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真宗的《励学篇》,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说起宋真宗 , 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 。 不过大家一定听过”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 小时候的电视剧里面演的 , 我猜你肯定看过 。 其中的太子就是宋真宗的儿子 , 也就是他的继任者 。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 , 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

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 , 宋朝第三位皇帝 , 宋太宗赵光义第三个儿子 。 按理来说这个皇位是轮不到赵恒来继承的 , 但说来也巧 , 他的大哥得了精神病 , 二哥又不幸暴毙 , 结果他就顺水推舟继承了皇位 。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 , 辽人入侵 , 宰相寇准力排众议 , 劝真宗亲征 。 刚开始的时候 , 宋真宗畏惧辽人的势力 , 死活不同意 。 最后还是寇准据理力争 , 宋真宗才勉强同意亲征 。 双方军队在澶渊交战 , 初期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 , 但因真宗畏惧辽人的声势 , 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 , 不顾寇准的反对 , 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 , 历史上称"澶渊之盟" 。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 , 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

御驾亲征

”澶渊之盟“在我们看来就是城下之盟 , 是屈辱的和谈 。 但在当时看来 , 还是有很多的好处的 。 它以空间换时间 , 给大宋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 使得宋朝能够安心发展经济 , 百姓安居乐业 。 它还开通了宋辽之间的互市贸易 , 宋朝用自己的瓷器 , 丝绸等来换取辽人的马匹 , 肉类 。 加强了两国人民的流转往来 , 有利于民族融合 。 这些都为”咸平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 , 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

宋真宗-《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 , 书中自有千钟粟 。

安居不用架高堂 , 书中自有黄金屋 。

出门莫恨无人随 , 书中车马多如簇 。

娶妻莫恨无良媒 , 书中自有颜如玉 。

男儿欲遂平生志 , 五经勤向窗前读 。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 还是一国之君写下了《励学篇》 ,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 。 我还记得小时候看的《故事会》 , 里面有很多故事 , 讲一些年轻读书人进京赶考 , 就喜欢背诵”书中自有千钟粟 , 书中自有黄金屋 , 书中自有颜如玉“ 。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到过 。

这首诗从内容上来看 , 比较浅显易懂 。 就是教育人们不用把心思放在购买良田 , 建造房屋上面 , 出门也不要怕没有随从 , 娶妻不要怕没有好的人 。 只要用心读书 , 一切都会有的 。 这样赤裸裸 , 又如此直白的宣扬读书上进的好处 。 你很难想象这些是一位皇帝说出来的 。 但这就是事实 。

三更灯火五更鸡 , 正是男儿读书时 。 黑发不知勤学早 , 白首方悔读书迟 。

其实劝学这件事 , 由来已久 。 唐代的颜真卿就做过《劝学》诗 。 来勉励大家好好学习 , 不要辜负光阴 , 以免老了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

少年易老学难成 , 一寸光阴不可轻 。 未觉池塘春草梦 , 阶前梧叶已秋声 。

宋代的朱熹《偶成》一诗中也有同样的意思 。 ”一寸光阴一寸金 , 寸金难买寸光阴“ , 这也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 。 这就和我们从小被教育的”好好学习 , 天天向上“是一样的 。

从古至今 ,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诗篇来勉励人读书上进呢?说到这个就要说到国人流传至今的官本位思想 。 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的弟子子思有句话”学而优则仕“流传至今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人在学习的有余力的时候 , 就可以去做官“ , 后来就变成了”学习优秀的人可以出仕为官“ 。 就这样 , 慢慢的学习的目的就成了做官 。

大家都知道 , 春秋时期齐国丞相管仲在变法中就有一项“四民分业 , 士农工商” 。  这一政策的要点是 , 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 , 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这也给后世的行业等级定下了基调 。 流传至后世 , 人们将有文化的士大夫阶级替换了军士 , 就变成了士大夫、农民、工匠、商贾 。 而这也成了古人的四个成长方向 。 需要说明的是 , 管仲在提出这项政策的本意并不是划分阶级 , 而是为了将社会各阶层按职业来区分 , 以便于管理 。 只是后世以讹传讹 , 演变成了尊卑排序 。 不管怎么说 , 士、农、工、商这四个阶层也成了普通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 如果你身在宋朝 , 那你将作何选择呢?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 , 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

农民耕田

青巾短褐皮肤干 , 不避霜风与毒日 , 暮即耕兮朝即耘 , 东坻南垄无闲人

首先 , 要说的是农民 。 宋朝处于农业为主的社会 , 各个方面的发展较之前代都有长足的进步 。 宋代农业的发展 , 就深度而言 , 表现为耕作制度的进步 , 耕作技术的提高 , 经济作物的出现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 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及科技水平的限制 , 以及封建社会所固有的土地兼并 , 高额地租 , 官府的沉重赋役 , 严重的司法腐败 , 各种天灾人祸等 , 广大的农民生活还是很艰难的 。 宋朝诗人张悦的《愍农》就有描述 , 可以想见 , 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 。 而且农民只能盼望着老天爷风调雨顺 , 当官的能够政清廉洁 。 在这样的条件下 , 做一个农民 , 恐怕连个人温饱都顾不住 , 何谈出人头地 。 这也是宋朝频繁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 , 因为百姓活不下去了 。 据史料记载两宋一共传国319年 , 其中北宋发生230次农民起义 , 南宋发生203次农民起义 。 这是什么概念 。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 , 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

家破人亡

四郊未宁静 , 垂老不得安 。 子孙阵亡尽 , 焉用身独完 。 投杖出门去 , 同行为辛酸 。 幸有牙齿存 , 所悲骨髓干 。 男儿既介胄 , 长揖别上官 。 老妻卧路啼 , 岁暮衣裳单 。 孰知是死别 , 且复伤其寒 。 此去必不归 , 还闻劝加餐 。 土门壁甚坚 , 杏园度亦难 。 势异邺城下 , 纵死时犹宽 。 人生有离合 , 岂择衰老端 。 忆昔少壮日 , 迟回竟长叹 。 万国尽征戍 , 烽火被冈峦 。 积尸草木腥 , 流血川原丹 。 何乡为乐土 , 安敢尚盘桓 。 弃绝蓬室居 , 塌然摧肺肝 。

其次 , 要说的是军人 。 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 。 如果不怕死(死亡的几率实在是很大很大 , 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是吹的 。 )就选择报国参军 , 真刀真枪的搏一个功名 。 古时候的很多大将军都是从低级行伍出身 , 最后鱼跃龙门 。 唐朝初期的“出将入相”制度 , 很多边关杀敌的大奖都能够成为宰相 , 这对普通人来说诱惑还是挺大的 。 但是宋朝为了防止将领尾大不掉 , 威胁朝廷的统治 , 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 武将很不受重视 , 还被文官所敌视 。 而且参军风险太大了 。 杜甫的《垂老别》就把战争的残酷说的很明白了 。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 , 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

清明上河图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 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 。 工尽巧 , 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 。 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 。 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

再次 , 要说的是商人 。 自周朝起 , 统治阶层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商人的地位很低 。 这个情况在宋朝才有所好转 , 司马光在奏议中曾提过农工商贾的重要性 。 意思是农业、工业、商业都要发展 , 要齐头并进 , 多多益善 。 就像现在的口号 , “两手都要抓 , 两手都要硬” , 是一个道理 。 历朝历代之中 , 宋朝的商业尤为发达 。 形成了以首都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市场和以陕西、河东一带为主的西北市场等 。 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 其中有“奇才异行者”可以仕宦为官 。 这在前朝那是不敢想象的 。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 , 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

纺织工艺

此身非不爱罗衣 , 月晓霜寒不下机 。 织得罗成还不著 , 卖钱买得素丝归 。

再其次 , 要说的是工人 。 当然 , 过去的工业并不像现在一样发达 。 不过宋朝的手工业较之前朝也有很大的进步 。 其中纺织业及采掘业尤为发达 , 还有景德镇、河南汝窑所产的瓷器都是名品 。 这也体现了当时手工艺人的较高制造水平 。 对当时的社会繁荣有重要的贡献 。 不过由于手工业者分门别类 , 各个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很大 。 宋徐积《织女》诗中就有相关描述 , 条件很是艰苦 。

说了这么多 , 是不是感觉上面的选择都不太好呢 。 别着急 , 还有一条路等着呢 。 那就是读书上进 。 在过去很长时间 , 我们都被儒家文化所统治 。 而儒家文化讲究的是“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 ”而儒家的目标是“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就是教育人们好好学习 , 提高个人修养 , 最后出仕为官 , 治国平天下 , 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读宋真宗的《励学篇》 , 浅谈宋人的择业之路// //

嵩阳书院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一个能够改变普罗大众命运的制度-科举制度 。 科举制始于公元7世纪的隋朝 , 在隋炀帝杨广执政时期设置“明经”(通晓经义者)和“进士”(可以进受爵位者)两科 , 并用考试策问的方式取士 , 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 宋朝的科举制度基本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 , 并确定了三年一次的三级选拔制度 。

唐代进士科录取率极低 , 一般每科录取人数为二三十人 。 到了宋代 , 据研究数据统计 , 两朝共录取进士数115427 ,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为361 , 年均数是唐的五倍 , 明的四倍 , 清的三点四倍 。 这种宽松的录取方式 , 不仅有利于招揽人才 , 养成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 还能够加强中央集权 。 这也是宋真宗亲自上阵大肆宣扬读书好处的功劳 。

总而言之 , 在宋朝 , 如果你想靠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 那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就是读书 。 虽然人们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 但是左右着国家命运的正是这样一群书生 。 而且他们当中有像辛弃疾一样"文能提笔安天下 , 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文武全才 , 也有像王安石一样”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革新人才 。 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 , 努力学习 , 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取的成功才能够问心无愧 。 在这里要劝一下那些天天幻想着穿越回古代 , 娇妻美妾左拥右抱的孩子们 。 不要沉溺于网络爽文之中了 。 古代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美好 。 静下心来 , 好好读书才是王道 。 毕竟 , 不管在哪个时代 , 你所掌握的知识都不会抛弃你 。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 谢谢 。

码字不易 , 喜欢的朋友记得点关注哦 。 如果能来一波三连 , 那将不胜感激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 。