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

文/花开无田

1638年十月 , 孙传庭率领秦兵在潼关原设伏 , 而被包围的李自成与他的农民军还浑然不知 , 洪承畴在后面截杀 , 前又有孙传庭 , 最终此战过后李自成只剩下18人 , 与刘宗敏侥幸逃生 。 与此同时 , 张献忠也被招降 。

崇祯帝高兴的说“再用十年 , 必将社稷兴盛 , 天下太平 。 ”可是话音未落 , 皇太极便又一次引兵南寇 , 于是洪承畴、孙传庭被诏令北上抗清 。


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

而李自成则死里逃生之后得以重整旗鼓 , 张献忠更是又反叛 。 天下局势糜烂 , 终于慢慢的将危如累卵的大明王朝推到 。 李自成的口号 , 实在是太诱人 。 “迎闯王 , 闯王来了不纳粮”流民 , 失地的农民尽皆归附 。

1640年 , 李自成已经攻克永宁、宜阳 。 而转年3月 , 中原大城洛阳告破 , 福王朱常洵被俘 , 随后被处死 。 而关于朱常洵的死状 , 而在清朝一本《绥寇记略》 中以及众多的民间传说中 , 福王朱常洵死状惨烈 , 被李自成煮熟 , 制成了“福禄汤” , 然后众人分食 , 以此来激励农民军奋勇抗击明朝 。 那么 , 关于朱常洵又到底是如何死的呢?


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

福王朱常洵 , 乃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子 。 其母亲郑贵妃 , 14岁便进宫服侍万历帝 , 可惜的是虽然母亲郑贵妃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圣眷隆恩 , 他却只是万历帝的第三个儿子 。 他面前的是长兄朱常洛——一个低贱的宫女所生之子 。 二哥朱常溆 , 出生便殇 。

他的优势是母亲得宠 , 自己也备受万历帝重视喜爱 。 但是在一个讲究宗法制的国家 , 尤其是自其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中“立嫡以长”的祖训也成为他成为帝王的阻茛 。

而关于册立朱常洛还是朱常洵 , 这场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中 , 万历帝为了福王朱常洵坚持了15年不临朝 , 而朝臣们则被万历帝罢官、发配、解职的便有100多人 。


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

最终万历帝迫于无奈只得将朱常洛封为太子 , 而朱常洵则被封为福王 , 藩属洛阳 。 但是虽然地位不及太子朱常洛 , 但在权势之上可谓是如日中天 。 朱常洛连太监都能欺负 , 而福王继续逗留京畿 , 窥伺宝位 。

后来 , 幸亏在朝臣叶向高等人的谏言之下 , 才被迫就藩洛阳 。 但即便是就藩洛阳之后 , 其母都想依靠“梃击案”处掉朱常洛 。

而对于这个福王 , 万历帝更是万般亏欠 。 从小便娇生惯养 , 更是拨付28万余两为其修葺府邸 , 超越规制10倍 。 一次便赏赐4万顷良田 。 而朱常洵则声色犬马 , 唯爱妇女 , 歌舞 。 与中原大地接连频发的旱灾、蝗灾 , 数以千万计的流民相比 , 他甚至毫无一丝怜悯之心 。 更有甚者还有野史称其肉重360斤 , 一方是肥如猪 , 一方则是易子相食 , 骨瘦如柴 , 也正应了那句张养浩的元曲“兴亡百姓苦” 。


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

而不纳粮的闯王李自成与食民而肥的大明王朝以及大明王朝的“肥王爷” , 老百姓实则很容易选择 。 而在攻破洛阳城后 , 我们这位福王朱常洵则逃入迎恩寺藏匿 。 随即便被李自成大军找到 , 并且处死 。

那么福王到底是不是一如《绥寇记略》中记载的那般“福王及世子由崧缒城去 , 王以体肥 , 不能远走 , 贼得而杀之 , 称其肉重三百六十余斤 , 脔分股割 , 与鹿肉同烹 , 群贼胪食 , 名曰:‘福鹿宴’” 被做成了福鹿汤了吗?


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福王朱常洵真被李自成军做成了“福禄汤”?出土的墓志解开谜底// //

而在满清编修的《明史》中 , 福王朱常洵只是被杀 , 后来两个侍从哭诉 , 而李自成嘉奖他们的义气 , 便允许他们将福王的尸体装殓带走 , 然后埋葬 。

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记述呢?1924年 , 在河南孟津县麻屯乡发现了明福王朱常洵圹志 , 也为我们揭开了埋藏地下的几百年的真相 , 这个圹志的撰文者乃是福王之子 , 也便是后来的永历帝朱由崧 , 在圹志中记载::祭葬从优 , 一切丧礼视诸藩倍;大明崇祯十六年正月初八日 , 葬邙山之原 。

也就是说 , 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煮成福禄汤 , 显然是杜撰的 , 只是抹黑农民军的附会之言而已 。

参考资料:《明史》《绥寇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