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明德小记者在行动:中原研学之旅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世纪明德小采访人员在行动:中原研学之旅
中原沃土 , 千古流传 。 2019年7月 , 世纪明德“华夏中原研学营”迎来了新一批的暑期研学团 。 开封府、关林庙、少林寺、洛阳老街、龙门石窟、嵩阳书院、清明上河园、洛阳博物馆……在世纪明德辅导员的带领与讲解下 , 小营员们认真学习 , 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 对这次华夏中原研学之旅 , 世纪明德的小采访人员们有很多话想说 。
今天是研学开始的第一天 , 主题是汉字起源 。 我们早早起床 , 下了火车便赶往第一个项目的目的地 。
简短庄重的开营仪式后 , 是“汉字起源于甲骨文”讲座 。 老师说 , 甲骨文对于我们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 因为在甲骨文发现之前 , 中国有记载的最早文字是小篆 , 而小篆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所以即便我们中华有上下五千年 , 可是经过联合国承认的历史只有两千多年 。 而甲骨文的出现 , 证明了中国三千六百年的文化 。 四大古文中 , 只有甲骨文几经改革流传至今 , 这值得我们华夏子孙自豪 。
老师还带来了甲骨文书法作品和两幅博物馆收藏的仿真甲骨文展示给我们 。
老师告诉我们 , 一个文明诞生的标志是出现属于自己的文字 , 而一种文字就必须要具备读音 , 字形和意义 。 甲骨文与史前文明中的壁画性质不同 , 就是因为壁画没有自己的读音 , 而甲骨文具备 , 并且是按照造字的“六书”(象形 , 形声 , 指示 , 假借 , 转注……)来制定的 , 所以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有据可查的系统的成熟文字 。
老师对我们说:“甲骨文就是所谓撇捺之间翻开神秘历史 , 方寸之间见证沧海桑田 。 ”正是如此 , 我们华夏历史伴随着一个个方块小字 , 一步步经历风吹雨打诸多艰辛 , 走到了今天 。
听完了老师的讲座 , 我们明白了原来甲骨文就在我们的身边 , 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 接着 , 我们来到汉字博物馆 , 这里陈列了大量的商朝甲骨文 , 周朝金文和秦朝时的小篆 , 钟 , 印章 , 玺等物品 , 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文字的演变和华夏文明的起源 。
中午匆匆吃过午饭 。 下午一点半 , 一车人又迫不及待去往新景点——殷墟 。
殷墟 , 是商朝盘庚最终定都之地 , 史称“盘庚迁殷” 。
作为商朝的都城 , 殷墟也保留了大量青铜器和甲骨文 。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主博物馆 , 车马坑和妇好墓 , 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妇好墓了 。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 , 也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 。 她的陪葬品极其丰厚 , 足见武丁对她的宠爱与重视 。 虽然对妇好墓进行考古时没有找到妇好的棺材 , 但是仅仅只是遗留的陪葬品就已经非常令考古学家们惊喜了 。
导游还向我们介绍了当时商朝丧尽天良的陪葬制度 。 像这么小小的一个妇好墓就有十几人陪葬 , 其中除了有三个贴身侍卫是自愿陪葬所以骨架完好无损外 , 其他都受到了腰斩的刑罚 , 甚至还有一个新生儿也是如此 , 据说是为了避鬼神 。 我心念着那个还没来得及见一见世间万千繁华美好 , 就已经被人性的冷默扼杀在黑暗之中的孩子 , 眼底泛酸 。
愉悦又充实的一天过去了 , 我们又要踏上新的征程 。 安阳 , 再见 , 开封 , 我来啦!
- 双面德国人:上世纪上半叶德国民众为何会接受希特勒的统治?
- 上个世纪8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三月雪》
- 讲座|《近代朝鲜与日本》:复盘19世纪复杂的东亚国际关系
- 烈士弟弟的白布包袱为何要藏半个世纪?78岁老党员讲了他们家的故事
- 上世纪60年代,开敞篷车是种怎样的体验?
- 皮埃尔·塞尔纳:18世纪全球化视野下的“最后一场革命”
- 海上丝绸之路与十四至十八世纪 阿瑜陀耶城的国际化
- “环保少女”是穿越者?一张19世纪老照片引发网民脑洞
- 彼得·博古斯基:波兰考古学历史上污点——19世纪末克拉科夫兽骨案
- 德国古城班贝格: 20 世纪只是个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