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唯有叹息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 , 唯有叹息

1

虽然如今日本派遣遣唐使、向唐朝学习制度文化已传为佳话 , 但那是在日本吃了败仗之后的 。 公元663年唐高宗时期 , 那时的日本还叫倭国 。 大唐和倭国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展开水战 , 结果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唐军在名将刘仁轨的率领下 , 以少胜多大败倭国水军 。

这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的第一次交战 。 唐军的胜利 , 奠定了此后近千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势力范围 。 公元701年 , 倭国正式改国号为日本 , 并心悦诚服地派出遣唐使全面复制盛唐文采制度 , 京都奈良几乎就是长安洛阳的翻版 。 直到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再度侵略朝鲜为止 , 近千年间虽然中国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 但日本都未敢对中国开战 。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唯有叹息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 , 唯有叹息// //

虽然丰臣秀吉以朝鲜为跳板觊觎中国的企图 , 因大明国力尚强而告终 , 但自元末就已经在中国沿海开始骚扰侵掠的倭寇 , 却是明朝中国采取“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 即便明亡清兴 , 闭关锁国的理念却一直传承下来 。 而日本跟当时的中国也差不多 , 同样奉行海禁政策、拒绝与外界往来 。

终于英国的军舰敲醒了天朝 , 美国的炮舰也打开了日本关闭的大门 , 两国相继开始走上变法自强之路 。 中国的洋务运动 , 甚至比日本的明治维新还要提前几年 。 但小船好调头 , 日本更小的地域、更少的人口、更浅薄的文化根基都成为了它快速成功转型的原因 。

日本的国父福泽谕吉认为 , 日本应该脱亚入欧 , 不应该跟中国、朝鲜这样的孱弱邻邦联系太紧密 , 而应将其视为自身强大的台阶 。 1894年 , 为争夺朝鲜中日两国再度开战 , 对于双方而言这都是赌上国运的一战 , 结果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 。 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进程 , 被日本一耳光打到停止 。

2

当时日军攻占旅顺之后 , 军方上下群情激昂 , 要求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打到北京去 , 像英法联军一样迫使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 此时站出来阻止的人 , 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

作为政治家 , 伊藤博文比好战的军人眼光更长远 。 他力主只打一场有节制的战争——也就是到此为止 , 尽全力巩固来之不易的胜果 。 若是将战争扩大化持久化 , 不仅日本当时的国力和资源难以为继 , 而且还会引来列强的干涉 。 实际上 , 旅顺即在英俄的联手干预下 , 最终不得不交还中国 。

伊藤博文的适可而止 , 为日本攫取了最大的利益 。 但甲午战争的胜利 , 也让日本的扩张倾向进一步扩大化 。 日本人认为既然他们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 , 完成欧洲二十代人才能取得的成就 , 那就没有什么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唯有叹息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 , 唯有叹息// //

1904年 , 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 , 日本与俄国爆发战争并再度获胜 。 俄国不但放弃了在东北的多项特权利益 , 更令日本在几年后正式吞并朝鲜 。 日本对俄国的胜利 , 是殖民时代以来第一次黄种人对白种人的胜利、亚洲新兴强国对欧洲传统强国的胜利 。 这一战 , 使日本正式跻身世界列强的行列 。

两次战争的甜头 , 让日本人更加膨胀 。 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此时形容日本“骑在马上喝醉了的狐狸” 。 狐狸虽然狡猾 , 但喝醉之后难免丧失理智 , 骑在马上更是岌岌可危 。 但在一个正被胜利光环炫目的国度里 , 唱反调往往都不会有人听 。

3

一战期间 , 因为欧美列强疲于争战 , 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工业都迎来了一次春天 。 仅仅从1915年到1919年 , 日本的百万富翁就增加了一倍有余 。 但根底浅薄、资源贫乏、快速致富造就的贫富分化 , 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日本社会 。

当战争带来的产品需求枯竭 , 加上战后西方开始重新在世界各地夺回市场 , 日本开始经历经济衰退 。 正当艰难恢复之时 , 又遭遇了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 。 这场8.1级的地震是人类史上破坏最剧烈的地震之一 , 十万人死亡的同时 , 甚至一度考虑将首都从受损严重的东京迁出 。

等到从地震逐渐恢复之时 ,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又席卷日本 , “昭和金融恐慌”令中小企业受损巨大 。 在经济和社会全面危机态势下 , 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了“满蒙领有论” , 认为占据中国东北和内蒙地区 , 是缓解燃眉之急的最好方式 。 在石原莞尔的一力策划下 , 1931年9月18日 , 日军炮击沈阳东北军北大营 , 九一八事变就此爆发 。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唯有叹息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 , 唯有叹息// //

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 , 令铤而走险的日本人大喜过望 , 整个东北就此轻而易举地沦陷 。 日本扶持溥仪为伪满洲国皇帝、大量从本国移民到东北、以当时最先进的城市规划来打造长春 , 都说明日本占据东北并非贪图一时之利 , 而是想一劳永逸地将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的海外领土 。 毕竟 , 这里有日本最需要的煤铁资源 。

关东军的侥幸成事 , 不啻于日本军方的又一针兴奋剂 。 日本军方开始越俎代庖 , 越来越频繁地代替政界来左右国家政策 , 而异议人士则直接以刺杀的方式解决 。 1932年 , 时任首相犬养毅被一群不满的海军军官直接冲进官邸刺死 。 四年之后的2月26日 , 日本陆军军官率领1400名士兵发动兵变 , 多名政要被杀 。

虽然裕仁天皇处决了二二六兵变的几名首领 , 但造成的影响却已难挽回 。 苏联驻日大使佐尔格在给莫斯科的详尽报告中指出:此一事件或是导致日本社会变革、或是长期对外扩张——一旦扩张 , 则必定是中国方向 。

4

九一八事变后 , 中日两国有识之士都看到:中日两国必将一战 。 但尚为农业国的中国 , 却比已为工业国的日本百倍希望这场战争开始得越迟越好 。

至少对于蒋介石而言 , 在东北不抵抗是处于不得已 。 此时中国不但国力与日本相去实在太远 , 而且更重要的是差不多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 。 自从袁世凯去世以来 , 军阀割据、各自为政一方的态势 , 使得名义上的中华民国表面尚为一国、实际形同唐朝藩镇割据 。 蒋介石虽然在中原大战中战胜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 , 但山西、云南、广西、四川……全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外 。

蒋介石此时的目标 , 是一边全力收拾国内各路豪强 , 一边全力发展中国的工业经济 , 同时期待列强处于自身利益会对日本的扩张有所掣肘 , “一国和平未到绝望之时 , 决不轻言放弃和平之旨 。 ”而知识精英阶层 , 也有类似看法 。 例如北大校长蒋梦麟和胡适便主张忍辱求和 , “与其战败而求和 , 不如于大战发生前为之 。 ”胡适更希望在中日之间维持50年和平 , “国家今日之雏形 , 实建立在新式中央军力之上 , 不可轻易毁坏;将来国家解体 , 更无和平希望 。 ”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唯有叹息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 , 唯有叹息// //

中国在蓄力避战 , 日本何尝不知?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之后 , 中国要求收复失地的抗日情绪空前激烈 , 令日本也坐如针毡 。 自始至终 , 日本最忌惮的并非中国 , 而是北方的苏联 。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始终不动 , 正是为了防备苏联 。

日本上层越来越倾向于相信:只要对中国开战 , 势必能在短短数月之间拿下 。 此时反而是石原莞尔全力反对对中国全面开战: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巩固中国东北 , 像当年的伊藤博文一样 。 全面开战 , 必将得不偿失 。

但日本内阁、军方、外交的脱节 , 尤其是裕仁对军方的宽纵默许 , 都令日本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强硬 。 终于在卢沟桥事变之后 , 日本开始往中国增兵 。 此时的蒋介石也没有了退路 , 事态已经没有给他继续避战的选择 。

5

经历十四年对抗、八年惨战 , 中日两国都被这场侵华战争磨完了元气 。 日本终于在核弹的攻击下投降 , 而中国虽然惨胜 , 也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山河破碎不堪看 。 日本把中国和自己都变成了输家 , 而中国的损失要惨重得多 。 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衡阳战役……每一次中国军民的累累白骨触目惊心 。

七七事变刚刚爆发之时 , 只有很少的人看到了结局 。 曾经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民国国防部长何应钦 , 对他的老同学喜多诚一表示:“如爆发战争 , 中日两国都将战败” , 唯有其他人会坐收渔人之利 , “你现在不信的话 , 十年后看 。 ”

愚蠢的日本、缺乏远见的日本、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日本 , 狂热的军政高层和更加狂热的底层一起 , 第二次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跟万千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相比 , 投降书显得实在太轻飘 。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唯有叹息

想想日本投降这一天 , 唯有叹息// //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是狂热的好战分子 。 1937年战争爆发时 , 宫崎世民已经35岁 , 仍然被征召入伍前往他只在书上认识的中国 。

“目的地是上海 。 在吴淞口海面 , 有很多军用船排长队等待入港 , 所以船在海面整整停泊了三天 。 夜间为了避免空袭 , 实行灯火管制 。 因为实在百无聊赖 , 所以大家决定办一个演艺会玩玩 。 我被大家推着登上了演出台 , 没有办法 , 吟了一首唐诗《凉州词》 。 幸运的是 , 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诗的含义 。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 当岛国被偏激情绪裹挟、当出乎意料深陷中国战场泥淖时 , 更不计后果的选择就指向了珍珠港 , 爱和平的人士也在漩涡中无可抽离 。 闭目塞听、自我膨胀和无来由的一意孤行 , 让后人每年在日本的投降日这一天 , 只能一边苦笑、一边叹息 。 永远不要轻视战争的代价 。 无论之前有什么追求 , 战争带来的空前毁灭会让任何追求最终都无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