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国力衰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和珅垮台、白莲教起义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清朝国力衰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和珅垮台、白莲教起义


清朝国力衰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和珅垮台、白莲教起义

清朝国力衰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和珅垮台、白莲教起义// //

“康乾盛世”虽然有相当大的吹捧成分和不实夸大之词 , 但总体而言 , 清朝的综合国力在乾隆朝的中晚期到达了其顶点——人口急剧增长 , 边远地区的耕地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 内部的叛乱被全部肃清 , 陆地上的外敌销声匿迹 , 越洋而来的英国人还没有准备诉诸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 。 站在皇帝的立场上 , 可谓四海升平 , 国泰民安 。

可惜的是 , 导致清朝国力走上衰落不归路的种子 , 悄悄的在这个所谓的“盛世”掩盖之下生根发芽 , 迅速的将这个人口众多、疆域广袤的帝国带向落后的深渊 , 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有以下两个:


清朝国力衰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和珅垮台、白莲教起义

清朝国力衰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和珅垮台、白莲教起义// //

第一是权臣和珅的垮台 。 在乾隆朝 , 和珅得到乾隆皇帝的宠信 , 位极人臣 , 权势熏天 , 于是乎在乾隆皇帝的默许、纵容乃至支持下 , 和珅通过自身的贪腐 , 完全、彻底的重塑了清朝的官僚体系 。 据说 , 和珅倒台后被籍没的家产相当于好几年(说法不等 , 少的说4年 , 多的到15年)的政府财政收入总和 , 这些财产的来源绝大多数都是其他高级官员的贿赂 , 而这些高级官员为了满足和珅的贪欲 , 一边公然挪用官库的公款 , 一边向下级官吏进行索取和搜刮 , 而由于和珅在顶层的庇护 , 官员们的上述行为被告发的风险极低 , 即便是真的被人告发了 , 通过和珅的活动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于是乎整个官场上行下效 , 挪用公款、贪腐、索贿、纳贿从不正之风变成了公开的潜规则 , 造成了满清吏治之腐败达两千年之最 。

嘉庆皇帝将和珅革职查办之后 , 发现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库普遍处于难以想象的巨大亏空之中 , 理所当然的要求各级官吏将把亏空补上 , 这些钱都已经被送到高级官员手中 , 而相当多的部分是给了和珅 , 而和珅的家产是被籍没了的 , 也就是说 , 嘉庆皇帝要来个“一鱼两吃” , 这些当官的怎么可能自掏腰包 , 只能并且是必然的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把负担转移到最底层的纳税人 , 普通老百姓身上 , 久而久之 , 便习以为常了 , 至于老百姓的死活 , 已经没人关心了——官员的普遍、持久的富裕 , 怎么可能建立在老百姓越来越贫穷的基础上?


清朝国力衰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和珅垮台、白莲教起义

清朝国力衰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和珅垮台、白莲教起义// //

第二个是白莲教的起义和被镇压 。 白莲教起义于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的边境地区 , 直到嘉庆九年(1804年)才被镇压下去 , 历时九载 。 虽然白莲教起义算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 但实际上参与的人数和活动范围都非常有限 , 并且由于起义没有得到地主阶级的支持 , 故而从来没有过夺取大城市并成功实施治理的经验 , 基本上就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打游击而已 。 然而 , 清政府竟然耗费了这么长的时间才镇压下去 , 本身便说明了政府的正规军战斗力已经下降到何等程度!而对于清政府来说 , 更可怕的是 , 促使白莲教起义能最终被镇压下去的最大功臣 , 是上述四省的地方豪绅地主组织的民团 , 换句话说 , 政府军的战斗力已经蜕化到对付不了几千规模的游击队的水平了——嘉庆13年 , 白莲教的分支 , 天理教以区区百余人的队伍成功击破紫禁城的防御 , 便足以说明问题!

吏治的腐败导致民不聊生 , 起义、叛乱必然接踵而来;政府和军队的衰弱无力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心知肚明 , 而地方民团的表现则给各方势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于是乎几十年后 , 民众不堪忍受 , 掀起规模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 , 清政府则在反复权衡之后 , 决定借助地方民团的力量 。

历史在表现了它必然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