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东方神童”,17岁进入中科院却被劝退,父母教育不对?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 , 中国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神童崇拜心理 , 少年英才总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 自古便是如此 。 甘罗十二岁使赵国 , 官拜上卿;方仲永五岁可作诗 , 乡邻奇之;曹冲六岁能称象 , 智谋远超成人 。 中国历史上年少成名的天才、神童的例子比比皆是 , 可是这些天才、神童似乎都有些后继乏力 , 甘罗拜相后便杳无音讯 , 没有史书记载;方仲永长大后便泯然众人;曹冲更是早夭而亡 。
他被称为“东方神童” , 17岁进入中科院却被劝退 , 父母教育不对?//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 就有这么一位神童 。 1983年 , 魏永康出生两三个月时 , 母亲开始教他识字 , 经常给他读唐诗 , 教他背英语单词 , 甚至还有日语、法语 , 尽管魏永康还不会说话 , 但在母亲的倾力培养下 , 一个又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在他身上上演 。
他被称为“东方神童” , 17岁进入中科院却被劝退 , 父母教育不对?// //
4岁时 , 魏永康已经基本完成了初中阶段的课程 。 1991年10月 , 年仅8岁的魏永康几次跳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 。 13岁时 , 魏永康凭借高分成绩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 2000年 , 17岁的魏永康大学毕业 , 随后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硕博连读 。
如此天赋惊人的神童 , 一路上高歌猛进 , 但却在2003年被中科院劝退回家 。 从“东方神童”到退学回家 , 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 而最为伤心最后悔的莫过于他的母亲 。
他被称为“东方神童” , 17岁进入中科院却被劝退 , 父母教育不对?// //
魏永康家庭普通 , 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伤残军人 , 因打仗负伤一直瘫痪在床;母亲是百货公司的一名员工 。 所以 , 自小天资过人的魏永康 , 成了这个家庭全部的希望 。 然而方仲永的故事在现代上演 , 不免让人有些唏嘘 。
为何国人会如此地追捧神童 , 神童情结究竟从何而来?追捧神童的背后有3个因素在作祟:
1.家长由于自身原因 , 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他被称为“东方神童” , 17岁进入中科院却被劝退 , 父母教育不对?// //
这是个体因素导致 , 某些家长觉得自己的人生并不成功 , 而自己余下的人生也不存在成功的可能 , 于是便将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 但又缺乏必要的资源为孩子铺路搭桥 , 因此他们只能将全部的筹码都押在教育上面 。 这样的父母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孩子的学习上 。
他被称为“东方神童” , 17岁进入中科院却被劝退 , 父母教育不对?// //
其具体做法是从小便给孩子灌输大量超前的知识 , 不考虑其接受能力也不考虑其感兴趣与否 。 这样的做法产生的后果是:孩子在前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 可以比同龄人多认识许多字 , 多背数首古诗 , 多解几道奥数题 , 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 , 就像潜力被耗尽了一样 , 表现会趋于平庸 , 甚至不如一般人 。 揠苗助长 , 苗是增高了 , 但是也死了 , 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 。
2.急功近利(功利主义)
他被称为“东方神童” , 17岁进入中科院却被劝退 , 父母教育不对?// //
这个原因是有传统沿袭的 。 早在汉代 , 选官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乡举里选” , 一个人在乡里的名望越大 , 就越容易得到地方长官的注意和推举 。 在这样的制度下 , 头顶“神童”之名的孩子 , 自然就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 在今后步入仕途的过程中往往能占得先机 。 在当时 , 鉴定神童和培养神童甚至成为一个专门的行当 。 到了宋代 , 制造神童甚至成为很多人发家致富的途径 。
他被称为“东方神童” , 17岁进入中科院却被劝退 , 父母教育不对?// //
神童头衔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名 , 还有利 , 前几年中高考加分政策较为宽松时 , 当个神童是可以给你加不少分的 。 虽然现在靠“神童”加分是不可能了 , 但依然有靠宣传神童以谋求教育资源的现象存在 。 为此 , 父母们拼命的想要培养神童 , 也就不奇怪了 。
3.媒体机构为了噱头 , 为了博人眼球 , 大肆报道、过分夸大
他被称为“东方神童” , 17岁进入中科院却被劝退 , 父母教育不对?// //
近几年 , 总能听到这个神童、那个神童的故事 , 似乎是神童变多了 。 其实不然 , 只不过是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夸大其词 , 把一些原本不是神童的孩子 , 硬生生地说成了神童 。 例如2016年 , 河南一个九岁的女孩参加高考 , 只考了172分 , 可是在河南本地一些媒体的宣传报道中 , 这个女孩居然被称之为“神童” , 要知道 , 光是选择题胡乱填涂就有可能达到这个分数 。
他被称为“东方神童” , 17岁进入中科院却被劝退 , 父母教育不对?// //
事物的发展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 尤其是对个体的成长而言 ,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这个过程不可逾越 , 不可逆转 , 更不可超前 。
鲁迅说过:“其实即使天才 , 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 , 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 , 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 因此 , 父母们要知道 , 超前教育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 至少对大部分孩子而言是不合适的 , 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 而千万不能拔苗助长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 记得关注小编哦 , 我们会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讯!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在黄埔军校默默无闻,抗战时快速晋升,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场
- 他是四野三纵的政委,曾因升迁速度太快不得不请示,后授衔中将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太平天国灭亡时曾国藩造反的话,会有人追随他吗?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于曹操,但他真的昏庸无能吗?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