域不仅地质肥沃而且地势高 , 更具有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所云“凤河绕其左 , 龙河掩其右”的自然优势作保障 。

三是风光旖旎 , 地象昌明 。 秦筑“始皇堤”、辽主萧太后运粮河、元顺帝所建柳林行宫、东南西北绵延十余里的武清旧景之一“西郊花柳”等 , 皆毗邻武清城西 。 显见 , 今日城关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 。

四是具备已有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 在明洪武初年武清县城迁至今城关镇之前 , 城关之域已形成并发展成为一处人文环境良好的聚落 , 就是今城关镇内的里仁街 。 除此之外 , 还有迁县于此即可利用现成的办公机关──前朝遗留的“卫帅府镇抚衙”和帅府家庙、韩昌府等 。 如此环境和条件 , 也成为客观上的必然选择 。

五是今城关镇南北之域属武清西北高地势区域 , 是更多武清县民的栖息地 。 这种状态的形成 , 具有前文所述地势高 , 土质肥沃 , 宜耕宜种的先天资源优势 , 还有就是元朝在此设卫、营兵、屯田、立仓、牧马等 , 逐渐形成更多的村落 。 这不仅有利于县府对土地及县民的管理 , 保证“赋役钱粮”的收缴 , 更有利于知县领导本县的发展 。

当然 , 决定武清县城西迁至今城关镇的背景或理由可能不只这些 。 这应是武清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对这一历史阶段的复杂背景、事件产生过程、发展走向及其深远影响 , 应作为武清近代史当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来进行对待和研究 , 让生活在当今的人们认识到 , 历史文化以其不可复制的固有资源 , 对未来产生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武清)

作者:张振发

武清万事通搜集整理 , 转载请带上武清万事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