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广元的街道名称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漫谈广元的街道名称


漫谈广元的街道名称

漫谈广元的街道名称// //

美丽广元我的家

陈正鹏·文陈平·图

广元城自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筑城建县 , 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620多年的岁月 , 当年嘉陵江畔的蕞尔之地 , 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 200余条街巷形成了30平方公里的城市范围 , 40万勤劳的百姓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工作生息 。

人们要问:广元悠久的历史在哪里?广元厚重的文化积淀又在何处?

回答是:1620多年的广元建城史 , 存在于华夏文明浩瀚的史书典籍里 , 存在于广元中子铺、张家湾、邓家坪考古发掘的工地 , 存在于皇泽寺、千佛崖辉宏的摩崖石刻造像中 , 也存在于广元城市的街道名称里 。

广元城市的街道名称 , 有的与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 , 有的与著名的文人墨客巧妙结缘 , 有的与崇山峻岭、山川河谷沾亲带故 , 有的与清官名宦、历史伟人紧紧相连 。 总之 , 广元的街道名称 , 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 。 正确地领悟城市街道名称的内涵 , 可以让人们对厚重的历史更加了解 , 让那些如烟的往事变得明朗清晰 。 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 , 对城区街道名称作初步的解读 。

苴国路

苴国路 , 是广元城区的一条主要干道 。 位于东坝片区的苴国路 , 西起苴国广场 , 蜿蜒向东延伸 , 止于广元国际大酒店附近 。 全长2353米 , 街宽42米 。

苴国路因何得名?要从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说起 。 春秋时 , 嘉陵江、白龙江、清竹江两岸 , 分布着一个名叫“苴”(jū)的少数民族 。 苴人是巴族人的一个分支 , 三江交汇的今老昭化一带 , 是苴人的聚居之地 。 他们在此结网捕鱼、围猎屠兽、刀耕火种、种植谷粟 , 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 到了战国中期约为公元前400年左右的时候 , 占据成都一带的九世蜀王开明尚 , 派兵征服了今老昭化一带 。 为了有效管理这块新征服的土地 , 蜀王开明尚封他的弟弟葭萌为“苴侯” 。 在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 , 所以 , 以今老昭化为中心的这一片地域又称“苴国”、“苴侯国” 。 苴侯在今老昭化附近修建了宏伟的城邑 , 并以自已的名字将苴国的都邑命名为“葭萌邑” , 这就是“葭萌”一词的来历 。 历史上的苴侯国 , 管辖着川北陕南的辽阔地域 , 今广元市的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苍溪县、剑阁县、旺苍县、青川县及今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勉县、宁强、略阳等地 , 均为当时苴侯国的疆域 。

苴侯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 公元前316年 , 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 。 十二世开明蜀王亲自率蜀国大军到苴侯国的葭萌邑拒敌 , 最后蜀军战败 , 十二世开明王被杀 , 蜀国灭亡 。 当然 , 僻居西南的苴国、巴国也相继灭亡 。

苴国的历史从九世蜀王开明尚封其弟为苴侯算起 , 到十二世开明王死于秦军止 , 共历四世蜀王 , 以每世20-25年算 , 计约百年 。 也就是说 , 苴侯国大约兴起于公元前400年左右 , 于公元前316年亡于秦国 。 苴国灭亡后 , 秦国在此设县治民 , 此后 , 葭萌县、葭萌郡、葭萌关、葭萌城的名称 , 一直延续了千余年 。

苴、苴人、苴侯国 , 是广元建政设治的发端 , 以“苴国路”命名城市的主干道 , 弘扬地方历史文化 , 是为了让人们记住这段重要的历史 , 从而激发人们爱广元、爱家乡的情感 。

兴安路兴安路 , 是广元城东坝片区的一条

主干道 , 它西起东坝广元中学宿舍区 , 向东延伸至红星公园附近止 , 全长约5000米 , 街宽约37米 。

“兴安”是广元第一个设置的县级行政机构名称 。 兴安县的建立与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有密切的关系 。 东晋、十六国时期 , 广元是北方氐族政权前秦国 , 与南方东晋王朝争夺的焦点地区 。 当时 , 北方前秦国国力强盛 , 发兵侵占了本属于东晋政权的今陕南、川北一带的广阔土地 。 公元383年8月 , 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 。 最终 , 东晋以8万弱兵 , 打败了前秦皇帝符坚亲自率领的60万步军和27万骑兵 。 这年12月 , 符坚逃回首都长安 , 国家元气大丧 。 就在这时 , 前秦国内部发生战乱:先是甘肃西部的鲜卑族人在一个叫乞伏国仁将领率领下起兵反秦;紧接着丁零部落的首领翟斌在河南起兵反秦攻打洛阳;鲜卑人慕容垂也在河南沁阳一带聚众起事反秦……秦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

就在打败前秦大军的第二年 , 也就是公元384年 , 东晋王朝见前秦国内部大乱 , 趁机出兵分道攻打前秦国 。 其中 , 入蜀之兵一路作战先后攻克涪城(绵阳)、晋寿(今老昭化)等地 。 前秦国梁州守将见晋军攻势凶猛 , 又见国内大乱 , 慌乱放弃梁州(今汉中)逃回长安 。 这样 , 川北陕南又归入东晋王朝的版图 。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 , 朝廷设置晋寿郡(治今老昭化) , 又分晋寿郡东北境建“兴安县” 。 刚刚在肥水之战中打败了强敌 , 又收复了大片国土的东晋统治者们 , 希望“国运兴隆 , 长治久安” , 所以 , 把嘉陵江边这座刚建置的县级政权取名“兴安县” 。

今天 , 以古兴安县名为道路名称 , 让人们记住从兴安古县一路走来的广元城 , 已有整整1620多年的历史了 。 千多年来 , 广元在华夏历史演进中 , 有过升平融洽、輶轩相属的繁荣时代 , 也有过干戈纷扰、烽火连天的战争灾难;享受过岁熟余丰、国泰民安的持续盛世 , 也遭受过水旱交替、人民流离的艰辛岁月 。 但是 , 无论兴衰治乱 , 也无论颠簸曲折 , 广元最终伴随着历史长河走入了二十一世纪 。

站在新世纪的历史大舞台上 , 我们祝愿家乡广元脚踏实地地发展经济 , 让这片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更加繁荣兴旺 。

利州路

利州路 , 是广元城区重要的城市干线道路 。 它西起老城片区嘉陵江上的澳援大桥头 , 向东经转盘进入东坝片区 , 再向东延伸后止于雪峰路口 , 全长约8000米 , 路宽46米 。

历史上广元曾经设置过利州 , 关于利州这一名称的来历 , 要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 。 长达169年的南北时期国家分裂为南北两大政体 , 北方被鲜卑族人建立的魏国(史称北魏)领有 , 南方先后被宋、齐、梁、陈等朝统治 。

当时 , 地处南北两大政权交汇地带的汉中、广元一带 , 是双方拉锯似争夺的重点 , 因此 , 百余年间战事连连 , 权力频繁交替 。

公元534年 , 也就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六年 , 北方魏国发生了内乱 , 曾经强大一时统治中国北方百年的北魏政权 , 分裂成建都长安的西魏和建都洛阳的东魏 。 也就是这个时候 , 南朝梁武帝趁北魏内乱之机 , 派兵占领了川北和陕南 , 汉中、广元一带成为南朝梁国的领地 。 谁知 , 到了公元551年(梁大宝二年) , 梁朝国内也发生了内乱 。 梁统兵大将侯景杀简文皇帝 , 另立豫章王萧栋为帝 。 11月 , 侯景又废萧栋 , 自立为皇帝 , 国号“汉” 。 此时 , 远在蜀地的梁国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听说简文帝被杀 , 便在四川称帝 , 改元

为天正 。 就在武陵王在蜀称帝的第二年 , 也就是公元552年 , 梁国陷入了更大的混乱之中:侯景与梁国大将王僧辩、陈霸先激战江南;湘东王萧绎在江陵即皇帝位是为梁孝元帝;梁朝另一位宗室弟子萧勃也在今岭南一带割据……梁国一片混乱之际 , 正是西魏有利可图之时 。 公元552年5月 , 与梁国四川一带接壤的西魏 , 派兵攻打梁国的汉中(时称南郑) , 南郑刺史侯循降魏 。 魏军继续南下 , 广元(时称黎州)刺史席嶷向魏军投降 。 至此 , 蜀门大开 , “剑阁以北之地 , 悉归西魏领有” , 西魏朝廷将黎州(广元)改称“西益州” 。 然而 , 西魏并不满足已有的胜利 , 公元553年又派大将慰迟迥从散关出发攻蜀 , 魏军一路势如破竹 , 迅速攻陷成都 , 整个巴蜀归入西魏版图 。 西魏将刚併入版图的蜀地仍取名“益州” , 并设官驻军镇守 。 为了避免称谓上的混乱 , 西魏朝廷决定将刚刚改名一年多“西益州”另更它名 。 由于西魏在和梁国争夺蜀地的战争中 , 魏军“连战皆捷 , 战事顺利” , 所以 , 将兵家必争之地的蜀门重镇西益州改名为“利州” 。 利州之名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 , 到了公元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 , 元朝中央政府下令撤消“利州都元帅府” , 设置“广元府路” 。 至此 , “利州”这一名称成为历史 。

历史上的利州是勾通南北的金牛古道上的重镇 , 襟山带河的地理环境 , 让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嘉陵江、白龙江的水利之便 , 使它形成了重要的物资集散之地 , 因此 , 古代的利州实际上是川陕甘交汇地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绵谷路

绵谷路位于广元东坝片区 , 东西走向 , 西起莲花路水榭花都小区 , 向东延伸止于南河4号桥附近的滨江国际大酒店附近 , 长约1500米 , 路宽16.7米 。

绵谷路的名称 , 源于历史上的绵谷县 , 绵谷县是广元古老的县名之一 。 公元581年 , 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 , 结束了历史上国家分裂169年的“南北朝时期” 。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 朝廷颁旨将当时的“兴安县”更名“绵谷县” 。

绵谷县得名 , 与隋代的利州刺史韩擒虎有关 。 当年韩擒虎统兵从汉中出发入蜀 , 行至在当时的兴安县境内 , 蜿蜒于群山之中的飞梁阁栈 , 时而爬行于云雾山巅 , 时而盘旋于悬崖峭壁之间 , 时而沿溪河两岸前行 , 时而穿行于深谷山涧 。 出身于中原大地的这位刺史 , 在秦巴山脉南麓的崇山峻岭中 , 备尝了蜀道难的艰辛 。 他出任利州刺史后 , 上奏朝廷将境内“群峰连绵 , 山高谷深”的兴安县更名“绵谷县” 。

绵谷县从隋朝命名始 , 历唐、五代、宋、元、明等朝 , 一直是利州州治所在地的县 , 有如今天广元市与利州区的关系一样 。 时间到了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 , 皇帝朱元璋颁旨撤消当时的“广元州” , 改绵谷县为广元县 。 此时 , 绵谷县才结束了它的使命 。 算起来从隋朝置绵谷县开始 , 至明朝改绵谷为广元县名为止 , 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了791年 。

“绵谷”之名 , 是广元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 是蜀道山重水复交通不便的形像缩影 。 当年的绵绵山谷 , 阻挡不了现代化的步伐 , 今日的广元 , 铁路纵横 , 公路如网 , 天桥飞架 , 天堑变通途 。 这真是:

石栈天梯史迹看 , 车如流水走盘盘 。 穿崖破壁风雷动 , 一页轻翻蜀道难 。

古渡路

南河 , 像一条翠绿色的飘带镶嵌在广元城南沿 , 因为有了水的灵气 , 城市被妆点得更加妩媚漂亮 , 美丽动人 。

位于南河北岸的古渡路 , 东西走向 , 东起利州西路叉道口 , 向西沿南河北侧延伸 , 止于天成大桥附近 , 长900余米 , 宽23米 。

早在唐代 , 南河上就设置了渡口 , 往来利州的人们 , 无论是王侯将相、达官显

贵 , 还是富商大贾、贩夫走卒 , 一律要通过小小的渡口 , 才能够北达京师或南下巴蜀 。 因此 , “利州南渡”的声名 , 远播蜀道南北 , 蜚声川陕大地 。 历史上的南渡 , 江面平静 , 江水清澈 , 石径掩映在柳萌之中 , 孤舟深藏于芦苇丛里 。 每当夕阳晚照 , 江面洒玉铺金 , 群群鸥鹭集翔于沙滩 , 阵阵渔歌飘浮在宽阔的江面 , 此时 , 一叶扁舟往来于落日余晖之中 , 俨如画里世界 。

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 , 过利州南渡时 , 写下了著名的《利州南渡》诗:

澹然空水对斜晖 , 曲岛苍茫接翠微 。 波上马嘶看棹去 , 柳边人歇待船归 。 数丛沙草群鸥散 , 万顷江田一鹭飞 。 谁解乘舟寻范蠡 , 五湖烟水独忘机 。 清代广元女诗人梁清芬也写有《南渡孤舟》诗:

一叶轻挠泊利州 , 茫茫秋水系孤舟 。 柳边人歇斜阳里 , 烟外马嘶古渡头 。 鹭影谁怜随碧浪 , 蟾光高伴上银钩 。 城南遗迹今犹是 , 万里长江自在流 。 岁月悠悠 , 时光流逝 。 伴着社会的进步 , 伴着经济的发展 , 昔日的木船渡口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 取而代之的是高大雄伟、宽阔平坦的南河蜀门大桥 。 以“古渡路”命名的滨江大道 , 让人们记住当年美丽而又繁忙利州南渡 , 记住蜀门广元昔的辉煌 。

河阳路

广元东坝片区的河阳路 , 南起滨河北路的南河北岸 , 向北延伸至市第一人民医院附近的苴国路止 , 全长1030米 , 路宽13.5米 。

“河阳”是一个地理名词 。 古人常常把地处山南水北的地方称之为“阳” , “河阳”本来是指太行山以南 , 黄河以北的今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平陆、古城等一带地域 。 广元与河阳之地天各一方 , 路隔万里 , 为什么把它作为街道名称用在新兴的广元城呢?事情要从一个叫曾逢吉的人说起 。

曾逢吉 , 清代湖北京山(今襄阳)举人 。 他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任昭化知县 ,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调任广元知县 。 曾逢吉在知县任上 , 勤政爱民 , 关心百姓疾苦 , 大力发展农业 , 尤其重视栽桑养蚕引导百姓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 当时 , 家家种桑、户户养蚕成为昭化、广元百姓的重要农事活动之一 。

在昭化县令任上 , 曾逢吉倡导在县境的驿道沿途和书院、寺庙四周遍植桑树 , 共植桑树数十万株 。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 , 调任广元知县后 , 又组织在县境东南西北千余里的驿道上种桑树23万余株 。 县志记载:正是他倡导组织种植桑树 , 使“千里驿道皆桑树成荫 , 胜过河阳桃花、江南柳色” 。 也就是从那时起 , 栽桑养蚕成为广元百姓重要的副业 。

道光十年(公元1827年)冬 , 曾逢吉升任松潘府同知(知府之副职)前 , 精心绘制了《桑蚕十二事图》 , 该图表现了选椹、种桑、树桑、条桑、窝种、体蚕、馁蚕、起眠、上簇、分茧、腌种、缫丝的全过程 。 《桑蚕十二事图》完成后 , 他令人刻碑立于先蚕祠(旧时供奉螺祖及蚕公、蚕母的祀庙)内 , 意在课劝农桑 , 教民重视农业 。 民国时 , 图碑移陈于南门蚕桑局内 , 1974年该图碑移置于广元皇泽寺蚕桑亭内 。 《蚕桑十二事图碑》的内容 , 是广元人民从事蚕桑活动的真实记录 , 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与概括 。 它以其内容丰富、构图巧妙、布局合理、人物鲜活、造型逼真、笔法流畅、格调清新等优点受到海外友人和国内专家们的关注 , 成为研究清代及清以前民间蚕桑活动不可多得的形像资料 。

广元城市街道以“河阳”为街名 , 让人们记住爱民县令曾逢吉 , 记住清代中叶广元大地山川秀美 , 桑树成荫 , 其景色胜过河阳桃花、江南柳色的历史画面 。

来源: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