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宣州自古“诗酒”地
——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
陈 亮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49期
我痴迷古瓷 , 喜好从旧城改造的工地去发现、去追寻一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残瓷碎片 , 这几乎成了我工作之余的全部爱好 。 十余年来 , 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起早摸黑跑宣城老城改造工地 , 亲手采集了一万多件埋藏于地下各个时期的古瓷标本 , 通过对这些标本的进一步整理 , 我发现宣城老城的九街十八巷地下文化层中 , 最多最普遍的标本 , 要数饮酒器具了 , 盛储器、温煮器、挹取器、斟灌器、饮用器等应有尽有 , 其中盛酒器有缸、罂、尊、瓶、缶、壶等 , 饮酒器有杯、盅、壶、盏、碗等等 。 现按各朝代先后顺序 , 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标本 , 初步作一点介绍和探讨 。
为了能比较直观一些 , 试选取五幅先秦、汉代和六朝时期的酒具图片加以探讨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一
商周时期的黑陶尊 。 高 21 公分 , 口径12公分 , 底径11公分 , 有残 , 肩部有一对出戟圆耳并伴有一圈水波纹 , 型制丰满大气 , 为商周前后的盛储酒器 , 朱衣巷处工地老水井淤泥中出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二
商周时期灰陶缶 。 高22公分 , 口径14、5公分 , 圆底 , 肩部圆耳半凹 , 灰陶质 , 上部直条纹 , 底部绳纹 , 为商周时期的盛储酒器 。 西直街处工地老水井淤泥中出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三
战国原始瓷青釉杯(两只) 。 高3、3公分 , 口径8、8公分 , (注:两杯尺寸略有差别) , 杯内器釉保存较好,外壁青釉脱落 , 胎体轻薄 , 属战国原始瓷饮酒器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四
汉代青釉双系壶 。 高30公分 , 口径11、6公分 , 底径11公分 , 仿青铜器型 , 肩部双耳隆起 , 青釉有垂流和窑变现象 。 为汉代盛储酒器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五
六朝青釉杯 。 高5、8公分 , 口径8、8公分 , 底径5、2公分 。 体型虽小 , 型制饱满 , 为六朝时期饮酒器 。
以上六件酒具器物标本中有哪些珍贵的信息呢?图一黑陶酒尊和图二灰陶缶可推测 , 古宣州的先民们至迟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已开始饮酒习俗了 , 能使用“尊”级别的酒具 , 身份自然也不凡 。 六朝时期虽选一件图五小酒杯 , 其实采集到这一时期的酒具标本比较多 , 这些六朝酒具标本 , 不由的让我们联想到南朝的谢朓 , 联想到他的《怀故人》“清风动帘夜 , 孤月照窗时;安得同携手 , 酌酒赋新诗?”佳句 。 其语流逸 , 寓意清新 。 他将当时思念故人 , 酌酒赋诗的意境点画地惟妙惟肖 , 或许谢宣城就是古宣州以酒赋诗 , 开启“诗酒文化”且具影响力的第一人吧 。
隋唐、五代时期的酒具标本再列选六件实物标本展开研讨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六
隋代青瓷杯 。 高5公分 , 口径9、5公分 , 底径3、8公分 , 内底刮釉 , 有叠烧痕 , 为隋代典型饮酒器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七
宣州窑唐代黑釉广口尖足大酒缸 , 高65公分 , 口径60公分 , 足径16公分 , 胎体厚重 , 烧结温度高 , 釉无脱落 , 应为酿酒大缸 , 估计一次可酿造200余斤“老春酒”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 本图片是借用藏友的个人藏品 , 因我在工地采集的这类酒缸标本过于零碎 , 图片不够直观 , 但它说明的问题是相同的 , 即唐代宣州窑和和唐代宣州的酿酒是相伴相生的 。 李白诗《哭宣城善酿者纪叟》云:“纪叟黄泉里 , 还应酿老春 。 夜台无李白 , 沽酒与何人?”想当年酿酒名师纪叟应该是用宣州窑酒缸来酿制老春酒的 。 值得重视的是 , “诗仙”李白罕见地以诗哭祭一位酿者 , 可见他与纪叟的关系不是普通的顾客与商家 , 而是“酒场”上的知音 , 纪叟酿美酒 , 李白善品之 , 二人之间有了一种高山流水之意 , 如此 , 则哀情至真至纯 。
从此以后 , 唐代的宣州文人墨客们因酒赋诗 , 以诗叙事言志之风日盛 。 风流倜傥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牧 , 在宣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也不少 , 如《自宣城赴官上京》:“潇洒江湖十过秋 , 酒杯无日不迟留 。 谢公城畔溪惊梦 , 苏小门前柳拂头 。 ”他毫不掩饰自己在宣州每天都饮酒 , 沉醉于谢公城的旖丽风光 , 间或上苏小门前拂柳踏歌 。 在《宣州开元寺南楼》一诗中再现了他醉酒赋诗之态 , “小楼才受一床横 , 终日看山酒满倾 。 可惜和风夜来雨 , 醉中虚度打窗声 。 ”
再来看晚唐诗人陆龟蒙的一首《怀宛陵旧游》:“陵阳佳地昔年游 , 谢脁青山李白楼 。 惟有日斜溪上思 , 酒旗风影落春流 。 ”诗中最有意思的是提及酒旗 , 酒旗是古时酒店的招牌和广告 , 随风招展的酒旗 , 历历夺目 , 它们倒影在春日的宛溪河水里 , 随着一江春水而流淌 。 诗中的“酒”已放大成酒旗和酒店 ,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唐代宣州“水上酒楼图”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八
唐代宣州窑绳柄盘口壶 , 高12、2公分 , 口径6、8公分 , 底径5、8公分 , 壶流短而小 , 罕见的是壶柄制作成绳索状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九
宣州窑唐五代青瓷点彩罂 。 高37公分 , 口径17、5公分 , 底径9公分 , 腹部有残 , 盘口大而底足小 , 颈部紧收 , 整体线条优美 , 属唐五代宣州窑中的酒器上品 , 其本土文化研究价值较高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十
宣州窑唐代“宣州官窑”款酒坛 , 高39公分 , 口径5、5公分 , 底径13公分 , 虽然胎釉都比较粗 , 但近底处刻有“宣州官窑”款 , 可能是与当时宣州的酿酒、储存酒并向朝廷贡酒有关吧 。
《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七年奏准:宁国府原造送南京光禄寺酒瓶 , 内一十一万五千个 , 令仪真厂带运至光禄寺 。 又一万五千个 , 照旧解南京光禄寺各供应 。 ”这里的“原造送”到底源于何时?这些酒瓶是否与宣州窑有关 , 是否是唐朝以来的历史贡酒瓶惯例?谜底期待早日能被揭晓 。
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
图十一
宣州窑唐五代酒瓶 , 高29、5公分 , 口径5、5公分 , 底径5、8公分 , 通体施青釉 , 双唇口沿 , 应该为便于酒瓶封口 。
从数量大、类型全的宣州窑酒具中可推测 , 唐五代宣州酿酒业应有着较大的规模 , 隐约能感受到当时饮酒之风颇为盛行 。 而大量的饮酒消费反过来又会更加推进酿酒业的发展 , 拓展酒文化的形式和内涵 。 宣州酿酒业的空前繁盛 , 撬动着人们对酒的激情 , 增加了人们对酿酒业的依赖 。 唐代宣州文化的长足发展 , 与酒文化的空前繁荣应该有着相当的联系 。 拜读《全唐诗》 , 可随意欣赏到李白、杜牧等一批诗坛巨匠们在宣州留下的诗歌名句 , 而在这些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名句里 , 依然处处浸润着“老春美酒”的清香 。
(作者系宣州区农委党委副书记、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童达清制作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