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有个发明,官吏害怕,百姓喜欢,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商鞅变法之后 , 秦国的法律就分为四类 , 并为后世沿用了几千年 , 这四类法律分别是律、令、制、诏 。

律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 , 令、制、诏呢?以君王或者皇帝的名义 , 临时发布的命令或者指示 , 可以保障皇权 , 以及临时应对特殊情况的需要 , 其法律效力是在律之上的 。


商鞅有个发明,官吏害怕,百姓喜欢,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商鞅有个发明 , 官吏害怕 , 百姓喜欢 , 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

商鞅变法

除了这些呢 , 一些对法律条文的解释 , 以及地方上记载的一些经典案例 , 都具有法律效力 , 以上林林总总 , 都成为秦国的法 , 一起构成秦国庞大的法律体系 , 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 基本涵盖了国计民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据后人统计 , 已知的律 , 如《田律》《工人程》、《内史杂》等就有三十余种 , 在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饲养牛马 , 如何储藏粮食、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等等方面 , 都做了详细的要求 。

那么 , 如此之多的法律 , 该如何执行呢?由商鞅发明 , 并在秦国沿用下来的一个规定 , 就此脱颖而出了 。

一:商鞅的发明

在治理国家方面 , 儒家讲究愚民政策 , 讲究“民可使由之 , 不可使知之” , 只需要让老百姓知道怎么干就行 , 不需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干 。 为什么不需要老百姓知道?可以保持神秘感 , 让老百姓警惕起来 , 时时刻刻都非常小心 , 话说老百姓一旦小心起来 , 犯错的机会自然会减少 , 天下不就好治理了吗 。

儒家打的就是这样的如意算盘 , 总之就要让君王、律法如神龙之见首不见尾 , 才是个合格的管理者 , 然而商鞅呢?


商鞅有个发明,官吏害怕,百姓喜欢,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商鞅有个发明 , 官吏害怕 , 百姓喜欢 , 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

商鞅变法制定的法律

有人居然说他是穿越过去的 , 好像有点道理 , 因为他关于驭民的思想 , 放在现在 , 也是很先进的 , 商鞅怎么想的?

“圣人为法 , 必使之明白易知” , 聪明人制定的法律 , 一定要浅显易懂 , 让老百姓很容易就能明白 , 因为商鞅认为 , 只有老百姓明白 , 才能“万民皆知所避就 , 避祸就福” , 老百姓都明白 , 才能知道什么该做 , 什么不该做 , 使遵法成为一种很自觉的行为 。

商鞅就能有这么先进 , 很早就知道普法 , 在两千多年以前 , 这基本上能称之为一种很先进的发明了 , 那么 , 他是怎么做的呢 。

二:秦国的规定

这项规定记载在秦国解释法律条文以及记载成熟案例的《法律答问》当中 , 因此 , 同样具备法律效力 , 在秦国一直沿用下来 , 可为什么是官吏害怕 , 百姓喜欢呢?原因很简单 , 因为他是针对官吏的 。


商鞅有个发明,官吏害怕,百姓喜欢,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商鞅有个发明 , 官吏害怕 , 百姓喜欢 , 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

问答

人们常说秦法严苛 , 事实上 , 他只是对官吏严苛 , 大秦统一天下之后 , 秦始皇大约搞过五次大规模移民 , 前213年 , 迁往北方修建长城的那一次 , 就特别有意思 , 什么意思?

这次发配到边疆修长城的 , 不是别人 , 全是“治狱吏不直者” , 贪赃枉法的官员 , 一次处理的官员就能有这么多 , 秦律中就有规定 , 老百姓盗五钱的财物是谇(警告) , 害盗(主管捉拿盗贼的官吏)呢?同等罪行 , 他受到的惩罚是劳役 , 差别就能有这么大 。

秦 , 对于官员 , 要求就能有这么严 。 据说孟姜女的老公范喜良 , 就是修长城时累死的 , 也许 , 他就是个“治狱吏不直者”吧 。

具体到秦国的这项规定上 , 商鞅就要求:天下百姓以吏为师 。

老百姓有不懂的 , 可以向主管官吏去询问 , 主管官吏呢 , 必须给老百姓解释清楚 , 还得有书面记载 , 有固定的格式 , 上面得写清楚问事人 , 回答人 , 内容 , 以及问答发生的时间、地址 , 一切记载清楚以后 , 一式两份 , 一份交给百姓 , 一份装在匣中 , 盖上官印 , 放府库中保存 。

倘若老百姓过来询问 , 官吏大摆官架子 , 就是不说 , 或者不好好说 , 不好意思的很 , 以后百姓犯罪 , 而且还恰恰是他询问的这条罪 , 官吏就要以同等罪名加以处罚 , 而且处罚的比老百姓还严重 。


商鞅有个发明,官吏害怕,百姓喜欢,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商鞅有个发明 , 官吏害怕 , 百姓喜欢 , 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

商鞅变法下的百姓

这样的规定 , 老百姓能不喜欢吗?而官吏呢 , 很害怕啊 , 老百姓来询问时 , 自然是战战兢兢 , 如履薄冰 , 生怕一个不小心 , 没给老百姓解释清楚 , 人家以后就犯这条罪 , 那么 , 麻烦肯定大了 , 有了这样的规定 。

老百姓问话 , 官吏敢不好好回答 , 敢置之不理吗?两千多年以前的商鞅 , 两千多年以前的秦国 , 就能有这么先进 , 这不就是现在的阳光问政吗?

阳光问政 , 已经成为一项制度 , 可是 , 在很多地方 , 官员对老百姓 , 都不是那么太热心 , 为什么?假如全面借鉴秦国的这项规定 , 结果会怎么样呢?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

文/斯文卿相参考文献:《史记》、《剑桥秦汉史》、《商君书》、《法律答问》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