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日本的松根油计划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 , 在其国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市场规模有限等难以克服的问题 , 为此日本试图通过对外扩张来转嫁自己的发展危机:1869年日本明治政府设置北海道开拓使 , 加大向北海道移民、屯垦的力度 , 不断蚕食当地阿依努人的土地;1875年日本从英国手中取得了小笠原群岛的所有权;同年通过与沙俄签订《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互换条约》获得千岛群岛;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 , 将其改为日本治下的冲绳县;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侵占我国宝岛台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扩大在我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并取得了南库页岛;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一战中日本对德宣战 , 占据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 开启侵华战争序幕;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 对中国展开全面侵略 。 日本在朝鲜半岛以及我国的台湾、东北等地大肆掠夺当地资源 , 在通过侵略亚洲邻国的方式攫取陆地资源的同时日本也致力于获取更多的海洋资源:1875年的《圣彼得堡条约》允许日本在俄国的北太平洋海域捕鱼 , 日本渔民随即在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遍布作业 。 1875年条约签订时鄂霍茨克海海域的日本渔船数量在300艘左右 , 然而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已增长了10倍之多 。 从1906年起日本开始使用摩托化的金枪鱼船在距离本岛近700英里外的小笠原群岛捕捞鲣鱼 。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渔船的踪迹不仅遍布南海、东海、日本海、白令海等周边海域 , 甚至远达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湾以及阿拉伯海 。 与此同时日本在被其占领的中国东北的土地上扶植起伪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并计划将本国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 , 截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为止一共组织了共计14批次、总数为7万户、20万人的集团式开拓移民团 。


二战末期日本的松根油计划

二战末期日本的松根油计划// //

由此可见日本为攫取资源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 事实上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本身就有掠夺资源的图谋 , 然而这就使日本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出于掠夺资源的目的而发动战争 , 然而却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撑战争进行下去 。 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得到了大量的铁铜矿产、煤炭、大豆等资源 , 金银外汇储备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 , 这更坚定了日本当局以战养战的决心 ,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战略资源却迟迟得不到补充——这就是石油 。 日军的飞机、坦克、战舰无不需要石油 , 然而这种关键性的战略资源却恰恰是日本所缺乏的 。 在二战前日本本土的石油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而在侵华战争的过程中日本也没得到梦寐以求的石油资源——直到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之前我国还一直顶着贫油国的帽子 。 为此日本试图通过进一步扩张攫取对战争至关重要的石油资源 , 于是日本在继续侵略中国的同时制定了北上和南下两种作战计划:所谓北上是指入侵战略资源丰富的苏联;所谓南下则是占领盛产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的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 。 1939年日本关东军曾在诺门罕地区与苏联红军发生冲突 , 然而在见识过苏军的战斗力后南下的主张日渐抬头 。 1940年日本趁法国在欧洲战场败于纳粹德国的良机占领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 , 以此为标志日本正式开始执行南下计划 。 日本对东南亚的野心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惕——表面上看:美国在东南亚只有菲律宾这一处殖民地 , 可实际上美国看重的是东南亚在国际航运贸易中的战略地位 , 美国真正所不能容忍的是日本对亚太航线的垄断 。 这时的美国已通过罗斯福新政逐渐从经济危机中走出 , 欧洲列强正饱受战火摧残 , 美国已实际成为全球第一大国 。 以罗斯福总统为首的美国政治精英们此时正准备放弃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 , 积极准备谋求世界范围内的霸权 , 而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极大地妨碍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 同时日本强大的侵略扩张野心也使美国担心一旦日本确立了在亚太地区的独霸地位之后会威胁到美国本土的国防安全 。 从1940年起美国开始对日本实施石油等战略物资禁运、冻结日本在美资产等制裁措施 ,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有七成以上的是由是需要通过美国进口的 , 在遭受制裁后日本的石油只能维持半年时间 。 这样一来日本实际上只剩两条路可走:其一是顺应美国的要求停止向东南亚扩张并从中国撤军;其二是南下夺取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并以此为依托与美国交锋 。 尽管日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扩张是野蛮的侵略行为 , 可在当时的日本决策层眼中这就是自己已到手的东西 , 要他们放弃这些侵略所得无疑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 况且在日本看来:美国在采取制裁行动后是否会进一步加大对日本的打击力度呢?如果美国主动进攻日本 , 那么以日本的国力是完全无法与之对抗的 。 既如此 , 不如索性对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 , 从而争取战略主动权 。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使珍珠港事件成为顺其自然之事 。


二战末期日本的松根油计划

二战末期日本的松根油计划// //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迅速席卷了香港、新加坡、马来亚、泰国、缅甸、菲律宾、荷属东印度、关岛、威克岛等地 , 然而以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岛海战为转折标志着太平洋上的制海权转入美军手中 。 1944年6月20日马里亚纳海战结束后日本本土直接面临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的空袭 , 同时美军获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继续进军的前进基地 , 至此日本大本营划定的“绝对国防圈”已面临崩溃的局面 。 1944年6月16日美军B-29轰炸机从中国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九州 , 战火直接烧到了日本本土 , 这样的战略轰炸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 日本主要城市除京都、奈良等外均被摧毁 。 美军的战略轰炸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并造成850万日本城市居民逃往农村 , 一时间工人缺勤率节节攀升 , 日本的战时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炼油工业生产下降83%;飞机引擎生产下降了75%;飞机机体生产下降了60%;电子装备生产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军事工厂不是炸毁就是破坏严重 。 这一时期的日本发生了很多光怪陆离之事:东京市内的汽车放弃了内燃机 , 改成烧柴火的蒸汽机来驱动;日本的理发店规定不能够烫卷发超过三个卷 , 甚至直接在店门口发告示说请天然卷的女性不要经过本店门口;在战争最关键的时刻和战时经济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养宠物被视为是可耻的浪费行为 , 事实上这时绝大多数日本家庭所饲养的猫狗都已成为饥肠辘辘的主人的食物 。 在日本的动漫作品《哆啦a梦》中有一集是反映战争时期日本军官强迫动物园处死大象的 , 事实上这一情节并非作者虚构——从1943年夏季开始日本为节省成本开支供给战争而对上野动物园的动物进行有计划的杀戮 , 这其中包括埃塞俄比亚皇帝赠送给日本天皇的狮子 , 也包括从前线退役后转入动物园展览的军马等军用动物 , 而在战前这些动物是军国主义用来炫耀帝国强盛繁荣的谈资 。 从1941年到1945年日本的伐木工处于战事需要砍伐了全日本近15%的林地 , 其中绝大部分是被彻底砍光的 。 森林的破坏使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 同时由于化工厂必须优先满足军用化工产品 , 于是农业化肥的产量直线下降 , 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的农业产量越来越低 , 有的地区已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


二战末期日本的松根油计划

二战末期日本的松根油计划// //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军国主义者仍不忘宣扬所谓”一亿玉碎“的口号 , 整个日本列岛弥漫着所谓“竭诚奉公”、“殊死必胜”的氛围 。 当时日本执行了严格的金属回收制度:日本民众家家户户将自家的金属制品悉数上交 , 直到最后一家一户只能保留一口锅 , 其余金属器皿都必须全数捐献出来 。 各个城市纷纷拆除金属路灯支架、铁轨、金属交通指示牌以及建筑上的各种标志牌 , 就连靖国神社的铜制大门也被拆除 。 神社献出了铜制神龛;佛寺献出大钟……日本官方给出的说法是要用这些材料炼造钢铁 , 制成飞机、大炮 , 可事实上这些四处搜刮来的杂七杂八的材料能炼出什么呢?最终日本人看着自己炼出来的那玩意 , 在看看天空中美军战机身上的高精纯度铝材 , 于是在瞬间感到了绝望 。 和这场全民献金运动一同执行的还有松根油计划: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就因为美国的石油禁运政策而面临石油储备枯竭的局面 。 这时也不知是哪位砖家宣称:松树根里能提炼出替代石油的油料 。 既然如此还说啥呀?于是日本当局立刻发动全国男女老少挖松树根 , 甚至喊出了“200个松树根可以使飞机在空中飞行一小时”的口号 。 当时全日本建立起34000个蒸馏器 , 以期从仅剩的森林资源中提取70000桶松根油 。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做除了使日本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之外并没带来任何效果 , 实际上日本战机和战舰的发动机真正烧松根油的少得可怜 , 因为直到战争结束日本人也没真正完善所谓松根油的提炼方法 。 不过千万不要低估了日本人的疯狂——在战争的最后关头一切油脂都被用来替代石油作为战争机器的驱动力 , 事实上大和号战列舰最后一次出击所携带的2000吨的油料中有一半并非石油 , 而是日本居民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食用豆油 。 事实上战争进行到这种程度已不难看出:日本帝国已然走向了穷途末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