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我们在一些古装电视剧里面常看见 , 母亲一旦被立为皇后 , 那么儿子也会跟着被立为太子 。 如果 , 太子被废掉 , 那么母亲也跟着被废掉 。 有的人就搞不懂 , 在古代宗法制当中 , 到底是“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甚至 , 还有一些人 , 搞不懂什么是宗法制 , 什么是嫡长子继承者 。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 , 我们先从古代“宗法制”开始说起!


“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 , 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

春秋诸侯

古代“宗法制”与“嫡长子继承制”

“封建宗法制”顾名思义 , 就是以宗族血缘关系 , 分封建国分配国家财产与权力的一种世袭观念制度 。 通俗而言 , 就是古代君主 , 为了合理的分配财产而制定的一种封建制度 。 其目的 , 主要是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封建秩序 。 按周王朝的封建宗法制度 , 在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 周王自称天子 , 是天下的大宗(共主) 。

周天子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都被封为诸侯 , 而在诸侯国当中 , 诸侯本身又是大宗 , 面对周天子又是小宗 。 除嫡长子以外 , 诸侯的其他儿子都被封为卿大夫 , 视诸侯为大宗 。 如果到了卿大夫这一个阶级 , 他又是本宗族的大宗 , 儿子为小宗 , 总之以此类推 。

在“宗法制”当中 , 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 嫡长子在不同的等级制度当中属于“大宗” , 享有对宗族的统治权和财产继承权 。 封建宗法制的优点在于维护了宗族之间的血缘关系 , 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兄弟之间因为财产继承问题出现互相残杀的局面 。


“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 , 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

周天子

据说“宗法制”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 , 只是夏商两朝是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顺序继承王位 , 而“宗法制”真正被确立还是在周朝 。 由于古代的统治者 , 往往会生很多个儿子 , 尤其是周文王姬昌 , 据传说有100个儿子(有记载的共有18个) , 然而王位却只有一个 。 围绕王位由谁来继承的问题 , 在古代也是做了漫长的议论 。 在统治阶级 , 最终达成一个共识 , 那就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内容的“宗法制度” 。

其实 , 古代“宗法制”最核心的内容 , 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 什么是“嫡长子继承制”呢?其实 , 就是以嫡妻(正妻 , 与此对应的为“庶妻” , 属于妾室)所生的长子作为合法的继承人 。 这个制度一出 , 无论是君主 , 还是平民老百姓 , 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分配财产继承权 。

有人肯定会问 , 如果嫡妻没有生子怎么办?面对这个问题 , 古代早已经有了解决办法 。 那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 立子以贵不以长 。 ”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立嫡妻所生的长子为继承人 , 即便是其他儿子都很贤能 , 都不能被立为继承人 。 如果 , 嫡妻没有儿子 , 那么就立尊贵的儿子为继承人 , 而不是年长的儿子为继承人 。 有人又会问 , 怎么区分尊贵呢?这种情况 , 就涉及到了“媵妾婚” 。

古代“宗法制”与“媵妾婚”

什么是“媵妾婚”呢?按照《仪礼?士昏礼》的说法:“古者嫁女 , 必娣侄从之 , 谓之媵 。 ”意思是古代嫁女的时候 , 往往将妹妹或者侄女 , 共嫁一夫 , 称之为“媵(媵婚)” 。 这里要强调一点 , “媵”和“妾”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 “妾”最开始指的是“女奴” , 后来“妾”指的是男子在正妻以外娶的女子 , 统称为“妾” 。 按理说 , “媵妻”也属于“妾”但是 ,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媵妻”的地位又高于“妾” 。

比如 , 诸侯嫁女 , 往往将女儿和宗族之女作为陪嫁一起嫁过去 , 称之为“媵婚” 。 而纳妾 , 一般发生在卿大夫阶级 , 一国之君往往就是“媵婚” 。

“媵婚”娶过来的女子 , 比“妾”的地位高 , 所以地位很尊贵 , 必须区分对待 。 假如 , 正妻没有生子 , 那么就由“滕妻”所生的儿子为继承人 。 假如 , “滕妻”也没有生子 , 那么最后才轮到妾的儿子 。 所以 , 就有了“立子以贵不以长 。 ”

其实 , 古代“媵妾婚”是诸侯为了防止正妻不能生子 , 想出的一个办法 。 “媵婚”还有一个功能就是 , 政治联姻 。 比如 , 晋文公重耳流亡秦国的时候 , 秦穆公将同宗五个女子嫁给了重耳 。 其实 , 秦穆公这种嫁女方式就是“媵婚制” 。


“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 , 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

《芈月传》媵妾婚

“媵婚制”有两个好处 , 第一:国君的女儿嫁出去以后 , 如果没有生子 , 以后可能会被丈夫冷落 。 所以 , 经过女儿同意 , 将宗族姐妹也一起嫁过去 。 如果 , 自己没有生子 , 姐妹的儿子可以作为替补 。 等老了以后 , 也有一个依靠 。 第二:诸侯将宗族女儿嫁作为陪嫁 , 可以深化两国之间的关系 。 其实 , 就是浑水不流外人田 , 长女不生子 , 次女或者宗族女儿 , 总会生子 。 到那时 , 外孙就是国君 , 那就是亲上加亲 , 两国之间可以避免战争 。 如果 , 自己国家被攻击 , 还有个帮手 。 这就达到了政治联姻的目的 , 即便是发生战争 , 女儿还可以求情或者从中调和 。

比如 , 晋国曾经闹饥荒 , 秦穆公用船只向秦国运载粮食救济晋国 。 而秦国发生饥荒的时候 , 晋惠公不救济不说 , 反过来攻打秦国 。 结果晋国在韩原被秦国打败 , 晋惠公被俘虏 。 由于 , 晋惠公的姐姐穆姬是秦穆公的妻子 , 她穿着丧服向秦穆公哭泣 , 最终让秦穆公放了自己的弟弟 。 所以 , 春秋战国时期的“媵妾婚”就有这个好处 。

不过 , “媵婚”到了秦朝统一六国以后 , 就逐渐消失 , 被取而代之的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 那么“子以母贵 , 母以子贵”的情况在“嫡长子继承制”当中就更加明显了 。

古代“宗法制”与“子以母贵 , 母以子贵”

“子以母贵 , 母以子贵”的意思是 , 儿子因为母亲的地位而富贵 , 母亲以儿子的地位而尊贵 。 通俗点而言 , 母亲尊贵 , 儿子就尊贵 。 儿子尊贵 , 母亲也跟着显贵 。 其实 , 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 。 当然 , “子以母贵”占据了主导作用 。 毕竟 , 是先有母亲 , 再有儿子 。 如果 , 母亲不尊贵 , 儿子再贤能都做不了继承人 。


“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 , 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

商纣王与妲己

比如 , 商纣王帝辛 , 他还有一个同母哥哥微子启 。 微子启在出生的时候 , 母亲还是一个妾(庶妻) 。 后来微子启的母亲做了王后(正妻) , 生了纣王 。 所以 , 微子启的身份为庶长子 , 而纣王帝辛却是嫡长子 。 身份不同 , 地位就不一样 。 纣王能即位 , 凭借的是“子以母贵” 。

这种例子 , 还有刘邦的儿子刘盈(汉惠帝) 。 刘邦本来有一个长子叫刘肥 , 和情妇所生 , 属于未婚生子 , 没有名分 。 但是 , 吕雉(吕后)是刘邦明媒正娶的妻子属于正妻(嫡妻) , 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刘盈(嫡长子) 。 刘邦称帝以后 , 吕雉就做了皇后 , 唯一的儿子刘盈就成了太子 。 而刘肥因为是庶长子 , 与汉朝的皇位擦肩而过 。 刘盈能做皇帝 , 凭借的是“子以母贵” 。

此外 , 刘邦晚年本来想废掉刘盈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 但是 , 刘邦没有说废掉吕后 , 而是想废掉太子刘盈 。 如果 , 刘盈被废掉 , 即便是吕后保住了皇后之位 , 等刘如意称帝 , 吕后的地位依旧不保 。 所以 , 吕后想方设法的保住刘盈太子之位 , 这种情况就是“母以子贵” 。 可以说 , “子以母贵 , 母以子贵”在吕后身上都发生过 。 司马迁将吕后记录在“本纪”之中 , 也是有这个原因在里面 。

关于“母以子贵”的例子 , 还有汉武帝的老婆卫子夫 。 在卫子夫之前 , 汉武帝还娶了陈阿娇做皇后 。 但是 , 陈阿娇一直没有生子 。 后来 , 汉武帝去姐姐平阳公主家时 , 看中了卫子夫 。 自此 , 陈阿娇失宠被废掉 。 在卫子夫生了刘据以后 , 卫子夫被封为皇后 。 卫子夫地位本来就低 , 但是生了儿子以后 , 地位一下就提升了 。 所以 , 卫子夫能做皇后就属于“母以子贵” 。

古代“宗法制”存在隐忧 , 但是无法被取代!

其实“宗法制”当中的“嫡长子继承者”也有利有弊 。 有利的一面在于 , 规范了财产继承权 , 降低了因儿子争夺财产 , 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 。 不利的一面是 , 如果嫡长子是个暴君 , 或者是个傻子 , 都拥有继承权 。 对于统治阶级而言 , 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

前面我们也讲了一个例子 , 商纣王就是这样 , 本来是个暴君 , 由于是嫡长子 , 最后还是做了君主 。


“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子以母贵”还是“母以子贵” , 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吗?// //

晋武帝司马炎

这样的例子 , 还有西晋的晋惠帝司马衷 , 为杨皇后所生 , 本来有哥哥司马轨 , 由于早死 。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 如果嫡长子死了 , 次子继承 。 而司马衷本来就很白痴 , 由于是嫡次子 , 就成了第二序列继承人 。 晋武帝司马炎将国家交给他 , 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 所以 , 皇后贾南风专权 , 晋惠帝司马衷根本镇不住 , 最后导致“八王之乱” 。

因为“八王之乱”又导致“五胡乱华” , 一个人殃及了整个国家和民族 。 如果 , 没有“宗法制”的制约 , 司马炎也不会选择司马衷 。 当初晋武帝想另外立太子 , 结果被杨皇后一句“立嫡立长是根本 , 不以贤愚而废立 。 ”就是因为“宗法制”的制约 , 司马炎也别无选择 。 所以 , “宗法制”也存在一些弊端 。

此外 , “宗法制”还有一个弊端就是 , 如果在众多儿子当中 , 有一个很强势 。 那么 , 就会挑战嫡长子的权威 。 这种 , 情况会出现兄弟相残 。 比如 , 春秋时期的郑庄公 , 遇到一个强势的弟弟共叔段 。 还有隋朝的太子杨勇 , 遇到了一个强势的杨广 。 唐朝的太子李建成 , 遇到了一个强势的李世民 。 在我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 最终 , 都造成了一个历史悲剧 。

不过 , 总体来说 , “宗法制”的优点 , 大于缺点 。 如果 , 没有“宗法制”的约束 , 国家可能更加混乱 , 兄弟相残的例子估计会更多 。 秦始皇因不立太子 , 导致亡国 。 康熙不立太子 , 导致九子夺嫡 。 所以 , 在封建社会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代替“宗法制” 。 由于无法替代 , 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