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1

1908年11月14日 , 慈禧死亡前一天 。

由于慈禧(1835-1908)已进入病危状态 , 此时 , 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宜的大清帝国礼部尚书溥良跟一干王公大臣们一起 , 已经守候在慈禧下榻的紫禁城乐寿堂外几天几夜了 , 后来 , 溥良跟他的子孙们回忆说:“大臣们·····都惶惶不可终日 , 就等着屋里一哭 , 外边好举哀发丧 。 ”

突然 , 乐寿堂里出来了一个太监 , 他手里端着一个盖碗 , 出于职责 , 溥良急忙拦住这个太监 , 责问这是什么东西 , 只听太监回答说:

“这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光绪皇帝)的塌拉 。 ”

塌拉 , 是满语酸奶的意思 。

已经进入病危状态的慈禧 , 竟然还惦记着那个她恨之入骨、一度想废掉的光绪皇帝?而且要送他一碗酸奶喝?溥良心中疑惑 , 但也不好阻拦 , 只好继续在乐寿堂外等候慈禧的临终嘱咐 。

溥良正在疑惑的时候 , 没过多久 , 1908年11月14日晚间6时30分左右 , 突然传来一个震惊紫禁城的消息 , 说这几天身体康健的光绪皇帝突然“驾崩”了 。

溥良心中震骇 。

而乐寿堂里 , 在听到光绪(1871-1908)终于死掉的消息后 , 一直硬撑着的慈禧 , 才终于在第二天 , 也就是1908年11月15日下午未时(下午1时至3时) , 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

慈禧的死亡时间 , 距离光绪去世 , 还不到20个小时 。

短短24小时之内 , 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去世 , 对于这个清宫最高秘闻 , 溥良一直对子孙们口授相传 , 后来 , 溥良的曾孙、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在《启功口述历史》中 , 引用溥良在家族内部的口授说:

“这显然是一碗毒药 。 ”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

▲苦命皇帝光绪 。

2

对于光绪之死 , 记录光绪帝生前生活起居的《清德宗实录》 , 完整记载了光绪帝在临死前几天的身体状况 , 根据皇帝实录 , 光绪皇帝直到临死前两天 , 都身体康健 , 没有什么特别异常 , 一直到临死前一天 , 才突然在档案中被记了三个字“上不豫” 。

没有特别的问题 , 光绪为何会突然死亡?

2008年 , 就在光绪和慈禧死亡100周年之际 , 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教授戴逸与13位专家领衔的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 , 在聘请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 , 联合对光绪皇帝的遗骸进行尸检后得出结论:

“光绪帝系三氧化二砷 , 即砒霜中毒死亡 。 ”

尽管后来有多位专家对光绪皇帝的尸检报告结论“砒霜中毒死亡”持怀疑态度 , 但尸检报告毫无疑问地指出 , 光绪帝的遗骨、头发、以及入殓衣物中检验出来的砷(砒霜) , 明显是光绪帝的“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并非来自环境污染” , 因此 , 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明确指出 , 光绪帝就是死于“砒霜中毒” 。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

▲法医检验光绪帝遗物 。

对于光绪帝的这种噩运 , 光绪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1840-1891)或许早有预感 。

1875年1月 , 就在同治皇帝驾崩后 , 慈禧宣布选中皇室旁支、当时实际年龄只有3岁半的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继承大统时 , 出乎所有王公大臣们意料的是 , 载湉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不仅没有喜出望外 , 相反却“碰头痛哭 , 昏迷伏地 , 掖之不能起 。 ”

随后 , 回到家中“身战心摇 , 如痴如梦” , 经常告诫子孙“满招损、骄招祸”的奕譞 , 深感祸福未知 , 为了避免慈禧猜忌 , 奕譞向慈禧恳请免去自己的所有职务 , 以避嫌自保 , 在上奏慈禧的奏折中 , 奕譞说:

“惟有哀恳矜全 , 许乞骸骨 , 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留一庸钝无才之子 。 ”

奕譞显然是个聪明人 , 知道自己作为新任皇帝的亲生父亲 , 对于志在“垂帘听政”控制朝政的慈禧来说 , 显然是个潜在的祸害 , 为求自保 , 奕譞很识相地跟慈禧请求了辞职回家养老 。

只是奕譞能自保 , 却无法保住被命运冥冥之中选中的儿子载湉 , 即后来的光绪帝 。

3

说起来 , 光绪与皇位 , 其实原本离得很远 。

光绪的父亲奕譞 , 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 , 并非嫡长子;而奕譞本人又生有七个儿子 , 光绪(载湉)排行老二 。 在庞大复杂的皇族系统中 , 原本皇位是轮不到光绪的 , 但偏偏光绪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氏 , 也就是说 , 光绪是慈禧的亲外甥 。

1875年 , 慈禧的独子同治皇帝因为天花发作致死(也有人怀疑是梅毒致死) , 由于咸丰皇帝膝下只有同治帝一个儿子存活 , 如今同治皇帝也死了 , 帝国的嫡长制传承无法延续 , 在此情况下 , 独揽大权的慈禧为了保住皇权 , 决定肥水不流外人田 , 扶持自己的亲外甥载湉上来当皇帝 , 消息一出 , 舆论大哗 , 因为清朝从道光—咸丰—同治一系的帝制传承中 , 载湉(光绪)只是皇族旁系子孙而已 , 但在独裁专断的慈禧倾力扶持下 , 事情 , 就这么定了 。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

▲慈禧 。

1875年1月 , 实际年龄只有3岁半的载湉被从睡梦中叫醒 , 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 , 他已经被命运之神点中 , 成了大清帝国的九五至尊 , 载湉起初拼命哭喊 , 后来在从醇亲王府进入紫禁城的路上 , 他哭得累了 , 给睡着了 , 当他被接入养心殿后 , 人们揭开轿帘才发现 , 3岁半的小载湉在“舆中犹酣睡矣” 。

离开亲生父母、搬入陌生的紫禁城后 , 由于环绕在身边的 , 都是一些面容呆板的老太监 , 加上慈禧对还只是孩子的光绪动辄厉声训斥和“罚令长跪” , 这就使得光绪逐渐形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 , 由于长期被训斥和罚跪 , 光绪明显缺乏自信 , 并患上了口吃的毛病 。

曾经作为光绪皇帝英语老师的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回忆说:光绪帝“一至太后(慈禧)前 , 则立严肃 , 若甚惧其将死者然 。 有时似甚愚蒙 。 ”

慈禧粗暴地禁止光绪跟亲生父母有任何联系 , 并“嘱咐那一班服侍他(光绪)的人 , 像灌输什么军事知识一样的天天跟他说 , 使他明白了自己已经不是醇亲王福晋的儿子了 , 他应该永远承认太后(慈禧)是他的母亲 , 除这个母亲外 , 便没有旁的母亲了 。 ”

对于这位从小就被迫养在深宫、永远失去父母关爱的光绪帝 , 看着光绪帝长大的老太监寇连材后来回忆说:

“中国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 , 莫如我皇上(光绪帝) 。 ”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

▲光绪帝 。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 从进宫后的孩童时代到成人后 , 光绪帝竟然长期处于吃不饱、吃不好的营养不良状态 。

据《戊戌变法资料》记载 , 由于光绪帝每日的饭菜都是要提前几个小时做好 , 等到吃饭时 , 饭菜早已干冷变味 , 还是孩子的光绪想要叫人做个热菜 , 太监们就回答说必须要西后(慈禧)批准才行 , 不通情理的慈禧对此经常训斥光绪帝 , 说他有这么多菜吃 , 竟然还要加菜 。

于是 , 经常吃不饱的小皇帝光绪 , 只能经常偷偷跑到太监房间去找吃的 , 信修明在《老太监回忆录》中写道 , 光绪帝“十岁上下 , 每至太监房中 , 先翻吃食 , 拿起就跑 。 及至太监追上 , 跪地哀求 , 小皇帝之馍馍 , 已入肚一半矣 。 小皇帝如此饥饿 , 实为祖法的约束 , 真令人无法 。 ”

即使是在成年后 , 光绪也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 曾在紫禁城担任护卫的苏勋丞就在《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中回忆道:

“光绪····那时约30多岁 , 中等身材 , 瘦长脸 , 面色苍白 , 体质羸弱 。 我们从未见他笑过 。 说实在的 , 他过的是囚犯生活 , 怎么能乐起来呀!慈禧每日三宴 , 每宴108样菜 , 光绪却没有这个排场 。 慈禧每餐拣自己不喜欢吃的三四样菜 , 命人给光绪送去 , 以示慈爱 。 有时 , 三四样菜要分三四次‘赏’ , 每送一次 , 光绪都得起立叩头谢恩 , 连一顿安生饭也吃不成 。 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 , 她可以就着慈禧的桌子吃 。 我们那时都私下猜疑 , 光绪瘦弱 , 多半是差了点饭食 。 ”

对于自己的伙食 , 光绪也曾经提出想增添自己喜欢的饭菜 , 但就是这种细微的要求 , 慈禧也经常蛮横地加以拒绝 , 后来光绪便不再提起 , 所以终光绪一生 , “吃不饱、吃不好” , 竟然成了这位囚徒皇帝的真实写照 。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

▲剧照 。 与锦衣玉食的慈禧相比 ,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 光绪一生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

4

由于缺乏母爱 , 日常生活也没有人关怀照料 , 这就使得作为“儿皇帝”的光绪长期处于忧郁状态 , 在此情况下 , 作为光绪皇帝老师、咸丰朝状元出身的翁同龢(1830-1904) , 就成了光绪身边最为亲近的人 。

由于老太监们经常仗着慈禧的威权欺负小皇帝 , 加上光绪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 这就使得光绪经常出现血糖太低、体力不支 , 对此翁同龢总是出面与刁蛮的太监们反复理论 , 为光绪帝撑腰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光绪逐渐养成了对翁同龢形如父亲般的依恋 。

光绪三年七月(1877年8月) , 翁同龢请假回乡处理家事 , 当两个月后翁同龢回到宫中时 , 6岁的小皇帝光绪流着眼泪 , 拉着47岁的老师翁同龢的手说:

“吾思汝久矣!”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

▲翁同龢是光绪在孤冷的宫廷中 , 为数极少的依靠 。

在状元帝师翁同龢的指导下 , 性格自卑内向的光绪帝开始勤学苦练 , 以致于连慈禧都感慨地说:“(皇帝)实在好学 , 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 ”

在鸦片战争后满清严峻的社会形势中 , 在儒家经典的教育下 , 日渐成长的光绪开始思考 , 他说:“为人上者 , 必先有爱民之心 , 而后有忧民之意 。 爱之深 , 故忧之切 。 忧之切 , 故一民饥 , 曰我饥之;一民寒 , 曰我寒之 。 ”

光绪七年(1881) , 原本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慈安皇太后突然离奇暴毙 , 从此后 , 慈禧更加大权独揽 , 眼看光绪日渐成长 , 于是光绪十三年(1887) , 慈禧假装在太和殿举行仪式 , 允许光绪开始亲政 , 实则仍由慈禧独自把揽大权 。

在此情况下 , 在满清朝廷内部 , 逐渐形成了“帝党”与“后党”两股政治势力:“帝党”以光绪帝为首 , 主要成员为大学士兼帝师翁同龢、文廷式、张謇等人;“后党”则以慈禧为首 , 主要成员有大学士、兵部尚书兼步军统领荣禄 , 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等人 。

与“后党”成员在慈禧撑腰下 , 普遍执掌军事、财政、行政大权相比 , “帝党”成员显得形单影只、缺乏实权 , 但面对民族危亡和朝政危机 , 帝党成员大多挺身而出 。

1894年 ,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 日本随后出兵朝鲜 , 鉴于“保朝鲜就是保大清”的战略高度 , 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力主与日本决一死战 , 而后党成员则主张应该将军费拿来庆祝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 , 并斥责帝党成员们要坏了皇太后的“好事” 。

对此 , 军机大臣孙毓汶仗着慈禧的撑腰 , 甚至直接指斥光绪帝说 , 皇帝你这个小少年 , 就喜欢挑衅多事(原话是:“皇上为少年喜事者”) 。

甲午战争落败后 , 1895年 , 希望少点事端、安度晚年的慈禧 , 最终逼迫光绪下令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随后 , 清廷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 并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 。 面对国家危亡形势 , 光绪帝在康有为等人建议下 , 最终决定推行维新变法 。

面对百般阻挠的慈禧 , 光绪帝甚至通过庆亲王奕劻向慈禧示意说:

“太后若仍不给以事权 , 我愿退让此位 , 不甘作亡国之君!”

为防止光绪帝“谋变” , 1898年9月21日 , 慈禧最终发动戊戌政变 , 并下令斩杀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 , 还罢免了维新派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职务 , 除了京师大学堂外 , 戊戌变法新政全部被废除 。

戊戌政变当晚 , 慈禧直接指着光绪的鼻子骂说:

“痴儿 , 今日无我 , 明日安有汝乎?”

随后 , 光绪帝被轮流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或颐和园玉澜堂 。

5

戊戌政变的发生 , 也使得慈禧与光绪的“母子情谊”几近决裂 。

看到光绪已经不听使唤 , 慈禧于是开始图谋废掉光绪、另立新帝 。 戊戌政变后两天 , 1898年9月23日 , 慈禧随即命令御医“捏造脉案” , 放风说“皇上病势沉重 , 恐致不起 。 ”随后 , 慈禧又宣称“帝(光绪)久病不能君天下” , 并密电南方各省的总督巡抚 , 表示将废掉光绪帝 。

没想到的是 , 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首的地方实力派 , 竟然公开复电慈禧说:“君臣之分已定 , 中外之口宜防 。 ”公开反对慈禧的“废帝”计划 。

为了保护光绪帝 , 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则鼓动保皇党华侨们纷纷致电国内“请皇帝圣安” , 各国驻清朝的使节 , 也纷纷告诫满清官员和慈禧说 , 不可危害光绪性命 , 如此 , 才使得光绪帝得以在戊戌变法后暂时逃过一劫 。

为了废掉光绪 , 1899年 , 在后党亲信荣禄的建议下 , 慈禧最终决定 , 以为膝下无子的光绪立皇太子的名义 , 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皇储) , 并决定在光绪二十六年 , 即190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举行光绪帝让位典礼 。

没想到的是 , 对于慈禧的这一“废帝”计划 , 在华列强竟然群起反对 , 由于担心慈禧的废帝复旧活动 , 使得清朝重新排斥外国势力 , 对此 , 在华列强仍然倾向于支持光绪帝继续在位 , 并建立一个较为开明的政府 , 因此 , 对于慈禧对外公布的“废帝”和新帝登基计划 , 在华列强一致抵制反对;

同时 , 上海各界以绅商经元善为首 , 竟然联合了1231人公开上书反对 , 维新派蔡元培 , 以及海外的保皇党人 , 也号称联合数十万华侨发来电报 , 公开反对慈禧的“废帝”计划 。

在华列强和国内各界人士越是拥护光绪 , 慈禧就越觉得光绪是个威胁 。

恰在此时 , 义和团势力在北京、天津一带也开始蓬勃兴起 。 由于自己的亲生儿子、“大阿哥”溥儁遭遇洋人阻挠无法继位登基 , 因此对洋人恨之入骨的慈禧宠臣、端王载漪等人纷纷劝说慈禧 , 说应该借助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兵天将”们 , 来将国内的洋鬼子们赶出去 。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

▲义和团拳民 。

为了撺掇慈禧下定与洋人开战的决心 , 端王载漪还让人制作了一份虚假的洋人照会 , 其主要内容是:“第一 , 指明一地 , 令中国皇帝居住;第二 , 代收各省钱粮;第三 , 代掌天下兵权;第四 , 勒令皇太后归政 。 ”

当听到“勒令皇太后归政”的假条款后 , 一生视权力如性命的慈禧最终勃然大怒 , 并决定不惜与洋人“一战” , 为此 , 慈禧还“义正辞严”地说:

“现在洋人已决计与我宣战 。 明知众寡不敌 , 但战亦亡 , 不战亦亡 。 同一灭亡 , 若不战而亡 , 未免太对不起列祖列宗 。 ”

慈禧并当场派出曾担任外国使节的许景澄 , 去向在华各国使节宣战 , 这时 , 作为傀儡、知道即将生灵涂炭的的光绪帝 , 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下来 , 他走到许景澄面前 , 拉着他的手说 , “还有回旋的余地吗?”

许景澄不说话 , 只是默默流着眼泪 , 他看到光绪帝眼里 , 也是满眶的泪水 。

6

1900年6月21日 , 慈禧正式以光绪的名义发布针对列强的宣战诏书 。 但10万清军和无数宣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 , 在2万八国联军的攻击下 ,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败下阵来 , 当年8月14日 ,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 , 第二天 , 慈禧裹挟光绪帝仓惶西逃 。

此前 , 慈禧为光绪选定有“一后二妃” , “一后”指的是由慈禧钦定的光绪皇后隆裕 , 而隆裕 , 是都统桂祥的女儿、慈禧的亲侄女;“二妃”指的是瑾妃和珍妃 。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

▲光绪的隆裕皇后与两位妃子 。

由于光绪与慈禧的矛盾 , 因此光绪帝对于慈禧指定的隆裕皇后并无好感 , 相反 , 光绪比较喜欢年轻活泼的珍妃 。 长期得不到光绪宠幸的隆裕皇后 , 也因此对珍妃由妒生恨 , 并不断在姑母慈禧面前告珍妃的状 。

为了帮自己的侄女撑腰 , 同时对光绪和后宫“杀鸡儆猴” , 最终 , 慈禧下令将珍妃剥去衣服进行廷杖 , 对于满清皇妃来说 , 这是闻所未闻的奇耻大辱 。

对于光绪来说 , 在孤独、傀儡般的帝王生涯中 , 师傅翁同龢和珍妃是他生命中最为亲近的人 , 但戊戌变法期间 , 翁同龢被免职贬斥离京 , 珍妃也被慈禧下令软禁在紫禁城北三所的一个院落中 , 而光绪身边亲近的太监 , 也纷纷被慈禧下令“杖杀”或是流放 ,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 他的身边 , 已经再无亲近之人 。

然而慈禧并不满足 , 就在1900年仓惶离京之际 , 慈禧甚至亲自带人 , 命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毙 , 对于这段往事 , 慈禧的随伺宫女荣儿在回忆录《宫女谈往录》中 , 讲述了崔玉贵等人奉命杀害珍妃的过程: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 , 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 , 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 。 把她扔到井里头去 。 来人哪!

就这样 , 我(崔玉贵)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 , 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 。 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 , 来世再报恩啦!”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光绪之死:一个历史疑案的复盘// //

▲光绪与珍妃 。

作为皇帝 , 却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 , 在获悉珍妃为慈禧所害后 , 被慈禧裹挟西逃的光绪帝 , 精神也几近崩塌 , 当时协同西逃的宫女们回忆说 , 知晓珍妃死讯后 , 光绪眼神呆滞 , 一路上形同行尸走肉 。

当时 , 由于出逃仓促 , 加上担心太过招摇引来八国联军追击 , 因此慈禧只带了数百随从出逃 , 逃亡到半路时 , 慈禧指着光绪鼻子痛骂说 , 多亏了忠心耿耿的太监们护卫 , 否则这次可是在劫难逃 , 慈禧还要光绪向太监们“行礼” , 宫女们回忆说 , 作为皇帝 , 当时已经“形同死人、眼神空洞”的光绪 , 竟然真的向太监们作揖打拱起来 。

大太监李莲英则用一种带着鄙夷的态度和语气对光绪说话 , 有一次 , 李莲英甚至直接呼叫光绪帝的名字“载湉” , 私底下 , 李莲英甚至仗着慈禧的威权对别人说:“载湉不过是个形同虚设、五谷不分的呆子而已!”

7

但即使是遭受如此的痛苦和耻辱 , 光绪帝仍然不甘堕落 。

在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 西逃一年多后 , 1901年底 , 慈禧裹挟光绪回到北京 , 此前 , 慈禧对负责与列强谈判的李鸿章指示说 , 要“量中华之物力 , 结与国之欢心 。 ”

回到北京后 , 对于大清已处于亡国边缘的境遇 , 光绪帝心中也有着自己的认知 。 除了每天像傀儡一样跟随慈禧上朝外 , 在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的其他时间里 , 光绪帝每天能做的只有三件事:吃饭、读书跟睡觉 。

根据清宫档案发现 , 就在“离奇暴毙”的半年前 , 光绪帝还向内务府开出了一个购书名单 , 这其中就有官印的《日本宪法说明书》、《日本宪政略论》 , 以及商务印书馆当时新印的各种书籍:

《孟德斯鸠法意》、《宪政论》、《万国国力比较》、《国债论》、《欧洲最近政治史》、《欧洲财政史》、《经济通论》、《日俄战纪》、《最新战法学》、《德国学校制度》、《各国宪法大纲》、《英国宪法论》、《万国舆图》、《欧美政教纪原》等各种书籍 。

尽管身为傀儡皇帝 , 但他仍然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改革大清帝国 , 因此即使在突然“暴毙”的半年前 , 他仍然发奋读书 , 没有自甘堕落 。

光绪的英文老师德龄回忆说:

“我每天早上碰见光绪皇帝 , 他常常趁我空闲的时候 , 问我些英文字 。 我很惊奇他知道的字这样多 , 我觉得他非常有趣 , 两眼奕奕有神 。 他实在是一个又聪明又有见识的人 , 他是一个出色的外交人才 , 有极丰富的脑力 , 可惜没有机会让他发挥他的才能 。

他告诉我他书读的不多 , 但是他生来喜欢读书 , 他也很信任我 , 常常把他的困难和痛苦告诉我 。 我们常常谈到西方文明 , 我很惊异他对每一件事物都懂得那样透彻 。 他屡次告诉我他对自己国家的抱负 , 希望中国幸福 。 ”

就在光绪死亡前三年 , 1905年 , 德龄由于父亲病重要离开宫廷 , 临行前她与光绪帝告别 , 光绪用英语祝她幸福的同时 , 又充满遗憾地对德龄说:

“我没有机会把我的意思宣布于外 , 或有所作为 , 所以外间都不大知道我 , 我不过是替人作(做)样子的 。 后来再有外人问你 , 只告诉他我现在所处地位实在的情形 。 我有意振兴中国 , 但你知道我不能作(做)主 , 不能如我的志 。 ”

在对德龄说完这番话三年后 , 1908年 , 光绪最终在慈禧去世前一天 , 离奇暴毙 。

对此 , 负责记载光绪帝生前生活起居、曾经担任光绪帝起居注官长达19年之久的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写道:慈禧临死前 , “有谮上者 , 谓帝(光绪)闻太后(慈禧)病 , 有喜色 。 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

随后 , 礼部尚书溥良在无意中 , 拦截看到了慈禧要太监传送给光绪帝的塌拉(酸奶) , 当天 , 光绪离奇暴死 。

不知道他临死前 , 是否会想起南朝刘宋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准的话:

“愿生生世世 , 永不再生帝王家!”

他没有机会了 , 大清帝国 , 也没有机会了 。

参考文献:

阎崇年:《清朝十二帝》 , 故宫出版社2010年版

隋丽娟:《名家说清史:光绪皇帝》 , 故宫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