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银元和一块“借据”(现场评论·我在长征路上(19))

“红军为我们藏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红军打土豪分给我们粮食 , 是我们的大救星”……沿着红军长征在四川的足迹一路采访 , 那些未曾远去的历史 , 在口口相传中早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同记忆 。

红军长征经过的川南、川西北地区 , 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 在这里 , 不仅留下了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佳话 , 也有羌族土司安登榜放弃土司身份和家业参加红军、在长征路上英勇捐躯的动人传奇 , 还有阿坝地区百姓以粮食、各类牲畜支援红军的无私帮助 。 这些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 , 是红军与各民族群众心连心、共命运的真实写照 ,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 。 正是无数藏、羌等族群众在生活困难、粮食紧缺的情况下节衣缩食 , 为红军筹集了大量粮食、牲畜 , 帮助红军度过最为艰难的时刻 。 也正是5000多阿坝人民加入红军 , 数百名少数民族群众自愿当向导、做翻译 , 让红军在雪山草地中走出了通往革命胜利的道路 。 军民团结如一人 , 试看天下谁能敌?可以说 , 长征的胜利 , 不仅仅是工农红军的胜利 , 也是各民族同胞紧密团结、肝胆相照的胜利 。

客观来说 , 历史形成的民族隔阂在这一地区曾一度存在 。 敌人曾经幻想 , 红军即便不被“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困死、饿死 , 也会成为民族矛盾的牺牲品 。 然而红军之所以能够得到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 根源在于这支队伍一以贯之地践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 无论是以红军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 强调“一切彝汉平民 , 都是兄弟骨肉” , 还是卓克基会议上通过的《告康藏西番民众书》 , 诠释了共产党“解放各被压迫民族”的主张 , 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历经战火洗礼 , 不断走向成熟 , 与反动军阀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有着天壤之别 。

红军得到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 , 还在于他们的优良作风 。 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后 , 驻扎在小金县日隆关一带 , 不仅帮助当地藏族同胞治病 , 临走还悄悄给其中一户人家留下了一块银元 。 感念红军恩情的藏民将这块银元制作成五角星顶盘 , 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 红军过草地时粮食短缺 , 被迫收割了草原上的青稞 , 由于找不到主人 , 便在地里插上木质的“割麦证” , 承诺可凭此借据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兑换 。 一块银元凝聚着红军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情谊 , 一块“借据”体现着这支部队严明的纪律 。 正是在一言一行中践行为人民谋利益的革命宗旨 , 也让各族群众看到“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 , 赢得了民心 。

当年插在青稞地里的“割麦证” , 在革命胜利后被当地政府兑现 。 共产党人奉行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 始终不变;为了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初心 , 始终如一 。 如今 , 行走在川西北地区 , 修葺崭新的房屋随处可见 , 致富奔小康的少数民族群众洋溢着笑容 。 今天的幸福生活 , 又何尝不是共产党人对各族群众承诺的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